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讲稿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1995年10月30日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于1996年4月1日起施行的。

2003年5月至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组,赴天津、重庆、辽宁、福建和上海等五省市,对该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结合执法检查组检查报告中提出的这部法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于2003年开始着手这部法律的修改工作,并于2004年10月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经过常委会两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于2004年12月29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一号公布,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共6章91条。

一、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本法第一条对立法宗旨进行了规定,即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没有被列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附件三之中。

因此,《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不适用我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本法适用的主体范围,包括在我国境内的单位和个人。

海洋环境保护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不适用本法。

同时本法第八十九条规定:“液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法;但是,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有关法律,不适用本法。

”也就是说,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水污染防治法,不适用本法;液态废物如废油、废酸等的污染防治,仍适用本法。

二、两个重要的基本原则(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首先是实行减量化。

固体废物减量化,是指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本法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垃圾减量化要求。

如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有关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环境污染。

城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改进燃料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组织净菜进城。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今后应着重鼓励公众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延长消费品的使用寿命。

对生产企业来讲,应逐步消除对产品的过度包装,同时必须承担回收一定比例的包装物的责任。

其次是推进资源化。

固体废物资源化,是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利用、交换等方式,对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使之转化为可利用的二次原料或再生资源。

实际上,多数固体废物也是资源,可以利用。

搞好废物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就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第三是力保无害化。

固体废物无害化,是指对固体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在废物处置过程中,必须符合标准和技术要求,防止发生二次污染。

特别是对危险废物及其医疗废物必须进行集中处置,确保无害化要求,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

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1、污染者依法负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谁污染谁治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企业事业单位承担因自己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自己分头治理,并按规定达到治理要求;二是交由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场处置,交纳处置费用,也就是说,固体废物的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费用最终应由污染者负担。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规定也并不意味政府没有防治污染责任,政府的防治污染责任主要体现在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负责组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垃圾埋填场;对历史遗留废物承担处置费用等。

2、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这是对污染者依法负责原则的进一步规定。

本法对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作了原则规定,表明生产者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方面的责任不仅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在产品销售后的环节也应依法承担防治责任。

这对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这一原则规定既体现在本法中的一些具体规定上,又授权国务院和地方可以作出具体规定。

三、《固体废物污染法》的六大亮点固体废物污染法内容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主要通过了解该法的六大亮点来学习这部法律。

(一)防止过度包装污染环境(第十八条)1、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规定实施清洁生产,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和制造,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个环节,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比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条规定,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企业应当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本法第十八条第一款事实上属于引证条款,是对《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有关规定的重申,企业进行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和制造应当遵守这一规定。

除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外,还有一些法规、规章或标准也涉及到了产品和包装物设计、制造的清洁生产要求。

比如,《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通则》(GB/T16716-1996)就有相关的内容。

大家下去后可以查看一下这些相关规定,加深本条的理解。

2、制定标准,防止过度包装污染环境对过度包装问题,《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条已经明确要求企业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同时,该法第二十七条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强制回收的包装物目录和具体办法,将防止过度包装污染环境的规定落到实处。

这样的规定,基本上是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包装废物污染的实际状况的,为控制包装废物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过度包装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月饼、部分保健品的过度包装,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很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并经审议通过的本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经济和技术条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状况以及产品的技术要求,组织制定有关标准,防止过度包装污染环境。

应该说,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源头控制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对防治包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企业应当从包装的设计制造开始,就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对其产品进行合理包装,防止过度包装情况的出现,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

国外对过度包装的控制手段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标准控制,即对包装物的容积、包装物与商品之间的间隙、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与商品价值的比例等设定限制标准(韩国、日本、加拿大)。

第二类是经济手段控制,如对非纸制包装和不能满足回收要求的包装征收包装税(比利时);再如通过垃圾计量收费,引导消费者选择简单包装(荷兰)。

第三类是加大生产者责任,规定由商品生产者负责回收商品包装,通常可以采用押金制的办法委托有关商业机构回收包装。

为了便于回收,生产者会主动选择使用材料少、容易回收的包装设计(德国、法国)。

本法对过度包装的规定基本上采用了两种办法,即标准控制和加大生产者责任。

这也是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结果。

3、产品和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电子产品、废旧机动车、包装等物品实行了一项新制度,即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

产品和包装物的强制回收制度只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具体体现。

按照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产品的生产者不仅要对所生产产品的质量瑕疵以及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还要对无瑕疵的产品或包装物废弃后承担回收利用或者处置的责任。

这一制度突破了传统民法生产者对产品质量负责的原则,它通过延伸生产者的责任,将生产、消费、废物回收处置三种不同类型和阶段的责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对产品和包装物的强制回收制度,《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已规定,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

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目录和具体回收办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第二款在《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规定。

具体内容包括:(1)强制回收目录的制定机构。

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对产品和包装物的强制回收目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2)强制回收目录规范的对象。

要求强制回收的主要是那些原材料消耗较大、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和包装物。

具体哪些产品和包装物应当进行强制回收,要结合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状况、产品和包装物的技术要求等实际情况确定。

(3)强制回收义务。

根据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强制回收是有关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具体地说,这一义务主体首先须是企业,个人无须承担这一义务;其次,该企业包括生产者、进口者和销售者,即不仅是生产有关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应当承担强制回收责任,进口者和销售者也有同样的义务。

当然,进口者、销售者可以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担义务或者约定由生产者承担这项义务;再次,该企业必须生产、进口或者销售了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从事其他产品和包装物生产、销售或进口的,不承担强制回收义务。

违反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强制回收义务的,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处罚。

(二)对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出了相关要求(第二十条、第四十九条)1、第二十条关于防治畜禽粪便污染环境和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规定(1)防治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有机物,同时也经常含有较多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处理不善,不仅会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而且还会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有关研究表明,畜禽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固体废物污染源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其危害甚至超过了工业污染源。

本条第一款的规定适用于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

畜禽规模养殖,是指达到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不包括畜禽养殖的散户、家庭等。

畜禽规模养殖,通常是指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

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防止污染环境。

这里所指的“国家有关规定”包括《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