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布局和落款书法的布局由于书写内容的不同,字数的多少不等,又由于书写篇幅的不同,纸(或其它)有大有小,有竖有横,因此,书法作品的布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变化无穷的。
这里我们选出几种常见的布局形式介绍如下:中堂也叫做整纸直幅。
它是书法作品中篇幅较大的一种。
用整张宣纸(不裁)竖着书写。
中堂的尺寸大小,一般有:六尺整纸中堂(六尺长,三尺宽五尺整纸(五尺长,二尺半宽四尺整纸(四尺长,二尺宽还有一种“小中堂”为三尺长,一尺半宽。
再小的就是四尺宣纸,横三开,装裱好也是中堂的形式。
条幅也叫做立幅、直幅、立轴等。
也是竖着书写的书法作品,但是它比中堂要窄,通常用整张宣纸直着对开(竖裁一半),或比一半稍宽一点,一般尺寸为:六尺条幅(六尺长,一尺半左右宽)五尺条幅(五尺长,一尺二寸五左右宽)四尺条幅(四尺长,一尺宽)三尺条幅(三尺长,一尺宽)屏条它和条幅一样,形式也是竖而窄长的。
可以说是条幅的组合,以四条或八条(或再多至十条、十二条、十六条等)合为一堂,一堂为一整体,书画皆宜。
在书写屏条时,一定要注意其整体的艺术效果,要求和谐统一。
尺寸与条幅大致相同。
横幅也叫做横披。
它与条幅相反,条幅是竖的,而横幅是横的。
用纸横着书写,各种书体都行。
横额也可叫做匾额。
与上面的横幅相近,也是横着书写,就是字数少,一般多是三四个字,挂在书房或厅堂。
对联通常也称做“对子”。
上下两联为一副。
左边是上联,右边是下联。
对联的文句讲究对仗,书写时也应注意其形式的对称美。
对联包括:堂联(裱好后挂在厅堂,也有的分开配在一幅画的两边),楹联(用木板复制成瓦形,相对在厅堂前的柱子上,也叫“抱柱对”)、硬对(木板复制的,一般为楠木,刻字后涂上石绿色)、门对(刻在大门上,两扇门各一联,左上右下)、春联(过春节时,贴在门框上,一般常用红纸书写,其宽窄、长短要根据门框而定)。
册页与斗方这两种都是一尺左右的小品。
册页有“横册”、“竖册”,大小不等。
每集八页、十二页、十六页以至再多数十页,装裱而成,一折一折的用手翻着看。
册页宜书宜画。
斗方是一尺见方的宣纸,装裱成册也叫“方册”。
单页的斗方可以裱成片,为“镜芯”,装在镜框之内挂起来欣赏。
手卷也叫做长卷。
形式与前面讲的横幅相似,但横高(上下)还要短些,而横长(左右)册页可以一直接下去,长度不定,因在欣赏时,要用手展卷而观,所以叫“手卷”,也因其横长而可以无限地接下去,所以也叫“长卷”。
扇面扇的样式很多,如“团扇”“折扇”等。
这里我们只介绍折扇的扇面。
按照传统的习惯,扇面可以一面作画,一面写字。
扇面的布局形式根据内容、字数的不同而变化。
我们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书法的作品布局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
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宝藏,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观赏价值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一种独特艺术。
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欣赏和创作书法作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
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
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
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
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
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
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
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
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章法布局是书法作品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是创作书法作品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创作书法作品,一要练得一手好字,这是书法作品创作的基础;二要懂得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这是书法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
练一手好字,需要长年累月的努力,但章法布局知识却可以现学现用,立杆见影。
一、章法布局的含义及作用要认识章法布局,必须知道书法与书写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书写是内容的简单抄写,讲求单个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
它只是写字的基本要求,也是写成篇字或创作书法作品的基础。
而书法则讲求通过内容、字体、笔法、结构、布局所体现出来的风格、气势、意境等,让人欣赏、玩味,进而给欣赏者带来美感。
所以,书法作品要借助于章法布局这一艺术表现手段去丰富、强化内容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并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章法布局是书法作品的整体安排。
具体包括如何确定幅式,如何安排书写的位置,如何留边,如何排行,如何安排字与字、行与行、文与款之间的空间位置,如何协调文字与空白的比例关系和蔬密变化,以求得奇妙、协调的艺术效果。
章法布局是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只有讲究章法布局,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书法作品。
