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谈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与活动形式,对照纲要要求,分析你的班级户外体育活动开展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今后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思路。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其较多的自主权而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而安全问题又无处不在,户外活动中时时刻刻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影响着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鉴于此,结合我园实际,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谈谈户外活动安全管理的一些有益尝试。

</div>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健康教育的目标表明了新的价值取向,目标既重视掌握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身的相应的能力,又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而户外体育活动,具有环境的开放性、选择的自由性、内容的丰富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特点。

幼儿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精神焕发、情绪愉快。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基本动作得到了发展,情感体验不断丰富,个性品质逐步形成。

但是,户外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重要的组织形式却也是最容易出危险的一个环节。

因此,针对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策略浅谈几点。

一、制度规范是户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保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户外体育活动制度规范的不健全和不科学往往易导致幼儿受伤。

相对于其他活动而言,户外体育活动场地较大且能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因素较多,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会有所下降,使得活动相对而言较为混乱。

为保证幼儿的安全,规范的制度和执行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应被重视。

首先,根据户外活动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户外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户外场地安全使用制度、户外环境及设备设施检查制度等。

其次,将安全管理制度纳入对保教人员的考核中,明确提出:组织户外活动,幼儿应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提出安全要求,做好切实的保护和指导工作。

规范执行的内容主要涉及体育器械的存取规范、体育器械的使用规范,熟悉并能依据教师的指令及手势及时作出反应,调节自己活动的常规。

二、环境创设是户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基本条件1、把握环境创设的定位和原理,全面规划环境创设的定位应是有效地促进发展,它是一种活生生的潜在课程,体育活环境创设应源于幼儿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幼儿发展的过程,其成效在促进幼儿发展的结果上,创设原理是应根据体育活动的目标和幼儿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情况对园舍进行总体布局,全面规划,对户外场地和空间进行精心布局。

如户外大环境布局:①地质地貌多样化。

多样化是诱发幼儿活动兴趣的基本条件。

我们在户外的地质设计了六类:沙地、水泥地、石地、水池、草地、器械活动地;地貌富于变化: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平面平地、有斜面、有阶梯、有丰富的绿化带;②场地划分区域化。

我们把户外场地大致划分为器械区、游戏区、沙池区、动植区、养殖区、绿化等;③设备器械多功能化。

这主要指体育活动区器械的设置考虑不同的功能及需要。

包括数十种大小型器械、长跑道、面积宽敞的游戏场地、沙池、水池、高低平衡木等,较好地实现设备多样化及多功能性。

这样,幼儿园整体环境就成为一个三维空间,得以充分利用。

除了大环境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一些小环境的体育条件的创设也是起着补充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廊活动区,可在地面上画些跳格子、脚印、几何图形供进行一些动作练习(如跳、跨等),可在上方悬挂一些自制玩具或精美可爱的小饰物,高低不同、适合不同能力的幼儿跳起触物;还可在一些小空间如阳台、走廊等处放置一些小型的体育器械,如呼拉圈、拉力器、皮球、高跷、沙包等,供幼儿休息或课间时随时进行活动。

总体规划和创设一个合理、科学、多样化、多功能性的环境是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a></a></a></span></div>2、合理地利用场地应能依据场地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

户外体育活动中,不合理使用场地往往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如部分幼儿园把户外体育活动场地平均划分给各个班级使用,导致每个班级所分到场地不一样。

有的场地不规则,且多障碍物,不适合进行跑步类练习;有的场地均为粗糙的水泥地面,不适合于跳跃类练习。

因此,合理地利用场地应能依据场地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如户外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过小,可以采取年龄组错开锻炼的方式,以免因场地窄小而发生安全事故。

若是面积较大的场地,应依据场地的性质确定该场地所开展的运动项目,如沙质类场地可以跳跃练习等。

幼儿园依据各班情况,统一安排各班有序地使用练习场地。

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器械活动,可以考虑固定其练习场地,由幼儿园统一做好各项保护措施,这样,不管是哪一班级使用该场地,都不必再为保护设施发愁。

3、经常随时检查活动场地、器具、设备,保证幼儿的安全。

幼儿园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定期维修活动场地、活动器械、设备,教师也要做个细心、负责的人,随时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解除。

如滑梯的坡度要适当,边脚要光滑,着地点应铺垫子或安沙坑,以减小滑落时的下挫力;摇椅、荡船等玩具制造或安装时要注意:重心要低,吊环要牢固等等。

在活动以前教师一定要不怕麻烦检查一遍各种器具、设备的安全。

在活动过程中,要避免幼儿因使用方法不当引起的不安全情况。

总之,体育设备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以确保幼儿的安全。

三、合理运用标识是户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有利途径标识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使用是可行的。

