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

[文学]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


一、之
“之”原是动词,当“往”、“到……去” 讲,如“将之荆……”(《贾谊论》),以后虚 化演变为代词和连词。
(一)代词“之”
分析代词从以下方面: 一是词性;如:《诗经》“之子于归”中, 指出“之”作代词。 二是指代、称代对象;如:《张释之传》 “张廷尉繇此天下称之”中,“之”指代张廷 尉。 三是在句中充当什么成份,即语法作用; 四是今译。
P331例18:“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 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以木为之 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 粘,不可取。”(《梦溪笔谈·技艺》)
“不以木为之”是和前面的“用胶泥刻字” 相对成文的。“之”字称代的是前面所说的 “字”。
又如: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 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贾谊论》)中, “之”代“王猛”。
“之”的称代作用,略同于现代汉语的 “他、她、它”,但又有区别(这是学 习“之”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代词“之”有两个主要的语法功能: 作宾浯。“之”既可作动词的宾语,也可 以作介词的宾语。如:P328①“张廷尉繇此天 下称之”(《张释之传》)、P328③“一时皆 慕与之交”(《柳子厚墓志铭》)。 作定语。如P328⑥“之子于归”(《诗·燕 燕》)。
二、通论课的内容
通论课的内容主要包括 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 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 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 书”等理论等。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 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 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 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其中文字、音韵、 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 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本教材重点介绍了19个虚词,可分成四 组:
(一)之、其、是、或、莫、者、所为一组, 主要作代词。
(二)于、以、为、与、诸、焉为一组,主 要作介词。
(三)而、则为一组,主要作连词。 (四)也、矣、乎、哉为一组,主要作语气 词。
主要作代词的虚词可分三小组:
第一组,指示代词:之、其、是。 第二组,无定代词:或、莫。 第三组,特殊代词:者、所。
现代汉语中“他”不能直接作定语,必须 通过结构助词“的”。“之”在古代汉语经常 代第三人称,但它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古代有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余、予、我; 有第二人称代词。如:女、汝、尔、若;但是 没有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之”不但能指代 第三人称,也能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请看教 材P329上的例子。这些例子也不是典型的第一、 第二人称代词,所以“之”的主要作用是指代 上下文中的人、事、物。
如:P330例16:“于是,张良至军门见 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 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 曰:‘臣请入,与之同命’”。(《史记·项羽 本纪》)
(2)“之”字称代的对象离“之”较远。 如P330例17:“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丹 沙犀碡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 裘筋角……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 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 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 邪?”(《货殖列传序》)“不求而民出之”的“之” 指代什么?指代的是前面所说的材竹鱼盐楠梓 马牛等东西。
掌握文言虚词,要抓三的语法作 用,即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如果是连词,连 接的是什么逻辑关系;分析虚词的语法作用的 原因在于,它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它主要的 作用是组织句中的实词来完成句子,所以语法 作用是虚词最主要的功能。 3、恰当的今译。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 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 关知识等。
三、虚词 (一)学习虚词的意义
任何文言文中都会出现不少数量的虚词, 而且一个虚词往往不止一种用法。
第一、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多;第二、虚 词的用法灵活。如果我们能清楚地把握、了解 每个虚词的语法作用,那么我们就能清楚地了 解每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就能准确地理解语义。 总之,虚词在我们阅读文献时作用很大。
代词“之”的特殊用法:复指前置宾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中,“之”复指“何厌”,作“有”的宾语, 并前置。
“之”在具体文句中的指代对象。(这也 是学习“之”字的重点与难点。)
“之”字所指代的事物,大都在上下文中 出现过,不论是代人、代物、代事,都需要仔 细地辨识。
(1)“之”字前面出现的人、事、物不 止一个时,必须仔细分辨,正确判定“之”所 称代的是哪一个。
第一章 语法
第一节 虚词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之、其、者、所、 是、莫、或、而、以、于、则、为、与、诸、 焉”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学习通论课的意义
虽然古代汉语课最重要的内容是课文,但我们也 不能忽略通论的学习。因为现代的科学方法要求我们 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而且要上 升到理论。我们不仅要学会课文,而且要从中总结出 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某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共有哪几 种用法;对于这些用法,我们怎样进行分辨”等问题 只能在通论课中来学习。在一篇课文中,一个虚词的 用法都出现的情况是非常少的。所以,“通论”课实 际上是对“文选”课中出现过的语言现象进行总结、 归纳的课。
虚词,就是指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却能 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
本教材的体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 词、连词、语气词。这五种词类的语法特点, 可参照现代汉语。不同的是,现代汉语代词、 副词一般属实词,本教材按古代汉语研究的传 统习惯把它们放在虚词里。
本教材不是以词类为纲来讲授虚词,而是 以字为纲进行讲解。原因在于,相对于掌握词 类的知识,学会分析具体语言环境中某个虚词 的具体用法更为重要。一个字可能兼数种词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