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相变
γ
2.11 FCC
奥氏体的形成为形核长大型、扩散型相变
一、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奥氏体
珠光体
相变必须在一定的过热
度∆T下,使得∆GV<0,才能
得到∆G<0。所以相变必须 在高于A1的某一温度下才能 发生,奥氏体才能开始形 核。
自由能和温度关系图
相变驱动力: V∆Gv ,新旧相间自由能差
二、
珠光体转变
第三节
珠光体转变——奥氏体的高温分解转变
转变温度:A1- 550 ℃ 相变类型:扩散型固态平衡相变(铁、碳均可扩散迁移)
同样要经历形核与长大过程
珠光体:α-Fe铁素体与渗碳体相层片状机械混合物。 γ(0.77%C) → α(0.0218%C) + Fe3C(6.69%C)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碳在α-Fe中 的过饱和固溶体 (非扩散型) 只结构发生变化
Fe、C原子均可扩散
Fe、C原子均不发生扩散
奥氏体的冷却方式:
1)连续冷却
“奥氏体等温连续曲线”
P226 图9.13
2)等温冷却
“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 (TTT曲线;C曲线;IT曲线) 孕育期
(3)钢的原始组织状态
原始组织越细,晶体缺陷越多,奥氏体转变过程越快。 片状珠光体快于粒状珠光体。 平衡组织与非平衡组织 平衡组织(珠光体)→ 球团状奥氏体 → 晶粒细小 非平衡组织(马、贝、魏)→ “组织遗传”易生成针状奥氏体 与母相保持一定 晶体学取向关系
→奥氏体晶粒粗大
在快速(>100℃/s)或很慢速度 (<50℃/min)加热两种速度之间的较快 速加热不仅可以抑制组织遗传现象发生,如果反复进行这种处理,可 以得到超细化的奥氏体晶粒。
奥氏体的形成机理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 (1)奥氏体的形核 (2)奥氏体的长大 (3)渗碳体的溶解 (4)奥氏体的均匀化
1、 奥氏体的形核-----形核位置
鉴于相变对成分、结构以及能量的要求,晶核将在α/Fe3C相界面上 优先形成,这是由于: ①相界面形核,可以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体系的自由能降低,有 利于相变对能量的要求。 ②相界面两边的碳浓度差大,较易获得与新相奥氏体相适配的碳浓 度,况且碳原子沿界面扩散较晶内为快,从而加速了奥氏体的形核。 ③相界面处,原子排列较不规则,易于产生结构起伏,从而由BCC改
钢的相变
第十四章
铁碳合金相图
平衡相图:
HJB 包晶线
L+δ→γ ECD 共晶线
L→γ+Fe3C(渗碳体)
PSK 共析线 γ→α+Fe3C
Fe的同素异构相转变:
1394℃ 912℃ δ-Fe(体心立方) ——γ-Fe(面心立方) ——α-Fe(体心立方)
构成铁碳相图的基本相:
F
1)铁素体(α) :碳溶于体心立方α- 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C%﹤0.0218)
向下折
向上 折
亚共析钢的CCT图
过共析钢的CCT图
冷却速度在Vc ′ ~ Vc之间 连续发生四种类型的转变,依次形成铁素体/渗碳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
CCT 图的特点分析:
①产物为不均匀的混合组织:连续冷却过程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发生组织 转变,要连续经过几个转变温度区,往往重叠出现几种转变。 ② 共析、过共析钢的CCT图上无贝氏体转变区:由于碳含量较高,使贝氏 体相变需要扩散更多的碳原子,转变速度太慢,从而在连续冷却条件下, 转变难以实现。 ③ CCT曲线位于C曲线的右下方 连续冷却转变时转变温度较低,孕育期较长。 ④ MS 线发生曲折 有部分贝氏体相变时,贝氏体铁素体先析出,提高了A中的碳含量,MS↓, 向下曲折。 有部分珠光体相变时,渗碳体是领先相,使A的C%↓,MS↑,向上曲折。
钢的强度、硬度大,塑性差;
渗碳体的体积分布越少,直径越大, 钢的强度、塑性越好。 球状珠光体
小结:
珠光体: α-Fe铁素体与渗碳体相层片状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转变:扩散型固态平衡相变
形成条件 力学特性
片状珠光体
过冷奥氏体处于完全奥氏体化 的状态,为均匀的单相γ -F固溶体
层间距↓强度↑ 晶团直径↓强度↑塑性↑
体优先转变,下半部分贝氏体优先转变。
2、均存在转变孕育期 ,C-曲线顶端所对应温度下的孕育期最 短。珠光体孕育期随温度降低而缩短,而贝氏体则延长。 3、转变初期慢,中期快,后又减缓 ,转变达到50%最快。 4、珠光体的转变孕育期以共析钢的为最短。
影响C曲线的因素
(1)碳含量
碳含量增加,碳重新 分布时间延长
珠光体 平衡组织
过冷奥氏体的转变
第二节
A
过冷奥氏体
碳溶解在γ-Fe中 的间隙固溶体
高温分解转变 A1- 550 ℃
中温分解转变 550℃-220℃,
低温转变
P
珠光体(平衡态)
B
贝氏体(非平衡)
M
马氏体(非平衡)
α-Fe铁素体与渗碳体 相层片状机械混合物。 (扩散型) 结构、化学组成变化
