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报告1

读书报告1

你在为谁工作读书报告各位老师好,接下来由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读书报告《你在为谁工作》。

《你在为谁工作》是一本职场系列丛书。

本书中有5个章节通过逐步递进,立案讲解详细地向我们阐述了一名优秀的员工应该如何在企业里面对自己难以接受的恶劣环境,再如何调整心态从容面对,化被动为主动,改变自己对环境的认识,从而明白自己不是在为别人工作,帮助读者树立人是为自己工作的正确观念。

下面我就来和大家一起聊聊这本书。

1.为什么要努力工作。

总有人说:工作为人以命而为之,此话一语中的,看似天高水远,其实却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

它的意思就是工作是人们需要用生命做的事。

一点不错,我们不似隐士高人与世隔绝,也不是王公贵族无忧无虑。

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生命不断创造,不断更新,才能把生活装点地更接近自己的理想状态,进而达到理想状态。

不幸的是我们之中很多人,在行使这段生命的时候有的自始至终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活,有的沦为了生活的奴隶,为了生活而生活。

书中为我们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位心理学家在一个正在动工的教堂工地上遇到一位工人问:“请问你在做什么?”工人没好气的回答道:“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在用这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这些该死的石头。

这石头又特别硬,害得我手又酸又麻,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他又采访第二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第二位工人答道:“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资。

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敲石头的粗活?”从上述两个工人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一个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也就不知道自己在为谁工作。

而另一个他工作是为了让一家人不饿肚子,但他潜意识依旧视这份工作是一份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长此以往,这种负面的情绪迟早会让这第二位工人失去坚持的勇气。

这位心理学家问到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第三位工人眼中闪烁着喜悦说:“我正参与兴建这座伟大的大教堂。

落成后可以容纳许多人来礼拜。

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会有无数人来到这里,感受上帝的爱,心中就会激动不已!”同样的工作,得到的回答却完全不一样,在于三个人都有着在各自的需要,有的只求温饱,有的却追崇信仰,所以对自己手头的工作抱着不同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人“需要的五个层次”:(1)基本的需要:对于食物和衣物的需要,以抵御严寒。

(2)安全的需要:对于居住在一个可以感觉到安全的地方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和交朋友的需要。

(4)获得尊重的需要:要求别人赞扬和认可的需要。

(5)充分发挥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和发挥自身潜能的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为工作而工作的人很少有机会满足第4种和第5种的需要。

当下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就是这样为了工作而工作。

他们在每天完成自己手边的任务时想的不是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劳动成果更方便他人,而是怎样才能尽快结束,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赚到钱,速战速决这种快餐风气在现在社会普遍存在。

我们殊不知摆正心态才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

当我们身处一个新的岗位之上,明白自己是在为自己工作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学会自己应该做什么,才是立足的根本。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是他的志向表示。

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就是了解那个人对生命的态度。

2.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

唐代柳宗元曾经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过:年少气锐,不识几微。

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年轻人刚刚步足社会,做事莽撞不看细节,只看表面不思内由。

当别人问起为何不努力时,总有诸多借口。

我工作没前途,老板不给我机会等等。

殊不知因为自己的浮躁,不善挖掘他人言外之意,从而丢失一次又一次良机。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日复一日的工作里发现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机遇所带来的近期回报可能很少,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只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么,那我们永远看不到这个“机遇”本身的价值。

除了对于机会的把握,本书还指出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总有人好高骛远,三心二意,毫无根基却给自己定下一些不可能的目标。

有一句谚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意思叫做“滚石不生苔”,所谓不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而一直四处打转的话,就永远不会得到现实的收货。

对于每一次的工作,我们都应该当成一次机会,一次锻炼,心存感激,抱着学习的态度把工作当成是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

当我们以一种感恩图报的心态工作时,所有的工作都会显得那么愉快。

3.敬业,是最完美的工作态度。

我们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事情,就所谓的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但我们到底如何来定义它们,这就因人而异了。

但在这一章要说的,则为工作之中无小事。

回顾上一句,就我而言,我认为人活着无外乎保持自我,凡是和自己相关的事情都是大事。

跟何况是一件我们用生命在做的事。

工作极为大事,我们就应该在心中长存责任感,换言之就是敬业。

现在的各种企业中普遍存在着3种人。

第一种人:得过且过。

一遇挫折便自我安慰:“反正晋升是少数人的事,大多数人还不是和我一样原地踏步,这有什么不好?”第二种人:满腹牢骚。

这种人常常自我设限,抑制了自己的潜能,整天活在负面情绪当中,完全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

第三种人:积极进取。

对于前两种人相对的大家应该更喜欢和第三种人打交道。

积极的情绪可以相互影响,当一个人总是热情地和同事打招呼,精神抖擞,积极乐观,试问谁不想和他在一起共事呢?长此以往,不同的态度带来了不同的后果,而且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消极的也许会面临失业,积极的会有更多更好的资源和人脉,更多的机遇。

