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铜矿资源的进口地区结构与贸易多元化分析

我国铜矿资源的进口地区结构与贸易多元化分析

我国铜矿资源的进口地区结构与贸易多元化分析摘要:随着铜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我国铜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

本文首先对我国铜矿进口来源地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然后通过对铜矿进口地区结构指数的测算以及贸易多元化分析,阐明我国铜矿进口地区结构日益优化,呈现进口国不断增加和进口份额日趋均等的贸易市场多元化趋势。

但同时指出,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出口潜力、国家风险的区别,我们必须对国际市场进行深入研究,细分市场,并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多元化方式,拓展进口渠道,以保障我国铜资源经济安全。

关键词:铜矿;进口地区结构;贸易多元化
自2000年后,伴随着发展中国家以重工业化为主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世界主要铜消费国逐渐由欧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地区(除日本外)已成为世界铜资源的消费中心。

据国际铜业协会的统计,2002年全球的铜消费量为1 520万吨,其中中国的铜消费量达到了250万吨,约占全球消费量的17%,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

而到2010年,根据英国商品研究局( CRU)的数据,中国铜消费量达到713万吨,环比增加11. 7%,占全球消费的比重则增长到38. 6%。

2011年我国国内铜实际需求量保持在6%以上的增长幅度,预计实际消费量将达到763万吨左右。

按照金属矿产人均消费量与人均GDP呈S型变化规律,我国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铜消费量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在中国铜消费逐渐攀升的情势下,铜产量由于资源禀赋的约束,增长乏力,远不能达到资源自给。

我国铜矿资源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中小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矿山规模比较小,开发难度大,成本较高。

我国大多数铜矿山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开采,资源大幅度减少,有的已接近枯竭。

目前国内可利用铜矿储量地只有280余处,保有金属储量700余万吨,开采度已超过50%。

由于地质勘探投入严重不足,20年来国内铜矿山产量增长缓慢,10年内矿产自给率从53.7%下降到28. 8%。

由此可见,我国铜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铜矿产量在供给量和增长潜力上都无法与巨大的铜需求相匹配,铜产品严重供不应求。

当前,我国的铜矿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方面铜产品的消费持续增长,消费量世界第一;另一方面铜加工能力超过铜冶炼能力,而冶炼能力又远大于铜精矿的供给能力,铜工业发展面临原材料不足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铜矿石对外依存度仅次于铁矿石,2/3铜精矿石依赖进口。

一我国铜矿资源进口来源地分析
全球铜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南北美地区及东欧、中亚和非洲中南部。

从国际铜矿出口市场来看,南美地区是最主要的出口地区,这里有全球铜储量最多的国家智利和秘鲁,智利一国的年产量就占全球年产量的35%左右。

近10年来,全球主要富铜国的铜精
矿出口量大幅增加。

2007年,全球铜精矿出口贸易量为522. 94万吨(金属量),智利、秘鲁、印尼、澳大利亚、美国等国是主要出口贸易国,这5个国家的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70%以上。

我国的铜矿资源进口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2001年我国进口铜矿总量约226万吨,2005年猛增到406万吨,2009年则达到了613万吨。

而我国铜矿进口来源地与全球铜矿资源丰富国家、主要产铜国基本吻合。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我国从全球各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

2008年,我国进口铜精矿(实物量)519.6万吨,同比增长14. 8%,主要进口来源地为:智利152万吨、秘鲁94.1万吨、澳大利亚54.9万吨、蒙古53.2万吨、美国25.8万吨、墨西哥22.2万吨和土耳其13.4万吨,7个国家进口量合计占我国进口总量的80%。

2009年我国铜精矿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依然是智利、秘鲁、澳大利亚、蒙古、哈萨克斯坦。

表1列出了我国铜矿主要进口来源地及其份额。

从表中可以看出,智利、秘鲁、蒙古、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墨西哥是我国近年铜矿进口的主要源地,保持着稳定的进口关系。

由图2所示,智利始终占据着最大的份额,从智利进口铜矿所占比在2005年达到最大,之后有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蒙古、秘鲁、澳大利亚,秘鲁在2004年前所占份额偏小,2004年后逐渐上升,接近智利,而澳大利亚、蒙古所占份额波动下降;加拿大和美国、墨西哥所占份额相对偏小,但始终保持稳定供应。

二我国铜矿资源进口地区结构指数测算
前文只是对我国铜矿进口的来源地区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所以接下来需要对我国铜矿进口国际地区结构的变化进行测度,以客观地分析我国进口地区结构的长期状况。

