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
——初步古诗教学侧重点
宽城第二小学张晓莹
中国的古诗和中国的国画一样,是独立于世界的文化瑰宝。

它有着国画的意境,有着与众不同的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性,无论对于听者,还是读者,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正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又有着无限的魅力,我们要让学生甚至每个人都学习它,喜爱它。

那么,古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结合这几年古诗教学,我总结出下面几点经验:
一、声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

特别是古诗教学,教师的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

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

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

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

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古诗教
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方面老师要读得具有音乐性,学生也要读好,再加上画面的形象,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画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

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三、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

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认为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真挚的
情感或深刻的哲理,当学生读到动情处,就会勾起以往的经验,这样他就能体会到诗中之情,能体会世间之情。

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首先写,月亮已落山,霜雾满天的深秋之夜,传来几声乌鸦归巢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

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

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

后两句写江面上传来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声声入耳,一方面烘托出夜深人静,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

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

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音乐美、图画美为胜的古诗,让学生听悦耳之声,看入神之画,感世之真情,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真实的美,陶冶他们的情操。

上述古诗只是沧海一粟,但注重古诗声、画、情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为学习难度更大的、思想更深刻的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