如果没有好的章法布局,那么,尽管内容好,单个字写得也不错,却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书法作品。
很多人写字很有基础,甚至写得很好,但却创作不出成功的书法作品,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章法布局的知识和技能。
二、章法布局要领书法作品无论楷、行、隶、篆各体,都须讲究章法布局,尤其是行、草书表现得最为强烈和充分。
但章法布局的妙处变化万端,不象结体那样容易把握,古人学习章法布局只能从碑帖和书法作品中去玩味、领会其中的隐微。
现总结前人的经验,就一般规律而言章法布局的要领是:(一)意在笔先。
即在书写之前,先在心中筹划。
写什么内容?是诗还是文?写什么书体?是楷书还是行书?横写还是竖写?如何落款?如何用印?形成什么样的格调和意境?做到心中有数。
(二)量纸定字。
即动笔之前,在纸上筹划。
根据要写的内容,纸幅的大小,字数的多少,字体形态,行列安排,落款格式及配印等,在纸上作好恰当地安排。
一般先留出天头、地脚、左右边(天宽地窄,左右等齐)。
如写楷书、隶书、篆书,应先计算好字数(包括落款),折好框格。
如写行书、草书,只折竖线(或横线)即可。
横写时,开头可空一、二格,最后横行不宜写尽,要有空脚。
竖写式开头不需留空格,但要留下脚,好落边款和盖印。
初学者可象画草图一样,先用稿纸布置一下,遇有不妥之处,再予以调整修改,待布局格式基本定下后再进行书写,决不可信手落笔,造成问题才引起注意。
(三)首字领篇。
开篇首字要认真斟酌后再下笔,写得大一些,粗重、饱满一些。
因为首字首笔有很大的制约力,写下首字后就要据其风格来考虑整篇字的许多变化。
如大小疏密、体式意态及浓淡枯涩等。
所以唐代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清代戈守智云:“首写一字其字势便能管束到底”。
这表明,书法作品的第一个字作用很重要,它对全篇起到管束和制约作用,基本上确定了全篇字的字体、笔态、形体等,起到统领的作用。
所以,对每幅作品的首字,必先酝酿成熟再下笔书写。
在写行、草书时,第一个字一般要写得大一些,粗重一些,饱满一些。
(四)行气贯通。
即整篇作品要气势连贯,一气呵成,格调统一,笔意笔势连贯,前后呼应。
每行字的大小、肥瘦、长短、宽窄、疏密、向背、承接、俯仰、顾盼,都应搭配得当,不堆砌,不支离,自然流畅,气势优美。
(五)终篇收势。
即整篇字的最后收束要完满,特别是最后一行要收得恰当合适。
一方面应尽量避免只留一个字,显得孤立、悬吊;另一方面也应避免通行到底,显得拥塞、过紧。
末行在三分之二处结束为最好。
全篇最后一个字可根据整幅的形势,或长收、重收,或大收、平收并加重笔意(一般亦应如首字,写得大些、粗壮些),留住行气,以免飘忽。
但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还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避让补救。
如果前行有渗化或枯笔,后行就要枯湿照应,避免头重脚轻或前紧后松。
三、落款及用印(一)怎样落款落款又叫题款,是正文以外的交待性文字。
它虽在作品中处于“配角”地位,但可对正文起说明、发挥、补救、点睛的作用。
所以,初学者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
落款有单款和双款之分。
单款是指落上书写者的姓名(或字、号)、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及地点等。
位置在正文之后。
双款是将书者和受书者的姓名都写上。
受书者姓名叫“上款”,书者姓名叫“下款”。
有时上、下款连在一起写,写在正文末尾,受书者姓名(上款)在前,书者姓名(下款)在后;有时分开写,上款在正文前,下款在正文后(对联上款在上联右上方,下款在下联左下方)。
馈赠某人的,上款常用“××先生(老师、同志)雅正(教正、斧正、正之、嘱书、惠存、存念)”等。
一般只写名不写姓,以示尊敬和亲近。
多数作品一般只有单款。
落款应根据所留地方而灵活变化,或增或减。
应注意五点:(1)字大款小。
落款的字应比正文的字小些。
(2)高低适中。
落款高低部位要适中,上部应比正文略低一些,下部要短于正文,不要与正文底部平齐,更不能超出正文。
总体说宁高不要低。
(3)距离恰当。
款文与正文的距离同正文本身行距相当,不要把款文与正文的距离拉得太开或靠得过紧。
太开,会产生松散隔裂的感觉;太近会显得局促闷塞。
(4)字古款今。
落款的字从汉字发展上讲,要比主体的字时代近一些。
一般说,篆、隶书落款可用楷、行、草书;楷书落款可用行、草书;行书落款可用草书、行书。
(5)留有印位。
落款应给盖印留有一定地方。
盖印后不应低于正文。
(二)怎样用印印章是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白纸、黑字、红印,色彩对比强烈。
它不但具有装饰和衬托作用,而且能起到调节疏密,补救虚实,消除平板,稳定平衡等重要作用。
此外,图章本身有多种形状,有粗细巧拙等多种风格,与墨字配合,可以丰富书法作品的形式。
印若用得好,会给书法作品锦上添花。
印的字体以篆为主。
分阴文(白字)和阳文(红字),有的印章上兼用阴文和阳文。
一般一方印上用一体。
两块印用在一幅作品上,也是一阴文、一阳文的参差错开,以变化为丰富。
印的形状有方、长方、圆、长圆、椭圆和不规则的自然形状(随形章)。
印章分“名章”和“闲章”两类。
名章即作者的姓名、笔名、字号等,又称“名号印”。
一般盖在下款的下面或左侧,可盖一方,也可盖一对,一方白文,一方朱文。
或一为姓名印,一为字号印;或一印有姓无名,一印有名无姓。
不可两方都有姓氏。
闲章内容多为格言、警句、年代、个人主张、一句话、两句诗等。
如“变则生新”、“学海无涯”、“师古不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
闲章不“闲”,它与正文有着内容上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书者的思想、情操、人格和艺术见解,也为读者理解书法作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盖在右上角起首处正文第一、二字之间稍偏右处的,叫“起首章”,也叫“引首章”。
盖在作品右下角略高处(有时也盖在上方左右角),叫“压角章”或“押角印”。
原则是占“角”。
押角印与名号印不要盖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盖在正文右边中部的叫“腰章”。
用印要注意:(1)大小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