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旅游资源概况
班级:专三3班
姓名:蔡永凤
摘要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其自然景观在国内外都独具特色,有旅游资源的独有性和不可代替性。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著名的赐敕碑、红云金顶、万米睡佛、蘑菇石、观音瀑布、老鹰岩等众多的旅游景点,有独特的科研、旅游考察价值,
资源十分丰富。
关键词
梵净山、旅游、资源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引言 (2)
梵净山自然旅游资源概况 (2)
主要景点 (2)
赐敕碑 (3)
红云金顶 (3)
黔山第一石 (3)
万米睡佛万 (3)
蘑菇石 (4)
观音瀑布 (4)
老鹰岩 (4)
棉絮岭 (4)
动植物资源概况 (5)
社会资源 (6)
佛教 (6)
弥勒菩萨 (6)
参考文献 (7)
引言
梵净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多样性、立体性、美丽性、变异性等特点,还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
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一道景观,具有有独特的科研、旅游考察
价值。
一、梵净山自然旅游资源概况
(一)主要景点
赐敕碑,
赐敕碑是梵净山的著名景点,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
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
红云金顶
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
上半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链接,两遍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
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
晨间红云瑞气常饶四周,人称红云金顶。
黔山第一石
西线上梵净山,到达山顶草甸层后,立于山头的一尊奇石,像赞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
据说清朝大书法家
严寅亮(书写颐和园匾额)书写“黔山第一”也来自它的灵感!万米睡佛万
米睡佛,仰卧在梵净山顶,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
千百年来,各地百姓把梵净山当作大佛朝拜,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
蘑菇石
其名字就如形象一样,上大下小,酷似蘑菇。
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它已经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
蘑菇石是造物主举世无双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是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
它如今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还走进了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
观音瀑布
观音瀑布位于梵净山黑湾河景区内,因形状酷似一幅手持玉净瓶的普降甘露的观音像而得名。
老鹰岩
梵净山顶一块酷似鹰嘴的岩石。
棉絮岭
西上梵净山的汽车终点站、西线徒步起点,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顶、老金顶、凤凰山一览无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净山一大奇观——万米睡佛、又为佛中佛,佛头三个、座佛两尊,寓意“五福临门”,且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极像大肚弥勒,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把梵净山称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二、动植物资源概况
梵净山山势高峻,山体庞大,形成了“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点和动植物分布带,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
据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梵净山有生物种类2601种,其中植物18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17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植物总数的43%;动物80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动物总数68%。
梵净山“国宝”级的珍稀动植物以黔金丝猴和珙桐最具代表性。
黔金丝猴为梵净山所特有,其数量比大熊猫还少,
被誉为“世界独生子”。
珙桐则是恐龙时代的古老植物,曾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后由于地质与气候变迁,珙桐在地球上几乎消失殆尽,但在梵净山地区,至今仍有十余片大面积的珙桐分布。
每当春未夏初,奇特而美丽的珙桐花纷纷开放,仿佛群群白鹤翩飞于林间。
这种中国特有的古老植物被外国人命名为“中国鸽子花”,誉之为“北温带最美丽的花朵”,被作为名贵观赏植物移植到欧洲。
在梵净山脚下的印江县永义乡,有一棵30余米高的巨型紫薇,是唐朝传下的树木,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树龄,但生长仍然极为茂盛,每年开花三次,每次颜色各不相同,被当地人奉为“梵净神树”。
它已被列入中国珍稀名木古树目录,是为“中国紫薇王”。
在梵净山盛产优质茶叶的团龙村,有一株古老的茶树,经专鉴定,其树龄在在65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人工定植茶树,被称为“中国茶树王”。
三、社会资源
佛教
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
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
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
弥勒菩萨
明清以来,弥勒与梵净山的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古人在新金顶颠峰之上建释迦、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明代《敕赐碑》中,对弥勒与梵净山作专门记载,并称梵净山是“无边法界,极乐天宫”。
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四、参考文献
梵净山地理位置(百度百科)
《梵净山苗族纪事(第1卷)》
《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
神奇梵净山(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