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围护结构渗漏流沙突水事故应急预
案
1.1事故风险分析
本工程为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仇毕站土建工程施工,位于宁波市江东区,3号线永达路站位于永达路与百隆街交叉口。
含仇毕站及两侧物业开发,基坑地层软弱富水、易液化,地质条件差,基坑开挖深度大(最深处约28.7m),两侧建筑物较多,人流密度大,交通拥挤。
本工程围护结构渗漏、流沙、突水发生的概率大,若发生此类事故将直接威胁基坑结构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因此将围护结构控制列为项目工程的重大危险因素。
本应急预案是针对围护结构出现渗漏等情况时,采取应急堵漏措施。
1.2组织机构及职责
1、项目部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部应急救援体系运作及其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详见《工程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中3.1条内容。
2、当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迅速赶往事故现场,成立事故应急抢险指挥机构,由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任总指挥,总指挥不在场时,根据项目部文件按顺序顶岗。
项目
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各应急救援小组职责详见《工程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中3.3条内容。
针对围护结构渗漏、涌沙事故应急抢险特征,各应急救援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__总指挥宋维金制定和实施抢险方案,负责应急救援的总指挥、资源调配和事故上报;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并提出预防措施;
_技术专家组毛俊卿_组织专家勘察事故现场,协助总指挥制定最有效的救援方案;
_现场抢险组徐德军负责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抢险,撤离基坑内所有人员;
_医疗救护组娄焕娟负责根据工伤事故救援方案进行伤员救治;
_对外协调组丁祖宽负责根据总指挥的指令,立即同外部救援单位进行联系,说明详细的事故地点、事故情况,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_疏散警戒组武夫斌负责组织人员疏散、事故现场的警戒和外来救援力量的引导。
危及周边环境时,配合做好交通管制、人员疏导工作;
_物资保障组沈洪明负责现场应急物资、设备、车辆的供给;
_后勤保障组丁祖宽负责各级领导、专家的接待工作,
妥善安排伤员家属,做好抢险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保障联络,确保信息传递畅通。
1.3处置程序
1、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突发事故及灾害灾难综合应急预案》等文件要求逐级上报事故。
(1)围护结构渗漏、流沙、突水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根据事故级别向业主代表、监理单位于报告时限内上报,由业主代表按程序向指挥部上报;如遇Ⅲ级较大及以上事故,项目部可直接向指挥部工程管理处报告(事故发生到工程管理处主管领导接到报告的时间不得大于10分钟),后按程序逐级上报。
项目部综合应急预案与指挥部综合应急预案相衔接,预警信息和事故信息对指挥部的报告明确以下两条主线:
项目经理业主代表现场科长工程处领导;
安全总监指挥部安全科安全员安全科安全科长。
(2)项目部向公司安质部汇报,根据事故等级明确需赶赴到场的公司领导。
2、项目部的事故上报时限:Ⅲ级以上事故(含Ⅲ级)立即报告,Ⅳ—A、B级的一般事故应在半小时内上报,Ⅳ—C
级的一般事故应在二小时内上报。
Ⅳ—A级以上事故,项目部在事故发生后一小时内将事故快报以书面形式报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工程管理处。
3、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故类型、级别和影响范围,由现场总指挥下达报警求援指令,副总指挥及时向110、119、120、122等外部救援力量请求支援。
当事故危及到周边交通和居民区时,必须第一时间与交警、居委会沟通,与交警、居委会配合采取相应的应急疏散措施。
电话求援申请必须向对方详细告知以下事项:
(1)事故的基本情况和已采取措施,以便救援人员事先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2)应急预案启动级别和到场领导相关情况;
(3)事故发生的具体位置和救援路线、交通状况;
(4)事故单位、联系人姓名和电话,以便外部救援车辆(救护车、消防车、警车)随时电话联系;获取进一步信息,确认外部救援单位的联系人姓名和电话号码;
(5)派出人员在现场外醒目位置等候接应,保持现场救援通道畅通,确保救援车辆能顺利进入现场。
1.4处置措施
1、险情现场人员疏散,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单位或住宅内的人员进行疏散。
2、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处
置。
3、会同交警部门对影响到的周边道路进行调整和交通疏解。
4、查清漏点后,先用棉被封堵,用基坑土方回填覆压,在基坑漏点附近增设临时支撑和复加轴力。
5、在围护结构漏点外侧打孔,压注聚氨脂溶液进行封堵。
当漏点被彻底封堵、不再涌砂后,再压注双液注浆,对地基进行加固。
6、当漏砂严重,封堵无效有可能导致周围环境破坏时,用土方、砂或水泥等材料回填基坑。
7、对周围建筑物和道路进行监控,当变形较大时,采取双液跟踪注浆措施,调整变形速率,对流失的土体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