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环境2[1]
• 若放射性同位素每秒有3.7×1010次核衰变, 则它的放射性强度为1居里(Ci)
• 国际单位制单位是贝可勒尔(Bq )
物理环境2[1]
四、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一)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 用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无法
处理,只能通过本身固有的自然衰变逐渐 减弱其放射性活度。
物理环境2[1]
• 废液处理技术应在技术合理、经济可行前 提下,将废液按其物化性质、放射性活度 详细分类,分别加以处理。
物理环境2[宙射线 初级宇宙线—高能辐射,穿透力很强;
次级宇宙线—比初级弱 放射性核素-20余种 2、地表放射性物质---高本底区 3、水体 4、大气:浓度冬季高夏季低 5、食物和人体中
物理环境2[1]
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二)人工源 1、核武器试验及航天事故 ----核裂变产物和中子
物理环境2
2020/11/22
物理环境2[1]
• 人类发现电磁辐射后,逐渐被应用到人类 生产、生活中来。但电磁辐射的大规模应 用,造成了严重的电磁污染。
• 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 器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时,即产生了电磁 污染。
物理环境2[1]
一、电磁辐射来源
(一)天然源: • 雷电 • 火山喷发 • 地震 • 太阳黑子
物理环境2[1]
处理原则:
1、挥发性放射性气体可用吸附法处理,也可 用扩散稀释的办法处理。
• 最常用的吸附法是用分子筛吸附或活性炭 吸附把放射性去除掉。
• 蒸发法是根据加热后水分能蒸发,放射性 物质不挥发的道理把放射性浓缩,再做最 后处理的。
物理环境2[1]
3、放射性浓度更低的废水,如果其浓度不超 过露天水源中限制浓度的100倍、则可用稀 释排放的办法,把含放射性的废水排入本 单位的下水道。
物理环境2[1]
(二)放射性气体的处理
放射性在废气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类: • 1、以挥发性放射性气体形式存在; • 2、以放射性气溶胶形式存在。 • 这两类放射性废气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
• 放射性损伤具有潜伏性,可能需经过一定 时间才会显现出来
– 潜伏期
• 从生物体受到辐射,到首次检测出伤害之前,通常 会有一段延迟时间
– 显示期
• 可观察到不同的生物效应
– 恢复期
• 经过辐射暴露后,生物效应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到 某种程度
物理环境2[1]
高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
剂量(雷姆)
影响
100000
物理环境2[1]
常见的几种效应
1. 急性效应(几秒~几小时内大量照射,事故) 2. >0.5Gy,急性放射病(骨髓型、肠型、脑型)
2. 慢性效应(长期过量接触,需专业诊断)
3. 胚胎效应(死胎、畸胎、发育减缓)
4. 远期效应(一次照射半年后发生的症状:
5.
癌、遗传、白内障)
物理环境2[1]
放射性损伤的特点
物理环境2[1]
人体的吸收作用
• 依据电磁波特性与人体组织含水量的关系:
– 含水量达70%的组织(含水量高吸收电磁能量 多)
– 含水量在70%以下的组织(吸收少,呈反射、 折射现象)
• 依据电磁场频率不同
– 150MHz以下频段 – 150~1200MHz频段 – 1200~3300MHz频段 – 3300MHz以上频段
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γ射线 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 轻者有脱毛、感染等症状。当剂量更大时, 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在极高的剂 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至直死亡。
物理环境2[1]
• 中枢神经症状主要有无力、怠倦、无欲、 虚脱、昏睡等,严重时全身肌肉震颤而引 起癫痫样痉挛。细胞分裂旺盛的小肠对电 离辐射的敏感性很高,如果受到照射,上 皮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很快会引起淋巴组 织破坏。
– 人体是电介体,在高变电场作用下被反复极化,分 子间碰撞和摩擦产生剧烈运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机体内还有电介质溶液(例如体液等),在电场作 用下产生传导电流,形成不同程度的闭合回路,产 生局部感应热流,导致发热。高频辐射特别是微波 辐射产生的热效应更为明显。微波炉、 微波治疗 仪等就是利用辐射能的热效应原理。发热过高和长 时间接受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破坏,低频电磁辐射 的热效应不明显。
物理环境2[1]
• 放射能引起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变化。放射 照射后的慢性损伤会导致人群白血病和各 种癌症的发病率增加。
物理环境2[1]
组织敏感程度
高度敏感组织
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 性腺、胚胎组织。
中度
感官、皮肤、唾液腺、肾、肝、肺。
低度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
不敏感 肌肉、软骨/骨、结缔组织。
活化产物放射性尘埃可在大气层滞留0.3—3年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
核动力(核发电) 3、工农业、医学和科研等部门
