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法
一、音乐教育教学的基础特征
1、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主张小学音
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情感的审美性(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师生双方都是教学美的参与者与感受者)
3、创造性(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为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提供
了空间,为创造性音乐思维活动奠定了基础)
4、实践性(音乐艺术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
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表现、创造)
备课、教学设计
首先遵循学科特点,紧抓课程内容及学生需求,确立目标,分析内容,分析学情,制定策略。
①解决教什么,学什么
②计划、布局安排形势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选择策略
音乐教学设计分为个人教学设计和集体教学设计
二、音乐老师备课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1、尽可能多的时间去赏析和学生共享的内容(①钻研教材②创造
性使用教材)
2、在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上做文章(思考什么样的学习目标
适合学生,什么样的方法能很快达到学习目标)
三、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1、站在学生的角度确立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的。
3、确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和范围,
为评价提供参考意见。
4、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
低表现水平,用于评量学习表现及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四、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难点
音乐课中的重点、难点主要集中在节拍、节奏、音准、歌词处理,歌曲情感表现多方面。
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感受情感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感
受欣赏音乐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绪和审美能力。
具体方
法: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亲身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形成表现音乐的技能技巧,从而
提高音乐表现力。
练习法、律动教学法、游戏法。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通过师生口头语言活
动实现教学。
讲授法、讨论法。
4、探讨性音乐教学方法:以探究发现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
学生学习动机,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比
较法。
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合理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时明确提出本节课
的目标与任务,情境的创设要考虑课堂内容,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2、技能训练,有机渗透(不是抛弃传统音乐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而是改变了它的呈现方式。
要求将知识技能的训练渗透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及意义所在)
3、唱歌欣赏互动体验(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对音
乐的体验)
4、依据不同的内容从多角度设计学习的问题(课程的实施是让学
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方法
5、再现新知,灵活结尾(音乐课的结尾可以是师生共同简短的总
结,也可以是老师满怀希望的寄语将音乐升华到我们生活中相关的一些事情)
七、体现自我,注重反思
说课
一、说课的概念
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评委或教研人员分析某节课的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讲说教学方案,告诉听者自己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理论和实践依据,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形成获得哪些有价值的帮助的教学研究形式。
特征:
①体现教学个性②突出教学的规律性③具有广适性
效能:
①以说促学②以说促研③以说促教④以说促改
二、说课的内容
1、说理论。
说课者要阐明本课教学设计的各种理论依据。
如分
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其重点难点。
2、说教材。
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说明本课内容在整个学段,
一个学年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的前后联系。
3、说学生。
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及对该内容的可接
受性,还可以分析学生之间产生的差异,分析学生思维方式
与学习习惯,以及对该内容的适应性。
4、说目标。
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阐明教学活动中切实可行,又可
检测的教学目标。
5、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说明本课设计的教法和指导学法、要点
及其优越性,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实施及其预期效果。
6、说教学程序。
介绍本课时教学思路,教学基本环节以及各环
节的衔接组合,包括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及课堂的
重要提问及操作。
7、说板书设计。
课件使用、多媒体使用、简笔画及其它直观教
学辅助手段。
8、说教学效果。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态度以及达
成教学目标的估计,概括说明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自己是
如何设计学生喜欢的能主动学习的教学气氛。
三、怎样说课
说课的基本原则
1、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
2、客观再现,具有可操作性。
3、不拘形式,富有灵活体现。
4、说课时间一般15~20分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说课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1、简析教材(说教材)
①首先说明教材内容选用的材料版本,册数及所在单元和章节。
②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知识点,对所要学习的音乐作品
进行简要分析。
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④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2、学情分析(说学生)
说清楚你设计的教学方案是针对怎样的学生,分析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学习特点。
一、如何上音乐起始课
1、激发兴趣型起始课(主要是为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承上启下型的起始课(主要为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3、以情动人型起始课
二、怎样进行课程的引导
1、开门见山导入法(上课教师直奔主题,说明课程内容和要求)
2、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知新法,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它利用音乐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为新授课程服务)
3、设疑导入法(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的设疑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
4、节奏导入法(在课程教学中先从曲谱中的节奏入手,让学生熟悉节奏型,从节奏上对歌曲产生共鸣)
5、歌舞表演导入法(教师边范唱歌曲边表演,激起学生内心的学唱欲望,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熟悉旋律,了解歌曲名族特色,为学生学习做铺垫)
6、创设情景式导入法(教师有意识地引入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依实物演示情景,可以通过图画、录像、多媒体,让学生不
知不觉进入主题)
7、故事导入法(结合要欣赏演唱的音乐作品,适当运用故事传说等形式创设一种情境,引入新课导入方式)
8、儿歌谜语导入法(儿童思维活跃,采用儿歌或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
9、游戏导入法(可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先学游戏,后学歌曲)
三、音乐课程怎样结束
1、角色转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老师启发和引导下可以在节课时转换角色,由学生代替老师来完成。
2、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以人的情感世界为出发点,因此在课堂结尾时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为原则,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教学内容相符的乐曲等方法来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再次获得情感体验,充满新的审美渴望。
①精炼的语言升华音乐课堂主题
②使用歌曲激起学生情感波澜
在节课时师生共同歌唱或聆听本课的歌曲、乐曲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歌曲乐曲,再次体验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情感,用音乐自身的美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3、主动创造,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神韵美。
①实践体验(拓展学生想象空间,锻炼学生创编能力,使其在音
乐学习中巩固新知识和表现音乐)
②发展延伸,留下悬念(在节课时提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
学生通过寻找后回答,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四、音乐教学节课的注意点
1、科学与情感相结合
2、语言情趣形式美(语言重点突出画龙点睛,干脆利索的引导
学生,给学生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