过饱和铁素体与渗碳体 的非层片状混合物 (半扩散型) 结构、化学组成变化 C 原子可扩散, Fe原子不能扩散。
(2)加热速度
(3)钢的原始组织状态 (4)钢的化学成分
(1)转变温度与保温时间
转变温度高,过热度大,促进奥 氏体转变。 形成温度升高,N的增长速率高 于G的增长速率,N/G增大,可获 得细小的起始晶粒度(加热温度 升高时,保温时间应相应缩短)。
形 成 温 度 升 高 , Gγ→α/Gγ→C 增大,铁素体消失时,剩余渗碳 体量增大,形成奥氏体的平均碳 含量降低。
2、 片状珠光体
珠光体形成时的领先相: 从热力学上讲,铁素体与渗碳体都可能成为领先相。
共析与过共析钢中,渗碳体为领先相。
亚共析钢中,铁素体为领先相。
Cγ-α Cγ-k
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
原奥氏体晶界
珠光体团
形核 + 横向长大 + 纵向长大
片状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片层间距愈小:强度、硬度愈高 晶团直径减小:强度、塑性都提高
组成FCC。
2、奥氏体的长大
相界面上的碳浓度及扩散
∵Gγ→α﹥Gγ→C ∴铁素体先消失,而渗碳体有剩余
奥氏体形成的四个阶段
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
1、奥氏体转变开始线 (以0.5%奥氏体转变量表示) 2、奥氏体转变完成线 (以99.5%奥氏体转变量表示) 3、碳化物完全溶解线 4、奥氏体中碳浓度梯度消失线
层片状珠光体示意图 形成温度(℃) 片层间距 (nm)珠Leabharlann 体 P索氏体 S 屈氏体 T
Ar1 ~ 650
650 ~ 600 600 ~ 550
500 ~ 700
300 ~ 400 100 ~ 200
片状珠光体
(a)
(b)
3、 球状珠光体
温度高,渗碳体呈球状 温度低,渗碳体呈粒状
力学性能: 渗碳体的体积分布越大,直径越小,
P
共析钢 C%=0.77
先共析相的析出温度和成分范围 :
亚共析钢 0.0218﹤C%﹤0.77
在A3 、Acm线以下先形
过共析钢 0.77﹤C%﹤2.11
成铁素体或渗碳体。
到 达 A1 线 发 生 珠 光 体
相变。
伪共析转变
随冷速加快,将出现 伪共析组织,且珠光体量 增多,而先共析量减少。
孕育期 转变开始
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轴之 间的距离,表示在各不同 温度下过冷奥氏体等温分 解所需的准备时间。 鼻 子 ----C 曲 线 上 转 变 开始线的突出部,孕育期 最短的部位。
共析钢
鼻子
转变终了
过冷度对相变驱动力和 原子扩散的作用相矛盾 而导致C曲线!
TTT 图的特点分析:
1、珠光体的与贝氏体的转变曲线部分重叠,在上半部分,珠光
(3)加热条件
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 间越长,则形成的奥氏体晶 粒越粗大,成分也越均匀, 同时也有利于难溶碳化物的 溶解。所有这些都降低奥氏 体分解时的形核率,增加奥 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4)塑性形变
合金元素对C曲线位置及形状的影响
二、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
CCT 曲线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共析钢
(复杂斜方)
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1)片状珠光体
转变条件: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条件是,过冷奥氏体是处于被完
全奥氏体化的状态,即为均匀的单相γ—固溶体。
(2)球状珠光体
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 转变条件: 球(粒)状珠光体的形成,通常是在共析及过共析钢的非 完全奥氏体化状态,即在奥氏体中尚存未完全溶解的细小渗碳体(或 碳化物)的质点条件下进行。
A
2)奥氏体(γ) :碳溶于面心立方γ- 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0.0218 ﹤ C%﹤2.11)
3)高温铁素体(δ) :碳溶于体心立方δ- 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4) 渗碳体(Fe3C):铁与碳形成的间隙化合物,正交晶系
C
5)珠光体(α+Fe3C) :铁素体和渗碳体形成的片状机械混合物
伪共析钢
以0.125℃/min加热和冷却时, Fe-C相图中临界点的移动
加热时临界点加注c : Ac1 Ac3 Accm
冷却时临界点加注r : Ar1 Ar3 Arcm
钢中典型的相变可归类为:
1、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转变; 2、冷却过程中的珠光体、贝氏体及马氏体转变; 3、发生马氏体转变后的再加热(回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