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音乐家们以真实主义文学为鉴,向现实生活索取题材,以下层小人物作为歌剧的主人公,以他们生活作为舞台表现的中心,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是意大利人对瓦格纳乐剧的一种反抗。
真实主义歌剧具有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它反对歌剧采用虚幻的神话题材,也反对篇幅无限制地扩展以及音乐的重蚀繁杂的夸张,主张取材与现实生活,特别是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力求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强烈的戏剧场面。
真实主义歌剧也具有局限性,它侧重对现实生活作直观的反映,没有触及社会矛盾的本质,与真实主义文学相比还缺乏思想深度。
真实主义歌剧的出现,以它的真实和朴质,动人的的特点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抵抗了瓦格纳的影响,使意大利歌剧重新走上了传统之路。
(代表人物:普契尼,马斯卡尼)。
二:无终旋律,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一种音乐手法。
在以这种音乐手法所写成的戏剧中,音乐没有咏叹调、宣叙调的之分,自始至终不停向前发展。
声乐富有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三: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
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四: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 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
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
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
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
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五:强力集团:19世纪下半叶,俄国出现了著名的强力集团,又名五人团。
这是19世纪60年代在俄国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思潮活跃背景下音乐节出现的新气象。
他们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现实主义原则,共同追求创立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目标,同时通过撰写文章和评论阐述他们的观点,并积极搜集,整理,改编和研究俄罗斯民间音乐。
其成员都是自学成才从事其他工作的业余音乐爱好者,包括居伊,鲍罗丁,巴拉基列夫(只有他是专业音乐人),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六: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
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
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称为“近代音乐”时代。
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七:奏鸣曲(Sonata):在巴洛克时代所有的体裁名称中,再也没有比奏鸣曲更加含混不清的了,在整个巴洛克音乐发展进程中,奏鸣曲的风格,曲式结构和媒介无一不在变化之中,以至难以将它归类。
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
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
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
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著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
亦称“奏鸣曲套曲”。
八:乐剧(Music Drama),是由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在歌剧基础上加以改革而创立的一种新样式,它结合了文学、表演和音乐,成为一门庞大的综合艺术形式.德国人将瓦格纳的这种大型作品称为"Gesamtkunstwerk",意为"完全的艺术作品".九:小夜曲:一种音乐体裁,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瓦格纳乐剧艺术特征:1,认为传统歌剧把戏剧当作手段,把音乐当作目的,将音乐凌驾于戏剧之上,从而颠倒了两者的关系等。
主张歌剧应当将诗歌,音乐和戏剧三者结合起来,剧情,诗歌,音乐,场景,服装,动作也统统结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2,瓦格纳一般自撰台本,根据德国民间传说,传奇故事,中世纪时的事件等进行再创作。
3,主张乐剧中戏剧和音乐的发展都应该是连绵不断的。
4,为了使戏剧和音乐之间达到更充满的统一,首先创用“主导动机”,代表乐剧中人物,事件,场面,观念,感情。
5,极大地扩展了管弦乐队的建制规模,并赋予其更为重要的职责,除烘托戏剧气氛外,还要在保持戏剧的连续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6,频繁使用半音阶和声,复杂的调性转换,以助于更深的揭示,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7,瓦格纳的乐剧的其他特征还包括变化和声,远近关系转调,对位化的织体以及合唱队的轻声合唱法等。
浪漫主义时期总体音乐特征:1:作曲家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得以独立,再也不需要依靠教会和贵族的庇护。
2:音乐听众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音乐厅和歌剧院里的听众,另一种是朋友们相聚在沙龙里的听众。
3:在音乐作品篇幅的大小上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类是交响曲,协奏曲和歌剧等大型作品,另一类是独唱艺术歌曲和钢琴小品等小型作曲。
4:作曲家在作品中倾注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因素,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5:作曲家对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发生浓厚的兴趣,由此产生标题音乐,并备受青睐。
6:器乐曲中的高难度演奏技巧和演奏家必备的博大精深的艺术修养最为听众所仰慕。
7:比较受听众欢迎的音乐形式有带钢琴伴奏的独唱艺术歌曲,歌剧,钢琴作品和交响曲,室内乐以及合唱等音乐媒介受欢迎的程度有所下降。
