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名词解释:
1:鲍姆加通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即“感性学”。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2:社会美
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本质是社会现象所展示出来的人的本质显现.
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活劳动美、社会变革美;所谓形象美—指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内在美—指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内在世界的美,生活劳动美—指劳动过程中体现的美,包括生活活动美,生活工具美,劳动产品美,社会变革美—指人们在从事推动历史前进的变革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美。
3:心理距离说
布洛(心理距离说)
欣赏者或艺术创造者与作品既要有切身感而不是冷眼旁观,又要带有一定距离。
“差距”、“超距”、距离极限
他指出人的审美活动和人的现实活动的本质区别,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普遍差异性,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和非规律性寻找理论根据
4:移情说
移情说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
基本思想和内容:“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5:意境
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于神的统一。
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6:悲剧
“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在希腊文中叫tragoidia,即“山羊之歌”。
1、亚里士多德
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第二,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第三,引起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以使情感得到“陶冶” 。
2、黑格尔
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由此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使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
如古希腊悲剧《安提戈尼》
3、车尔尼雪夫斯基
他将悲剧的概念和命运的概念联结起来,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悲剧没有任何必然性,纯粹是偶然的原因造成的。
4、恩格斯
他认为悲剧的本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7:悲剧感
辨析题
1:中国50年代以来有关“美的本质”的讨论的几种学说
1、主观说
吕莹和高尔泰
2、客观说
蔡仪
3、主客观统一说
朱光潜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李泽厚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由的形式”
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
3:黑格尔的观点
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内容的实在是由理性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这统一中,感性形式从属于理性内容,是理性内容的显现。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4.康德的观点
《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趣味判断
①、质
情感判断,如“这朵花是美的”。
美≠一般快感,美≠善。
美的特点在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②、量
审美判断虽然是单称判断→人类具有“共同感觉力” →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审美心境的)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③、关系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纯粹美(纯然形式的美,纯粹的美或自由的美)和依存美(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④方式
美的东西产生快感是必然的。
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简答题:
1:审美活动的发展
审美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活动,而不是生物性的纯生理性活动,它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人与动物相区分——自我意识的产生——对生命自由感的追求——审美需要产生——对象的形式——获得生命的自由感和快乐——审美的发生
2:美感的特点
(一)直觉性
•直觉具有五大特点:想象性、非自觉性、无意识性、思维性与物我两忘
(二)愉悦性
(三)、体验性
•1、美感的过程都是感性的(重感性)
•2、美感本质上是情感(具情绪或情感色彩)
•3、美感是形象的思维(形象思维)
•4、美感重在主体对对象的感受(主观的)
(四)、认识性
•1、审美的直觉中有认识;
•2、审美情感中有认识;
3、审美想象中有认识。
3:丑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原始时代——美丑不分,美丑混杂。
②古典时代——美丑分明,两者不可混淆
③西方现代主义——美丑不分,以丑为美。
4:优美和崇高的对比
优美,又称秀美。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绝对理念的内容大于或压倒于感性的形式。
(1)优美
审美属性: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审美类型: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本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审美感受: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
对象特征:可怖性或与人的敌对性
主体条件;人处于安全及具有无所畏惧的抵抗决心
心理机制;震慑、惊惧、渺小——生命力的阻滞——突破阻抑制后的解放感。
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
形而上学特征;生命超越有限性的过程
5: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美学家们是如何探讨和研究美的本质问题的
•1、刘勰美是自然的、客观的
•2、柳宗元美在客观世界、在自然中
•3、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4、郭熙
•5、王夫之美在自然
•6、叶燮
•他肯定现实美的客观性,并指出只有人才能欣赏美。
论述题
1:当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多元化是当代艺术审美的一个首要审美特征;这个多元化包括文化的多元化,或者说是缘于多种文化的碰撞。
比如一件美术作品融入了中国元素和西方元素;其次碎片化,是当代艺术审美的灵异特征。
对传统的解构,对传统经典的消融。
这种例子就更多了,首先山寨流行,其次后现代绘画都可以归入此类;第三在多元化、解构的同时,艺术审美又有回归的倾向,在学术上称为新历史主义,这源于传统被过分肢解之后的空虚感,以致现在我们寻找自己的根来化解这种轻质感,所以有百家讲坛的流行。
2:美和自由的关系
3:生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化丑为美)
①生活中的丑总是引起人们厌恶、不快、难受等否定型的情感反应,甚至还会引起恶心等生理上的强烈反感。
②生活中的丑只有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创造,使之转化而为一种艺术的美,从而获取了特殊的审美价值。
4: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5:马克思的劳动实践美学观与德国古典美学观的区别与联系6:艺术、美学、哲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