幼儿入园后,已开始接触各类标志,如认识自己生活用品的标识、认识自己所在小组的标识、认识行走方向的标识。

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逐渐认识各种较为复杂的标识,并根据标识进行相应的活动,总之,从幼儿入园开始,标识已经渗入了幼儿的学习、活动中。

因此,在户外体育活动中以标识提高安全系数是可以被幼儿接受的。

标识的作用是多样的。

标识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标明运动的方向与路线。

二是标明运动的场地范围。

三是标明运动应遵守的规则,如在滑滑梯上贴禁止往上爬的标志。

标识在体育活动中的运用还涉及幼儿对安全标志的理解及执行。

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理解安全标志的意义,并尝试自己制作幼儿园及班级环境中的安全标志。

另一方面,鼓励幼儿相互进行监督,监督同伴对安全标志的执行情况。

最后,教师宜对幼儿遵守安全标志的行为作出及时的肯定。

四、科学的户外体育活动计划是安全管理的前提1、全面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安全活动计划。

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并制定切合本班幼儿实际的情况。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的内容要求《纲要》有明确的规定,包括了基本动作、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型的练习。

组织形成有早操、体育课和户外体育活动。

因此,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制定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户外活动安全计划,既确保幼儿户外活动的开展,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又随时提醒教师绷紧安全的一跟弦,充分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问题。

2、整体调整、安排户外活动时间,排除安全隐患。

根据幼儿园的班级数、活动场地的大小、幼儿的年龄特点,运动量的大小,对户外活动作息时间进行整体调整、统一安排。

在班级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和辅助的老师协调,分组进行活动,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相应的也就减少了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同时也能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

减少同一时间段的活动班级,让幼儿有充足的活动场地,尽量避免班内幼儿之间的拥挤,分散注意力的现象。

《规程》规定: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在时间安排上,户外体育活动一般有两个时间段,一是晨间或上午的某个时间段,二是下午的某个时间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器械运动或利用小型器材进行自主游戏和活动,有时也安排做操(如幼儿午睡后的户外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进行各种体能锻炼,增加幼儿的活动量,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五、安全教育是户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1、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有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就等于在生存中学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生存是发展的重要保障。

适当的让孩子学会在一些活动中掌握自我保护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幼儿要学会面对危险的事情能及时做出反应,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动作,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由于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所以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发生一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伤害行为,如:体育活动时,一个接着一个跑步过程中有的小朋友会无意识的从后面推前面的小朋友。

这样前面的小朋友无法控制身体的情况下可能会跌倒,受伤。

每当发现这方面的情况时,我们都要立刻帮助幼儿分析这些事情易引起的危害和后果,让幼儿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严重性,增强其自我保护及保护他人不受伤害的意识。

其次通过对幼儿加强体育锻炼,进行专门的体育活动训练,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如:每天从晨间活动带着小朋友在操场跑步。

设计活动有一个低潮部分和一个高潮部分。

高潮部分也就是为了幼儿在体能上有一个高运动量。

目的是增强幼儿在体质方面的不足。

这样即达到动静交替、强度和密度协调搭配,发展他们灵活、机敏、协调的动作。

在增强幼儿身体素质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后,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让孩子了解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提高相应的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教育、指导孩子怎么玩,如投掷、跳跃、跨障碍物、正确取放使用运动器械等,教会幼儿在不小心跌倒时用手撑地;走高跷时重心适时移动;躲闪投掷物时,用双手保护头部等。

通过教师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与培养,以及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经验与方法的积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比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不受伤害,鞋带系得牢固可以避免跌倒摔伤,吃鱼挑刺能避免咽喉被刺痛,吃饭时不嬉笑打闹可避免器官进异物等。

我们要十分注重幼儿的生活小节方面的训练,幼儿能做的要让他们自己去做,不能做成有危险的要提醒他们不要做,这样以来,幼儿会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能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3、教育幼儿应有规则意识,建立相应的活动规则。

进行活动时都应该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尤其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制订合理的常规要求,更为重要。

教师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应该讲明游戏活动的规则,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又能充分保证活动有序地进行,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

4、重视教师的安全技能培训,解决突发事件。

虽然,人人都希望没有危险事故,但是有时不幸事故还是会不随人意地降临。

怎样适当处理户外活动中的意外事故,而使其伤害性降到最低呢?教师的安全技能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定期地丰富和巩固教师的安全技能。

处理运动中事故一般要掌握跌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应对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