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整理作者:大橙子——汤整理材料说明:填空题20道,简答题34道,论述题20,片段分析1题。
一、填空题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6、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 年级为“写话”,3~6 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7、新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8、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9、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
10、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程中进行11、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12、口语交际是__听__与_ 说_ 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交际情境_中进行。
1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4、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5、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1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教学重点。
17、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
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8、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19、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二、简答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第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二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
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
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
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
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
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
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5、《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能力并没有削弱。
6、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
(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
(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
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7、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1)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复现”符合其心理特点;(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反复多次与生字见面,将音、形、义有机结合在一起整体识记,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3)从儿童记忆力的特点出发,“复现”能促进学生识记生字。
8、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9、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书、读文章,是个体的行为。
而阅读教学是在学校里课堂上发生的事情。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而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功利目的。
除了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阅读一些文章书籍,还要有意识地通过阅读,陶冶教化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知识——语文的、自然的、科学的、社会的、人文的......还要通过阅读,使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喜欢阅读,养成阅读的好的习惯。
小结,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
而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最后,阅读教学除了“阅读”的自然功能之外,在客观上被附加上了许多的其它。
这是阅读教学与阅读的根本区别。
10、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11、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习作,培植习作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12小学习作教学具体的新要求:第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第二,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些想象中的事物。
第三,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供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第四,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3、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14、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5、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第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向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
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16、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7、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还一种是按获取途径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18、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