8:民族主义的趋势在音乐中产生极大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意大利歌剧在浪漫主义时期,主要有4个杰出人物。
罗西尼,主要创作意大利谐歌剧。
他的歌剧代表意大利的歌剧观,即认为歌剧在本质上是歌曲的最高艺术形式,其目的是取悦和打动听众,它的音乐要求旋律性强,自然而且大众化。
多尼采蒂,主要创作浪漫主义正歌剧。
贝里尼,主要创作歌剧,以优美柔婉和富于抒情魅力的旋律著称。
威尔第,19世纪意大利歌剧艺术的顶峰人物。
在意大利歌剧发展史上,只有威尔第是当之无愧的顶峰人物,威尔第是第一个让意大利歌剧传统大放异彩,并且有很强艺术个性的音乐家。
19世纪70-80年代,瓦格纳乐剧冲击整个欧洲乐坛,即便曾经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舞台也未能幸免。
但因为瓦格纳那种夸张的,远离意大利现实的英雄神话歌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下,80年代,意大利产生了真实主义的文学思潮,音乐会上,意大利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这种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是意大利人对瓦格纳乐剧的一种反抗。
代表人物是马斯卡尼,普契尼,莱翁卡瓦洛,雷斯庇基。
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和莱翁卡瓦洛的《丑角》使真实主义歌剧迅速传遍欧洲各国,风靡一时。
《乡村骑士》的问世,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这种歌剧的典型特征是:题材反映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生活遭遇,剧情带有血腥凶杀内容,戏剧发展紧张迅速,舞台人物新歌突出,生活环境描写富有色彩,竭力渲染情感,音乐与民间歌舞密切关联,旋律易记动听。
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获得极大的成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向现代化歌剧发展。
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创造了意大利歌剧新的个唱风格,对20世纪的歌剧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在歌剧艺术兴盛的意大利,不受环境因素限制,不顾传统的制约,力图在交响乐领域内有所作为,向世人展示意大利音乐发展的新方向,其代表人物是雷斯庇基。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有几个特征:1:意大利人以恪守本民族传统意识而著称,所以意大利歌剧也略显因循守旧,不像其他国家的歌剧那样具有改革意识以及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主体。
2:正歌剧和喜歌剧的界限仍然存在,但后者在本世纪下半叶逐渐失去其重要性。
3:在戏剧和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处理的较为得当,重新确立戏剧的真实性为歌剧创作原则。
4:在题材选择方面,意大利作曲家一般避免使用荒诞离奇和超自然的戏剧情节,而趋于写实,为以后真实主义歌剧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5:第一重要的是旋律,戏剧冲突和浪漫情感的抒发全凭其为载体得以实现。
6:以浅薄的炫技式表演来获取观众廉价掌声的现象较之18世纪稍有收敛,剧情和音乐的连续性都有所加强。
民族乐派简要概述:民族乐派的产生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
由于西方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有一些国家的浪漫一运动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音乐史一般称之为“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的产生,同19世纪中叶西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密切相关。
至19世纪,民族音乐才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受到了人们日渐强烈的关注。
民族主义对那些缺乏本国深厚音乐传统的国家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
19世纪以来,俄罗斯,波西米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在音乐上都属于欧洲文化传统的国家,尤其是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
浪漫主义后期,随着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增长的觉悟,自发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文学和音乐领域的发展势如破竹,东欧,北欧和俄罗斯诸国的音乐家们迫切地要求摆脱外国音乐的束缚,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
在题材上,为了表达他们的民族倾向,显示本民族的骄傲和争取民族自由,民族独立,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往往采用本民族的民歌,舞蹈作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传说,史诗和民族英雄的事迹或历史事件创作,或描绘祖国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还有的寻找本民族的诗人,人学家的作品配写音乐等等,这是民族乐派创作的共同特点。
艺术风格上:在各国民族乐派的音乐丰富了欧洲音乐的语言和风格,从而为世界音乐的多样化增添了色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大量运用民间素材,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创作技巧相结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体裁和音乐语言方面。
民族乐派是在欧洲许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又正逢欧洲音乐处在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因此,它融入到浪漫主义的大潮中,带有民族主义的风格,又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美学思想,表现手段的双重特征。
民族乐派在内容上追求表现本国本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反映本国人民的风土人情,弘扬国家与民族的光荣传统,歌颂它的伟大精神,在形式上刻意继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运用本民族的语言,体现本民族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