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验证方法与设计方案

数据验证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数据验证方法,其包括服务器,服务器是用以接收第一纪录数据,服务器会根据接收时间以及第一纪录数据的种类对第一纪录数据进行编号并产生第一编号数据,服务器对第一编号数据进行加密并产生第一加密数据后服务器公告第一加密数据,当对第一纪录数据进行验证时,服务器对第一编号数据再次进行加密并产生第二加密数据,服务器判断第一加密数据以及第二加密数据是否相同,当判断结果为否,第一编号数据已被修改。

技术要求1.一种数据验证方法,其包括服务器,所述服务器是用以接收并储存多个纪录数据,所述数据验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服务器接收第一纪录数据;所述服务器根据接收时间以及所述第一纪录数据的种类对所述第一纪录数据进行编号并产生第一编号数据;所述服务器对所述第一编号数据进行加密并产生第一加密数据;所述服务器公告所述第一加密数据;所述服务器对所述第一编号数据进行加密并产生第二加密数据;以及所述服务器判断所述第一加密数据以及所述第二加密数据是否相同,当判断结果为否,所述第一编号数据已被修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验证方法,其中所述服务器对所述第一编号数据进行加密并产生第一加密数据的步骤更包括:所述服务器使所述第一加密数据与至少一加密数据同时加密并产生第一加密数据群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验证方法,其中所述服务器对所述第一编号数据进行加密并产生第二加密数据的步骤更包括:所述服务器使所述第二加密数据与所述至少一加密数据同时加密并产生第二加密数据群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验证方法,其中所述服务器公告所述第一加密数据的步骤更包括:所述服务器公告所述第一加密数据群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验证方法,其中所述服务器判断所述第一加密数据以及所述第二加密数据是否相同,当判断为否,所述第一编号数据已被修改的步骤更包括:所述服务器判断所述第一加密数据群组以及所述第二加密数据群组是否相同,当所述判断结果为否,所述第一编号数据已被修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验证方法,其中,所述纪录数据为网页浏览纪录、档案编辑纪录、档案新增纪录或档案删除纪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验证方法,其中,所述服务器更包括储存单元,用以储存所述第一纪录数据、所述第一编号数据、所述第一加密数据、所述第二加密数据、所述第一加密数据群组以及所述第二加密数据群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验证方法,其中,所述服务器更包括网络单元,所述服务器透过所述网络单元以电子邮件、电子公布栏或网站等公开公告的方式公告所述第一加密数据或所述第一加密数据群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验证方法,其更包括:多个电子装置与所述服务器电性耦接,所述电子装置将所述纪录数据上传至所述服务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验证方法,其中,所述电子装置可以为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与所述服务器联机的电子装置。

技术说明书数据验证方法技术领域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数据验证方法,尤其是有关于一种简易且低成本的数据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企业以及公司若需进行法律诉讼时,在诉讼过程中需提出证据来说服法官,而所述证据可能是内部档案的修改纪录或者操作纪录,但这些内部档案的修改纪录或者操作纪录为避免遭企业或者公司窜改,需经过公正的第三方验证后才可作为证据来使用。

当前的验证方法常以公正第三方机构来进行验证,然目前政府信赖的公正第三方机构通常为国外机构且具有较多限制,此外所需的费用也会造成企业以及公司成本的增加,不便于进行数据的验证。

技术内容为了解决上述公正第三方机构通常具有限制较多且所需成本较高的缺憾,本技术提出一种数据验证方法实施例,其包括服务器,服务器是用以接收并储存多个纪录数据,所述数据验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服务器接收第一纪录数据;服务器根据接收时间以及第一纪录数据的种类对第一纪录数据进行编号并产生第一编号数据;服务器对第一编号数据进行加密并产生第一加密数据;服务器公告第一加密数据;服务器对第一编号数据进行加密并产生第二加密数据;以及服务器判断第一加密数据以及第二加密数据是否相同,当判断结果为否,第一编号数据已被修改。

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服务器对第一编号数据进行加密并产生第一加密数据的步骤更包括:服务器使第一加密数据与至少一加密数据同时加密并产生第一加密数据群组。

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服务器对第一编号数据进行加密并产生一第二加密数据的步骤更包括:服务器使第二加密数据与至少一加密数据同时加密并产生第二加密数据群组。

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服务器公告该第一加密数据的步骤更包括:服务器公告第一加密数据群组。

本技术的数据验证方法因仅需比对非同时加密的第一加密数据以及第二加密数据即可验证上述的纪录数据是否被篡改,又藉由服务器可快速应用于有需求的企业或公司,可有效减少企业或公司在数据验证上的成本以及时间的消耗,有效增进数据验证的便利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10:电子装置 20:服务器21:处理单元 22:储存单元23:网络单元 30:局域网络D1:纪录数据 R1:编号数据R1-E1、R1-E2加密数据 R1-E1-100、R1-E2-100加密数据群组231:撷取单元 232:网页地址/网络协议地址转换单元201、203、205、207、209、211、213、215、217、219、221步骤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子装置以及无线供电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架构图,其包括多个电子装置10以及服务器20,电子装置10可以为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装置,电子装置10并可透过企业或公司中的局域网络30或其他内部网络与服务器20联机。

