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发展史金融101 韩立栋欧元的萌芽开始于1950年的欧洲支付同盟,它是欧洲战后第一个欧洲范围内的货币协定。
到了60年代末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欧共体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建设被列入议事日程。
1968年~1969年,欧共体负责财政事务的副主席巴尔起草了关于成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备忘录,在欧共体首脑会议中获得通过。
据此,欧共体首脑会议又任命卢森堡首相魏尔纳领导的专家小组来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即《魏尔纳报告》。
其最早形成于1970年5月。
该计划建议从1971年到198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欧洲货币一体化。
然而70年代动荡的金融形势以及欧共体国家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使得魏尔纳计划几乎完全落空。
20世纪70年代一体化取得的唯一的重大成果是创设了欧洲计算单位。
(European Unit of Account,EUA)。
第一阶段:1971-1973年,缩小成员国间汇率的波动幅度,协调各国的货币经济政策。
第二阶段:1974-1976年,集中成员国部分外汇,建立欧洲货币储备基金。
第三阶段:1977-1980年,欧共体内部商品、资本、劳务流动不受限制,汇率完全稳定,向统一货币过渡,欧洲货币储备基金向中央银行发展。
总的来说,“魏尔纳计划”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汇率机制调整、货币储备基金建立和欧共体内部核算。
具体地说:1、汇率管理机制调整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实施“蛇洞制”以加强其成员国之间的汇率联系。
欧共体在1972年4月10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1.125%(总幅度为2.25%),比史密森协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政策。
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
2、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该基金的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
3、欧洲共同体内部核算筹码的建立欧洲共同体财政货币当局原来内部也设计了一种共同筹码叫做计算单位(Unit of Account, U.A.),按照原始的规定1单位的基准=0.888671克黄金。
1973年3月以后,随着浮动汇率制的实行,欧共体将该计算单位改变成一种成员国货币复合体性质的综合指标,与黄金脱离联系,从而在1979年建立了“欧洲计算单位”(European Unit of Account, EUA)。
欧洲计算单位自实行以来,它的使用范围逐步有所扩大,除了主要是欧共体内部财务核算的工具外,并在“欧洲海外开发基金”、“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欧洲投资银行发行债券业务等方面使用。
60年代末期,国际货币危机持续不断,特别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计划随之流产。
1979年3月,在德国总理和法国总统的倡议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将各国货币的汇率与对方固定,共同对美元浮动。
在欧洲货币体系成立后的10年内,它的内部固定汇率不断在调整,使它的汇率体制得以生存。
1989年6月,西班牙宣布加入欧洲货币体系,1990年10月,英国也宣布加入,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国扩大到10个。
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的汇率制并非完全固定的,成员国之间货币汇率有一个可波动的范围。
每一成员国的货币都与欧洲货币单位(ECU)定出一个中心汇率,这个汇率在市场上的上下波动幅度为正负2.5%,对英镑来说是6%。
由于马克是欧洲货币体系中最强的货币,马克又是国际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货币之一,人们便常常把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货币与马克汇率的波动,作为中央银行干预的标志。
以下是1992年12月17日,各成员国货币与马克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超过上下两个界限,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就必须干预。
由于英镑和里拉已在9月16日退出,它们与马克的汇率波幅要在它们重新回到欧洲货币体系时再定。
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方法是,每个成员国把黄金和美元储备的20%交给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同时换回相应数量的欧洲货币单位。
如果某个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需要对本国货币与马克的汇率进行干预,它就可以用手中的欧洲货币单位,或其他形式的国际储备金向另一个成员国中央银行购买本国货币,从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根据规定,成员国之间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波动超出规定范围的话,这两国的中央银行都有义务进行干预,干预所需的费用也应共同负担。
但实际情形并不一定如此。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当某成员国货币与马克的汇率接近上限或下限时,该国中央银行就往往要引起警觉,或直接进行干预。
而德国就没有义务进行干预。
因此,中央银行要转移干预的负担也是可以的,转移的方式也有多种。
欧洲货币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
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二)建立稳定汇率的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1.平价网体系(grid parity system)2.货币篮体系(basket parity system)3.干预办法(三)建立欧洲货币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EMF)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功运行促使欧共体加强了成员国只讲的经济货币合作,欧共体开始进一步探讨如何深化欧洲货币一体化。