医学占人工污染源的90% 4、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物理环境2[1]
物理环境2[1]
二、放射性污染危害:
• 放射性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 放射性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如果
物理环境2[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按对人体危害程度电磁辐射由大到小排列, 依次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即波长愈短,危害愈大。
• 微波对人体作用最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 频率高,使机体内分子振荡激烈,摩擦作 用强,热效应大。
物理环境2[1]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头痛,心悸, 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 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白细胞和血小板减 少,乏力,免疫功能下降等 。
几分钟死亡
10000
几小时死亡
1000
几天内死亡
700
几个月内90%死亡,10%幸免
200
几个月内10%死亡,90%幸免
100
没有人在短期死亡,但是大大增
加了患癌症和其他缩短寿命的机会,
女子不育,男子在2—3年也不育
物理环境2[1]
三、放射性污染分类
• 放射性废物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体、液 体和固体。
和屏蔽眼罩等。
物理环境2[1]
屏蔽罩
物理环境2[1]
• 屏蔽室
物理环境2[1]
• 屏蔽衣
物理环境2[1]
•
屏蔽头盔
物理环境2[1]
(二)其他措施
• 合理工业布局 • 设置安全隔离带 • 改进电气设备以减少电磁辐射 • 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接触
物理环境2[1]
• 具有防电磁波辐射危害的食物有:绿茶、 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海 藻、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Va、Vc、 Vb1、卵磷脂、猪血、牛奶、甲鱼、蟹等动 物性优质蛋白等,有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 紊乱状态,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作用机理 • 对人体的作用特征
– 人体的吸收作用 – 人体的反射与折射作用
• 不同频段的危害
– 中、短波频段 – 超短波与微波
物理环境2[1]
•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 应和积累效应等。
• 热效应:人体内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 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 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工作。
• 净化后的废液应尽可能循环复用或再予以 稀释,以降低放射性水平,减少释放到环 境的放射性。
物理环境2[1]
• 放射性废水的浓度不同、性质不同,其采用 的处理方法也不同。
物理环境2[1]
处理原则:
1、浓度较高的放射性废液一般用固化法处理 • 固化法是把浓缩的放射性废液加入到沥青、
水泥、塑料或玻璃原料中,使放射性物质 与这些物质均匀混合,并被包容其中,固 化产物再按固体废物处理,多数是埋入地 下贮存。
物理环境2[1]
(二)人为源 • 脉冲放电:切断电源而产生的放电,从而
产生电磁辐射 • 高频交变电磁场:如大功率电机、变电器、
输电线附近产生的电磁场,形成严重的电 磁辐射。 • 射频电磁辐射:无线电广播、电视、微波 通讯所引起的电磁辐射。
物理环境2[1]
物理环境2[1]
生活中的污染源包括:
(1) 电脑、电视、音响、微波炉、电冰箱等 家用电器;
◆ 无线电波 用于通信等
◆ 微波 用于微波炉
◆ 红外线 用于遥控、热成像仪、红外制导导弹等
◆ 可见光 是所有生物用来观察事物的基础
◆ 紫外线 用于医用消毒,验证假钞,测量距离,工程上
的探伤等
◆ X射线 用于CT照相
◆ 伽玛射线 用于治疗,使原子发生跃迁从而产生新的射
线等
物理环境2[1]
二、电磁辐射的危害
武器弹药在此种情况下有危险
物理环境2[1]
三、电磁污染控制
电磁污染途径: 1、通过空间直接辐射 2、借助电磁耦合由线路传导
物理环境2[1]
控制电磁污染从发生源和影响范围考虑: • 1、减小强度达到容许范围内 • 2、将危害控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物理环境2[1]
(一)安装电磁屏蔽装置 • 金属材料制成的封闭壳体 • 包括屏蔽罩、屏蔽室、屏蔽衣、屏蔽头盔
物理环境2[1]
• 意大利专家研究后认为,该国每年有400多 名儿童患白血病,其主要原因是距离高压 电线太近,因而受到了严重的电磁污染。
• 瑞士的研究资料指出,周围有高压线经过 的住户居民,患乳腺癌的概率比常人高7.4 倍。
• 美国得克萨斯州癌症医疗基金会针对一些 遭受电磁辐射损伤的病人所做的抽样化验 结果表明,在高压线附近工作的工人,其 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要快24倍。
•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 容易激动,失眠
• 视觉系统的影响:为使眼球晶体混浊,严 重时造成白内障,是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 影响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