当电子装置10与服务器20透过局域网络联机时,电子装置10会将多个纪录数据上传至服务器20中,所述纪录数据可以是新增或更新的档案内容、电子装置10的浏览纪录、电子装置10上传或下载文件的纪录等关于电子装置10所有操作动作且不同类型的纪录。

服务器20包括处理单元21、储存单元22以及网络单元23,处理单元21与储存单元22以及网络单元23电性耦接,网络单元23是用以透过上述的局域网络30与上述的多个电子装置10电性耦接,服务器20更可透过网络单元23以电子邮件、电子公布栏或网站等公开公告的方式公告所需信息,储存单元22是用以储存上述的多个纪录数据、编号数据、加密数据、以及加密数据群组,将会在以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考图2,以下将配合图1以及图2说明本技术的数据验证方法实施例,并以一笔纪录数据D1为例来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首先,服务器20接收到由其中的一的电子装置10所传送的一笔纪录数据D1(步骤201);服务器20将纪录数据D1储存于储存单元22中,处理单元21会根据接收此纪录数据D1的时间以及纪录数据D1的类型对纪录数据D1进行编号并产生编号数据R1,并将编号数据R1储存于储存单元22中(步骤203);接着处理单元21会对编号数据R1进行加密,例如以MD5讯息摘要算法(MD5 Message-Digest Algorithm)、安全哈希算法(Secure Hash Algorithm)或哈希讯息确认码(Hash MessageAuthentication Code,HMAC)等算法进行加密,以产生加密数据R1-E1,并将加密数据R1-E1储存于储存单元22中(步骤205);处理单元213再依一定周期将加密数据R1-E1与其他多个加密数据Rn-E1~Rm-E1进行加密,其中n以及m为不等于1的正整数,且m大于n,所述一定周期例如将每一百笔加密数据进行加密,也就是将加密数据R1-E1与其他九十九笔加密数据一起进行加密,并产生一百个加密数据以上述的MD5讯息摘要算法、安全哈希算法或哈希讯息确认码一起加密的加密数据群组R1-E1-100(步骤207),服务器20并以网络单元23透过局域网络30或因特网将加密数据群组R1-E1-100以电子邮件、电子公布栏或网站等方式公开公告,使多个电子装置10以及公正第三方皆可得到公告的加密数据群组R1-E1-100,此外,为了使本技术数据验证方法更准确,更可将上述的加密数据R1-E1也公开公告(步骤209)。

接着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储存于服务器20中的纪录数据D1是否被修改过,也就是是否需要对纪录数据D1进行验证,若不需要则回到步骤201,反的则继续步骤213(步骤211);服务器20的处理单元21会再次对纪录数据D1的编号数据R1以上述的MD5讯息摘要算法、安全哈希算法或哈希讯息确认码对编号数据R1进行加密,产生加密数据R1-E2,此加密数据R1-E2并会储存于储存单元22中(步骤213);接着处理单元21再次将加密数据R1-E2与上述的为了产生加密数据群组R1-E1-100而与加密数据R1-E1一同加密的其他加密数据Rn-E1~Rm-E1进行加密,也就是加密数据R1-E2与其他加密数据Rn-E1~Rm-E1再次加密并产生加密数据群组R1-E2-100,加密数据群组R1-E2-100并会储存于储存单元22中(步骤215);接着处理单元21比较加密数据群组R1-E2-100与加密数据群组R1-E1-100是否相同,为了使本技术数据验证方法更准确,更可比较加密数据R1-E2与加密数据R1-E1是否相同(步骤217);当加密数据群组R1-E2-100与加密数据群组R1-E1-100相同且加密数据R1-E2与加密数据R1-E1相同时,也就是纪录数据D1并无被修改,因此较晚进行加密的加密数据群组R1-E2-100与加密数据群组R1-E1-100才能相同,加密数据R1-E2与加密数据R1-E1才能相同,因此可判定储存于储存单元22的纪录数据D1在储存于储存单元22后并无任何修改(步骤219),反的,则判定储存单元22的纪录数据D1在储存于储存单元22后被修改(步骤221)。

综以上所述,由于本技术的数据验证方法只需比对在不同时间进行加密的加密数据即可确认纪录数据是否遭到窜改,可通用于各种不同数据格式以及数据库,此外只要具备上述的服务器20即可进行数据验证,而企业或公司通常已具有功能强大的数据服务器,因此藉由本技术的数据验证方法,企业或公司无需额外增加验证成本即可以较便利且准确的方式进行数据验证,明显增进数据验证的便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