1989年,欧委会主席德洛尔提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获得欧洲理事会的批准。
该报告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70年代的《魏尔纳报告》,建议欧共体开始迈向单一货币。
1989年6月,欧共体12国在马德里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雅克·德洛尔为首的委员会向马德里峰会提交的《关于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即“德洛尔报告”)。
根据欧洲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的要求,建立一个资本能够完全自由流动的欧洲金融共同市场,是其成员国间的货币合作的进一步要求。
该计划与魏尔纳计划相似,规定从1990年起,用20年时间,分三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完成欧洲经济货币同盟的组建。
(一)第一阶段阶段性目标:与建立内部大市场的步调保持一致,加强经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进一步推动财政一体化,大力推进结构政策与地区政策,增加执行结构政策与地区政策的基金,以减轻成员国的发展不平衡。
货币一体化方面的具体目标:所有欧共体成员国的货币均纳入汇率联合干预机制,而且还要求各国采行同等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
此外,第一阶段还要求清除所有在私人使用欧洲货币单位方面的障碍。
(二)第二阶段阶段性目标:继续加强结构政策与地区政策,继续充实结构基金。
进一步协调经济政策,并逐步运用多数表决原则制定共同体的政策目标。
货币一体化方面的具体目标:(1)要求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它不排斥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而是一个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
(2)将逐步收缩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并尽量避免法定汇率的调整。
(3)适当聚集各成员国的部分外汇储备。
特别重要的是: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决定权将逐步让渡给共同体,由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制定整个共同体的货币政策。
(三)第三阶段阶段性目标:大力推进财政协调,对各成员国财政作出一些限制性规定,逐步扩大共同体制定经济政策的权利。
货币一体化方面的具体目标:(1)外汇市场干预应尽可能使用共同体成员国货币,必要时才使用第三国的货币。
(2)进一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
(3)要求以欧洲共同体货币取代各国货币。
德洛尔计划的关键是第一阶段,事实证明该计划最终达到了其目标。
鉴于各成员国对“德洛尔报告”的反应各不相同,为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推进欧洲的统一,1991年12月,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签署《关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马约》的目标是:最迟在1999年1月1日前建立“经济货币同盟”。
届时将在同盟内实现统一货币、统一的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以及统一的货币汇率政策。
为实现上述目标,《马约》规定了一个分三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的计划。
届时欧洲将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并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
1999年1月1日,欧盟当时15个成员国中的12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达到了《欧洲联盟条约》在1992年确立的欧洲经济一体化并向欧元过渡的四项统一标准,因此,欧元成为这12国的单一货币。
1998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于法兰克福正式成立.1999年1月,欧元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并允许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进行欧元交易。
欧元纸币和硬币于2002年1月才正式流通;2002年7月,本国货币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
2007年1月1日,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
塞浦路斯于2008年1月1日零时与马耳他一起加入了欧元区,2009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正式加入欧元区,从而使欧元区成员国从之前的13个增至目前的16个。
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
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15国,称为欧元区。
斯洛伐克于2008年达到标准并将预计于2009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目前欧元区共有15个成员国和超过3亿2千万的人口。
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结果。
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并不是欧盟国家,但是由于他们以前使用法国法郎或者意大利里拉作为货币,现在也使用欧元并授权铸造少量的他们自己的欧元硬币。
一些非欧盟国家和地区,比如黑山,科索沃和安道尔,也使用欧元作为支付工具。
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和各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负责管理。
总部坐落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参与欧元纸币和欧元硬币的印刷、铸造与发行,并负责欧元区支付系统的运作。
所有的欧元硬币的正面都是相同的,标有硬币的面值,称为“共同面(common side)”,而硬币背面的图案则是由发行国自行设计的(national side)。
君主立宪制国家常常使用他们君主的头像,其他的国家通常用他们国家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