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010年春季法学本科杨帆导师:何正明中国古代一般到明清,泛称古代的学问为“古学”。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为了和西学有所区别,就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
清代康乾之际,为了和宋明理学有严格的区别,又渐渐称为“汉学”,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戴震、钱大昕、桂馥、王念孙等,他们重考据之学,称为“朴学”,也称“汉学”。
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国粹”一词,即“国之精粹”。
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章太炎,提出了“国故之学”,章太炎著的《国故论衡》一书,主要论小学、文学和诸子学,涵盖了国学研究的各主要领域,但这本书不太容易读。
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最后学者选定了“国学”这一称谓,因为它有纵览诸家、包罗万象之意,这是“国学”一词的大体渊源。
中华国学其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
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这些古文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大能看懂,很多字连怎么读都不知
道,有人就会说:已经没有必要学习国学了。
这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还是要学,而且要努力、认真、用钻研的态度继续学习国学。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
”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人说,科技这么发达,我们还研究《易经》有什么用?《易经》不是天命之学,不是神学,它是古代的一个朴素的辩证之学,通过卦辞和爻辞,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不停变化的。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最坏的爻可能存在着变好的原因,最好的爻也可能存在着变坏的原因。
无论拿到什么爻,它都不提供结论,而只提供你思维的方法。
这在当今世界是很有用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与这个道理相同的。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两部悲剧,一部是屈原,一部是孔子。
孔子是有大怀抱、大的坚毅精神、大爱支撑着的人,他才能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世上有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孔子、屈原;一种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螳臂挡车、杀鸡取卵;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如商代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
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圣人,不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愚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者是贤人,这里有圣人、愚人和贤人的区别。
现在有很大的危机,电脑一打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关闭电脑,头脑一片空白,这怎么能成为自己的一个学问呢?知识文化是要经过心灵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脉。
中国人以机械为淫巧,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一个农民抱瓮而灌,子贡说,现在的人发明了桔槔,用力小而作功大,你为
什么还用罐来浇水呢?农民说,人们一有了机械必有机心,有了机心,人类的堕落就开始了。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要学习到能转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的学问,学习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的国学,主要解决心灵的问题,它可以使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心灵丰富。
杨振宁先生、陈省身先生对中国的诗文都非常的喜爱,陈省身先生还时不时写一两首诗。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喜欢古典诗词,他说每次想问题感到困惑的时候就读诗,读诗犹如春风徐来,惠风和畅,就觉得又有思维的能力了。
我们现在学习国学,不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是为了抵制西学,相反,我们还要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学习他们好的、有用的地方。
但我们更要学习我们的国学,把国学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国学的终极目的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为物、为事而学。
孔子在《论语·宪问》里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强调学习的目的应侧重于道德学问的提高与升华,而不是像孟子批评杨朱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
“为己”之学的终极目标是“利他”。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由于“为己”之学提升到自己的心灵境界时,那么人类本身已存在的“不虑而知”的良知就和天地本体同在。
那么,我们提倡的感激之心、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知耻之心便会成为我们民族坚不可摧的心灵的长城。
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