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我是范雨素读后感600字

初中我是范雨素读后感600字

初中我是范雨素读后感600字
范雨素,出生于1973年,湖北襄阳襄州区打伙村。

xx年秋,一个偶然机会,范雨素得知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此后每周日晚7点,范雨素在文学小组听了整整一年的课。

我是偶然看到一篇《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的,只看名字以为又是自我介绍,读了之后才知竟然如此深刻。

一个1973年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的普通女人,能如此深刻的描绘自己的人生,能用寥寥数笔写出身边人的人生,虽是初中学历,却有着作家的底蕴。

她一生坎坷。

少女时期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一路逃票去了南方,这不是一个14岁少女所能有的勇气,而范雨素做了;一个80年代能做老师的女子,是多么的骄傲,只要一直做下去就可以转正,而范雨素同样不愿意在乡下坐井观天,毅然选择了北漂,远赴北京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后来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自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在北京生活,和众多北漂者一样,努力的挣扎着。

但她从没有放弃过,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没有放弃过读书,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孩子,即便那是个吃饭都困难的生活,但还是会为了孩子的教育倾尽全力去斗争。

她有一句我认为最为经典的话语“一本书从来没有被人好好看过,就跟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活过一样,都让人心疼”,这句话只有热爱读书的人才能感悟到,所以我作为一个曾经喜欢看书者,倍感汗颜。

她虽是一个月嫂,却是众多中国妇女的榜样,她一生不抱怨,爱生活,爱子女,爱读书。

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不随波逐流,这或许就是人生。

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好书,可以为人们点亮前进的道路,甚至能把人们从悬崖边缘拉回到美好的世界,而范雨素这位普通的农民工,就用文字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看完她的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她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中,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却对文字情有独钟,而自己悲惨的生活并没有减弱她看小说的热情,通过读书,她领悟到人生的哲理,而这些获得,才是她迈向成功的因素。

通过她,我也想到了自己。

在外人看来,我是一个古板的人,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些乖巧,只不过是虚伪的外衣,在我看来,我的本性被家人和自己束缚了。

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会想,在这世界中,太多太多的东西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变得捉摸不透,例如人心。

我竭力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却无能为力。

读了范雨素,我忽然有一个想法,我也要用文字传达思想,如能使现状有所改变,那最好不过。

我多么希望温暖的阳光照进人们的心灵深处,把心中积蓄已久的阴暗摧毁,有些人太狂傲,太自私,太自以为是。

只有那些最底层的人们值得我尊敬,譬如范雨素。

点评:
世界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而人心亦如此。

要看到,在这个世界,在我们周围,善良、温暖、爱意……也是真实不虚地存在着;正能量,一直存在着。

丑恶、自私、狂傲等现象,点缀了这个世界,也在磨练着我们的人生,恰如白天与黑夜,相互存在乃自然规律。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文章第一句,似乎,就给出一种奇特的诠释。

亦或,留下思考的空间
——谁的命运可以不被拼装、组合?“华丽或拙劣”真的可以凭借己手装订,还是在无数次抗争后无奈的交由命运的安排?
装订出来的华丽就真的“货真价实”?
白日梦般的放空灵魂,到去哪儿去寻找真我的自由?什么是自由?......
“母亲相信自己能改变这个事实,她相信西医,相信中医,相信神医,不放弃每一个渺茫的机会”
多么质朴而纯实的陈述。

在物欲横飞、金钱至上的现状下,没有信仰、没有信念,甚至连崇拜物都没有,有的也只是临时抱抱佛脚。

又有什么办法?公平、正义的缺失,“榜样”的木讷、刻板,人工化的雕琢,早就失去了力量的源动力。

”母球说,对不起小哥哥,没有让小哥哥复读一年。

如果复读了,考上大城市里的大学,到大城市当官,大城市的官员素质高,不会教坏小哥哥,小哥哥就成不了赌鬼了。


这就是质朴的中国人民的典型代表呀,总是想着自己没有做好,给别人、给国家添了乱子,总想着前方是美好的。

现实,总有”一小戳“人民的公仆们害怕人民,为什么害怕?
为什么在反腐高压的态势下,仍有”打老虎,小苍蝇“仍在频出?我们坚信反腐斗争的复杂性,我们坚信明天的美好。

”女雇主的身材比模特曼妙,脸比那个叫范冰冰的影星漂亮。

可她仍像宫斗剧里的娘娘一样,刻意的奉承男雇主,不要尊严,伏地求食。

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够了苦,不作无用的奋斗。


这段话的描述真的是经典,虽然范雨素物质比不了如夫人,精神上却是充实的,至少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有鉴评的标准,有自我道德的约束。

网络上也有观点认为范雨素泄漏了雇主的隐私。

对于这样的评论真的只有呵呵了。

突然想到近几年明星、大亨们对于隐私权的话题,还是那句话作为公众人物,就应该受到公众力的约束,总不能享受着明星资源,又要抓着普通民众的标准进行衡量。

如果真的感觉太累可以主动放弃资源,重回吃瓜群众的怀抱,我们随时都欢迎......
”我心想,这倒霉催的教育部,谁定的这摧残农民工娃子的政策呢?报纸上说,教育部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下面的学校虚报人数,冒领孩子的义务教学拨款。

可教育部为什么不弹劾吏治,非要折磨农民工的娃子?“
这里不单单映射教育部,其实国家也不是一团糟,基本的架构是比较完善的,例如公检法,公安执行,检察监督,法院判决。

可是不知道什么何时起,这样程序混乱了,浑浊了,法律、条令、纪律、程序都有,认真去执行的人却不在了。

综上所述,范雨素也许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她的文章给予了很多人思考和反思,难道这些激发的共鸣还不够吗?如果精神上的自由也要封杀、禁锢,那该怎么过?
相关文章:
1.初中我是范雨素读后感800字
2.我是范雨素文章读后感
3.初中我是范雨素读后感600字
4.纪实散文《我是范雨素》读后感范文
5.纪实散文《我是范雨素》读后感
6.我是范雨素读后感
7.读《我是范雨素》有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