所以在工作中态度就是竞争力,积极的态度始终是我们脱颖而出的砝码。

拥有它,才能在激烈的职场走得顺利。

4.拖延是一种恶习。

正所谓今日事今日毕,今天该做的事不需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不用等到几小时后。

凡事逗留带到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

其实这个问题在现在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琐事缠身,上司压力,自我计划等等各种问题总是不断挑战我们的心理极限,一中叫磨磨蹭蹭近乎病态的悠闲就此不断蚕食人的意志,让人习惯逃避困难,惧怕艰苦。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力量分析”。

在这里面他描述了两种力量:阻力和动力。

他说,有些人一生都是踩着刹车前进,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极的想法捆住手脚;有的人则一路踩着油门呼啸前进,始终积极乐观、合理和自信。

我们的生活决定了我们为自己工作,没有人会去无条件帮助你,拖延的事迟早还是得有自己来完成。

优秀的员工做事从不拖延,当他们接到上司的指示时只有两个回答。

一个是:“好的,我立刻去做!”另一个是:“对不起,这是我干不了。

”没错,不能做的事情需要立刻说出来,勉强自己扛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后因为任务过于困难,一拖再拖,不但给自己扣上一顶不能信任的帽子,还会影响集体的效率。

在一个企业之中如果说拖延是种恶习,那么借口就是创造一切恶习的温床。

我们在工作时犯错误总是难免的,每当我们犯了错误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弥补自己的错误,而现在却有一大部分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如何去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上。

我们身处一个职位,是为了做好这个职位,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去对我们的老板抱怨为什么问题一大堆,出现问题不关自己的事。

这样只会更遭人反感,或许一句诚恳的道歉都比这好用得多。

告诉我们的老板虽然出了些小问题,但已经圆满解决了,优秀的员工在这时候表现出来的镇定和冷静总会让人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本书还提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帕金森提出过一个观点,低效的工作会占满时间。

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在给外甥女寄明信片的时候足足花掉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找明信片用掉一个钟头,写明信片用了一个钟头,然后出门前犹豫要不要带伞……一个高效率的人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所有的事,另一个人却用了一整天,最后免不了还被自己折磨得疲惫不堪。

这个故事就是想说不要把自己手上的工作战线拉得太长,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迅速完成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5.从优秀到卓越。

可以说本书前几章讲的是一个企业中优秀的员工因该遵守的准则,而到了这一章则是教我们如何在千万良骑之中显得出类拔萃。

美国著名激励大师博西·崔恩提出过5点建议:(1)改正只有兴趣才能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的看法。

我们会专注做一份职业兴趣的成分其实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因为熟悉而产生的眷恋,一种为了展现自己而坚持下去的信念。

(2)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

对于年轻人或许相对于每天听他人呼来喝去做一份职业,自己去干一份事业的诱惑力更为大一些,但有一句话是:“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赖于今天的努力。

”我们只有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来看待,以后在自己的事业上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当我们职业生涯圆满的结束才是事业生涯的开始。

把工作和职业联系起来,对自己未来的事业负责,我们就会容忍工作中的压力和单调,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

(3)树立新的目标。

即使是一份再简单的工作也会随着这个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目标。

如果千百年都一成不变,不仅旁人看了会觉得枯燥乏味,就连自己也难免被社会淘汰。

保持长久工作及激情的秘诀,就是给自己不断树立新目标,挖掘新鲜感。

(4)学会释放压力。

一个儿无论多喜欢自己的工作,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工作上的压力,我们需要科学的把它们释放出来,可以减轻我们对工作的恐惧。

(5)切勿自满。

当我们做出一些成绩的时候很容易会满足于现状,从而觉得自己很优秀,对工作的热情也逐渐冷淡,然后再自己所认为的巅峰不断走下坡路。

这本书告诫我们不要最周围的事物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人有义务为我们加油打气,或者是给我们更刺激、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方便我们表现自己。

除了上述5点建议之外,美国著名出版商乔治·W·齐兹也用实际行动像我们解释了何为为自己工作。

他12岁时便到费城一家书店当营业员,勤奋工作,常常干分外的事。

他说:“我不是在做我的工作,而是在做我所能做的工作。

我想让老板承认,我比他想象要有用!”就像这位乔治先生说的一样,我们想比别人优秀就要比别人做得多。

我们可以用勉强说得过去的态度工作,也可以用卓越的态度工作。

在现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思维活跃、能力出众的数不甚数,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业内各种资深人士不断涌入我们所在的行业,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水准,增加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谦虚向前辈求教经验,活用人脉、团队紧紧稳固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地位,多与人交往合作。

《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除了是一本思想深刻的职场使用手册,也同样是一本敝帷不弃生活手册,里面的一字一句虽不算大智大慧,但也是字字入心的不变真理。

古语云:君子,一日三省吾身。

不断检讨自己,每天改进一点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作风,是以后走过生命不凡岁月的必经之路。

2014/10/27中8 刘自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