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感控知识培训

医院感控知识培训

医院感控知识培训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一、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那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3.什么是医源性的感染?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4.什么是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5.什么是感染链?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感染人群。

6.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7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是指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8当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时如何处置?
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同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9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部门有哪些?
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净化室、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治疗室等均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

(口腔科、产房、母婴室)
10.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有那些?
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无菌操作、手卫生、消毒药械的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灭菌物品的管理、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管理以及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均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环节。

二、手卫生相关知识
1.什么是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什么是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什么是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医务人员洗手方法是什么?
(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取适量洗手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

5什么是外科手消毒?
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6.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7.外科洗手方法与要求有哪些?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擦。

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三、消毒与隔离相关知识
1.什么是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的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4.普通病区的隔离要求有哪些?
(1)隔离病室应在病区的末端。

(2)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3)如受条件限制,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4)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5)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床;双排不应超过六床。

5.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标识分别为什么颜色?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
•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
•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四、消毒与灭菌相关知识
1.什么是清洗?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2.什么是消毒?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什么是终末消毒?
感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4.什么是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五、个人防护相关知识
1.如何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1)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2)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3)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佩戴手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诊疗护理不同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照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3.哪些情况不应穿隔离衣?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的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4.哪些情况下应穿防护服?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5.哪些情况下穿鞋套?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6.哪些情况下穿防水围裙?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7.医务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是什么?
(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3)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8.医务人员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是什么?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服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2)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3)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4)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六、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
1.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
或三类以上抗菌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哪些?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析杆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