(一)市场集中度指数
进口地区集中度是指一国进口商品集中于某国或某地区的程度。

这里借用经济学上的市场集中度指标赫芬达赫尔希曼指数( Herfindahl - Hirschman Index),简称HH指数来表示。

在进口地区集中度测算中HH指数表示的是:一国进口地区集中度的市场多元化指数等于从每个贸易对象国的进口量占一国进口总量的比例的平方和。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i表示中国从某国或地区进口的铜矿量占当年进口总量的比值。

根据我国各年从世界各国进口铜矿的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1~ 2008),计算得出我国进
我国每年进口来源国的平均数为35,所以,HH指数的取值范围可以定为1/35< HH<1,当HH指数越接近于1/35时,进口来源越均等、分散。

由上图可知,我国铜矿进口集中度指数在0.15~0.25的区间内波动,2002年到达最低点后持续上升,表示集中度越来越强。

2005年之后,集中度逐渐降低,进口来源市场多元化趋势显著。

(二)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H)是基于信息论基础上,借用信息论中不定性的研究方法,用来度量系统机构组成复杂程度的指数,又叫Shannon - weaver多样性指数。

在分析进口地区结构时,该指数可以精确地分析进口国所占份额的变化。

它的具体公式是:
Pi的含义是:i国在中国进口总量中所占的份额。

n是中国铜矿进口国家和地区总数。

同样根据我国各年从世界各国进口铜矿的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1~ 2008),计算得出我
H指数的取值范围是H≥O,H值越大,表示既定进口国所占的份额趋于相似或进口国家个数增加。

由图可见,H指数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表示我国铜矿进口地区结构逐步优化。

(三)均匀度指数
均匀度指数可以进一步分析我国固定的几个进口国中,他们所占份额是否具有均等化的趋势,差距是否缩小。

具体公式为:
H是实际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max是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即最大均匀性条件下的多样性指数。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均匀度的变化,我们选取了2001- 2008年基本固定的进口量排名前十八位的国家,以他们的总额和进口比例计算得出每年的E指数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2年之后E指数不断下降,到2005年达到最低点,之后逐渐上升,表明2005年我国进口国家的份额差距最大,E指数之后不断上升表示这些国家占中国进口份额的差距不断缩小,既定几个国家的内部地区结构日益优化。

三我国铜矿进口贸易多元化分析
从进口地区结构的指数测算的结果可以大致得出,2002~ 2005年间,我国铜矿进口集中度逐年上升。

在2005年之后,市场集中度有所改善,进口市场多样化、均匀化显著,进口地区结构逐渐优化。

进口来源的国家中,上十万吨进口量的国家数量逐渐增加,千吨以及百吨的国家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反映出世界铜矿开采规模扩大,我国
铜矿进口商的选择面越来越宽,同时由于国内的旺盛需求,国内贸易商也积极拓展海外铜矿来源,保障国内需求。

另一方面,从国家铜矿供应安全的角度来看,建立多元化的供给体系,保证铜矿进口多渠道的战略方针,能够分散进口贸易风险。

但需要注意到,受资源分布不均一性影响,矿铜生产高度集中,各国和地区的市场千差万别,国家风险、资源禀赋差异很大,每一个国家的产量、出口潜力以及市场的适应度都是不同的,仅仅增多进口国或对进口份额进行平均分配的观念是对进口贸易多元化的最大认识误区之一。

铜矿进口市场多元化并非只是平均化,分散化,在具体实施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对所有的市场平均用力,而应该对各铜矿出口国和地区的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在此之上细分市场,并根据我国国情和铜矿资源特点选择最恰当的多元化方式。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铜矿进口地区结构的测算和贸易多元化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在我国铜矿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如何保障海外铜资源的稳定供应显得至关重要。

国际贸易是获得海外铜资源的重要方式,我国铜矿进口来源地的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表明,我国开拓海外铜矿进口市场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果,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进口源地结构逐步优化。

另外,主要铜矿出口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较为紧密,因而进口量始终比较稳定,我国铜矿在进口量方面能够获得较大保障。

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我国铜资源供不应求,且最近几
年铜矿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外资源巨头已陷中国企业于日益被动的局面。

我国铜矿进口安全受到国际垄断集团的威胁。

因而,需要扩展铜矿资源获得的渠道与方式,充分发挥铜资源勘探风险基金的作用,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海外资源的投资与勘探开发之中,同时密切关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形式变化,规避风险、抓住机会,使我国铜矿进口的市场多元化发展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保证我国的资源经济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