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双语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程红海一.(20分)1.根据下面语段中的拼音,在括号中写上正确的词语。
(3分)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是人类腾飞的ch ì b ǎng ( )。
第六单元的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ch í ch ěng( )想像,奇妙无比。
这些想像植根于现实生活,饱含哲理,给人以q ǐ d í( )。
(苏教版《语文》)2.按课文内容填空。
(6分,①—④题必做,共4分;⑤⑥题选做一题,2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论语>八则》) ② 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札札弄机杼。
(《古诗十九首》)⑤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无知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的一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 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了作者对天底下所有离人美好祝愿的一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书序。
作者运用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使读者了解文学,亲近文学,逐步走进文学的大门。
B 、《天上的街市》借助联想和想像,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收入了诗集《女神》中。
C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
D 、小说《社戏》的作者鲁迅围绕中心事件“看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
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和无私。
4.下面是某同学的一个作文片段,其中有三处存在错误,请用规范符号加以修改(含标点符号、错别字和语病等)。
(4分)星期五下午,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勇跃上台展示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掌声不断,气氛非常热闹。
特别是“小专家”的评价过程,声情并茂,精彩纷呈,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通过这次语文活动,使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5.综合性学习。
(4分)光明中学初一(1)班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①在“成语与动物”的环节中,请你写出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各一条。
(2分)成语:谚语:②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气候的急剧变化,使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请你提出两条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
(2分)(1)(2)二.(40分)①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②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③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Array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6.阅读节选的三段文字说说:这三段是围绕什么论点进行论述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拥有创造力的人”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什么?(2分)(1)(2)8. 第③段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你认为你自己是一个拥有创造力的人吗?请举出一例加以论证。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我的读书生活》,完成9—12题。
(10分)我的读书生活莫云平生与书似有前缘。
儿时极爱看连环画,常入“废寝忘食”之境。
那种兴趣是游戏性的,书虽图文并茂,但读之如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与《红岩》等成套的连环画册,只要一接触,非一口气读完不可,若其中缺少一册,于是乎便“上下求索”,直到如愿方罢。
读小学时,我便开始向长篇小说“进军”,启蒙人便是我的父亲。
他是做老师的,每次进县城开会,归来时常买回一些食品和书籍。
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食品只能饱人肠胃,书籍却能孕育志向、塑造灵魂。
记得父亲买回的第一本小说是《岳飞传》,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但那时的我是体会不到的。
数年间,我连续阅读了近百部古今长篇名作。
从书中,我读到了勤劳、善良与正义,也读到了历史的兴衰与人间的不平。
是熏陶,是感染,更是教诲。
①“文革”中破“四旧”,书籍亦遭劫难,家中仅有的几本书被母亲于心悸中塞进了灶膛。
但我的读书生活一直没有中止。
三姐一家自异乡迁回,姐夫转业从部队带回一箱书。
这便成了我插队生”。
体力劳动的繁重与淡饭粗茶的贫困,时时磨砺着我的意志,无论是工休饭活中的“高级营养品.....后,还是在深夜那如豆的油灯下,书籍总是伴我同行。
那一箱书读完了,便到村内村外去借,“三顾茅庐”为寻常事。
君子之趣,不在艳服,不在美味,更不在玩乐之中。
②我有幸考入大学。
校图书馆成了我求知的“圣地”。
我的读书范围更广阔,视野也悄悄地走出了“国境线”,与一批蓝眼睛、大胡子的作家、诗人“相识”。
星期天,我是极少逛街的,甚至连洗澡理发的时间都“吝啬”得很。
那种饥渴状,至今仍历历在目。
对于难以借到或买到的书,最好的办法是“抄”。
那次,同窗从外地借得一本《红楼梦诗文评注》。
我竟爱不释手,真恨自己无过目不忘的天赋。
阅读时,我买来几个大笔记本,一本10余万字的书,便成了我连篇抄摘的专利。
1980年春在南京鼓楼书店,我从《田汉文集》中翻找到《关汉卿》剧中唱段“双飞蝶”,全套书买不起,因为自已还是个穷学生。
我立即取出纸笔,抄下后才欣欣然离开书柜。
③我不知道那些不爱读书的人日子是怎样度过的,一个有文化的人,如果不能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便是人生一件莫大的憾事、错事。
在各自的岗位上劳心费神,我们都有两个好老师:一个是生活,一个是书籍。
生活教会我们走路,书籍教会我们飞翔。
徐特立同志说过:“案头上书要少,胸中书要多。
”这句话对厌读者,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然,书多并非坏事,多读书更能使人生活充实,因为精神上的获得远胜于物质上的满足。
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书,可是,我的书斋里还缺少一条简洁的座右铭----苦读。
9.文中第三小节提到“我”没能体会到父亲给“我”买《岳飞传》的苦心,联系上下文,你认为父亲的苦心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有人认为徐特立同志说的“案头上书要少,胸中书要多”的意思是反对花钱买大量的书籍。
你认为这样的理解恰当吗?说出你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都运用了排比手法,并且是该段内容的总结和提升。
请仿照这两句,在画横线的③句处写上一组排比句。
(友情提示:用排比手法,提升内容。
)(3分)读书之乐,乐在,乐在,乐在。
12.文中说:“多读书更能使人生活充实,因为精神上的获得远胜于物质上的满足。
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书。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中观点,写出自己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经历和体会。
(记叙完整,语言简洁)(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爆竹的记忆》,完成13-16题。
(13分)爆竹的记忆聂尔小时侯过年,最大的乐事是放炮。
买了,就把它藏到一个安全妥当的地方,每天都去查看,看看还在不在,一直漫长的持续着,直到大年夜。
少了没有。
这样的一种揪心般的幸福...........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父亲已经起床,在外面放了3响大雷炮。
那是开门炮。
新的一年的大门算是响亮的开启了。
在母亲的吆喝声中,我们也睡眼惺忪却是兴奋无比的从床上爬起,穿好新衣服,从自己的鞭上揪下几枚小炮,穿过父亲三声开门炮的余响,走出门去,进入新的一年。
不论谁家的孩子,每人都只有一挂一百响或二百响的小鞭。
要想让悠扬的炮声贯穿整个新年,就只有把鞭拆开,一个个单独来放,这样就可以一百次二百次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响彻整个天空的巨大声响中,弄出自己的声音,这仿佛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发言。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没有例外,因为所有的人家都是穷人,所有的孩子都是穷人的孩子。
我们最为奢侈的享受是挤着看谁家的父亲高高挂起一挂鞭,点燃后开始连续的爆响,我们便一窝蜂似的涌到那位父亲的脚下,拼命抢拾那些没有放响的小炮,都顾不上头顶正在燃放的鞭炮,更顾不上大人们夹杂着嬉笑声的叱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