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力和心理疾病预防

压力和心理疾病预防

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心,心情也会时有起伏,如何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呢?遇到不称心的事,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遇事冷静,从而保持愉快、开朗、平稳的心境。

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多种业余爱好,丰富生活情趣,用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从发怒的人或事上转到高兴的事物上去,松弛紧张的精神,使情绪得到稳定。

扩大社会交往,结识良师益友,这样可以通过朋友的启发、忠告、劝说和帮助,使情绪变稳,减轻心理冲突。

这是积极的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学会自我调整情绪的方法。

遇到挫折和精神刺激,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怒气涌向心头时,要默念“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和自己过不去”的警言,或听听音乐,作深呼吸等转移注意力,求得情绪上的缓冲。

摆脱心理压力20招心理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心理压力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

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

现代生活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我们。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压力呢?下列20种心理调节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不妨一试。

1.一吐为快。

假如你正为某事所困扰,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把苦恼讲给你可信的、头脑冷静的人听,以取得解脱、支持和指正。

2.开怀大笑。

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压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

“笑一笑,十年少”,忧愁和压力自然就和你无缘了。

3.听听音乐。

轻松的音乐有助于缓解压力。

如果你懂得弹钢琴、吉它或其他乐器,不妨以此来对付心绪不宁。

4.阅读书报。

读书可以说是最简单、消费最低的轻松消遣方式,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还可使人增加知识与乐趣。

5.重新评价。

如果真做错了事,要想到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若事与愿违,就应进行重新自我评价,才能不钻牛角尖,继续正常地工作。

6.大喊大哭。

在僻静处大声喊叫或放声大哭,哭并不可耻,流泪可使悲哀的感情发泄,也是减轻体内压力的一种方法。

7.与人为善。

遇事千万别怀恨在心(包括自己是对的)。

怀恨于心付出的代价是使自己的情绪紧张,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8.不要挑剔。

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应看到别人的优点,不应过于挑剔他人行为。

世上没有完美,可能缺少公正,因而要告诉自己:我努力了,能好最好,好不了也不是自己的错。

9.留有余地。

不要企图处处争先,强求自己时刻都以一个完美形象出现,生活不需如此,你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也往往更加从容。

学会说“不”。

10.学会躲避。

从一些不必要的、纷繁复杂的活动中,从一些人为制造的杂乱和疲劳中摆脱出来。

在没有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听别人说话同样可以减轻心理压力。

11.免当超人。

不要总认为什么事都应做得很出色,应明白哪些事你可稳操胜券,然后集中精力干这些事。

淡泊为怀,知足常乐,这样可减轻心理压力,更加幸福地生活。

12.放慢节奏。

当局面一团糟无法控制时,不妨放慢节奏,不要把无所事事的事安排在日程表中,进行一次“冷处理”。

13.做些让步。

即使你完全正确,做些让步也不会降低你的身份。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何况一些事也许冷处理更好,退一步会有更多余地。

14.遇事沉着。

沉着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

15.逐一解决。

紧张忙乱会使人一筹莫展,这时可先挑出一两件当务之急的事,一个一个地处理,一旦成功,其余的便迎刃而解。

16.熄灭怒火。

遇事切莫发火,学会克制自己,暂熄怒火。

待怒气平息后,有助于你更有把握地、理智地处理问题,多想“车到山前必有路”。

17.做点好事。

你如一直为自己的事苦恼,不妨帮助别人做点好事,这样可缓解你的烦恼,给你增添助人为乐的快意。

18.眺望远方。

一旦烦躁不安时,请睁大眼睛眺望远方,看看天边会有什么奇特的景象。

既然昨天和以前的日子都过得去,那么今天和往后的日子也一定会安然度过。

19.换个环境。

适当的改变环境可以减轻心理压力,这并非是消极的回避,有益的“跳槽”可另谋新的岗位,再自我反省,吸取教训。

20.外出旅游。

思想压力过大,不妨在家属、朋友的陪同下,做短期外出旅游。

秀丽的祖国山河,定会使你心醉。

此时此景,你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

情绪管理的六大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出现会让人们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

喜怒哀乐是所有人都会有的,但凡事都讲究“度”,关键是我们如何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正常的“度”之内。

1.健康的心态。

“我要很快乐,”“我要让自己适应一切,而不去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

”有健康心态的人往往情绪稳定、乐观积极、富有事业心、热爱工作,在完成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后,常会体验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满足感与成功感。

而对生活没有兴趣的人,整日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会情绪苦闷。

2.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易引起人的情绪变化。

人与人之间关系友好,引起满意的、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

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引起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心情抑郁不快,不利于身心健康。

3.善于自省。

也就是时常审察自己的情绪,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情绪。

也许有不少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认为人不应该有负面情绪。

但我们一定要承认的是,人是一定会有负面情绪的,压抑负面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

我们应该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

试着在有情绪反应时,除了注意到引起情绪的事件之外,也能分些注意力去体察自己内心的情绪状态。

只要你愿意去做,多试着去了解自己的情绪,慢慢就会养成体察自己情绪的习惯和较好的情绪洞察力。

4.适当向对方释放自己的情绪。

正确的方法就是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向让你产生不愉快情绪的人说出你的感受。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何去把握这个语气。

“适当表达”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的体会。

另外记住“发泄自己的愤怒是健康的”是谬论,尽量用烦恼和相对轻度的恼怒来代替愤怒和暴怒。

5.以合适的方式宣泄。

宣泄的目的是给自己一个暂时释放的时间,让自己的情绪得到一个暂时的缓解。

如果影响自己情绪的原因不是暂时的,这便不是一个合宜的方式。

应该自己去面对影响情绪的根本原因,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自己可以怎么做才不会影响情绪?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怎样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从多方面来去分析和考虑,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舒缓情绪的方式。

宣泄情绪的方法很多,比如向人诉说、痛哭一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等。

6.同理心。

要了解自己的情绪,也要了解并且接纳别人的情绪。

接纳对方的情绪,并不是要你同意他的情绪,重点是允许对方有权利产生情绪,而你可以了解他的情绪,从他的立场去体会他的感受。

健康人格的几种模式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一些心理学家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提出许多健康人格模式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成熟者”模式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长期研究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并把他们称作“成熟者”。

从他们身上归纳出7个特征:1.自我感的扩展成熟的人积极介入和投身于超越自我的兴趣或活动中去,他们完完全全并且生气勃勃的沉浸于生活之中,而不是远离生活和逃离生活的消极旁观者。

一个人越是专注于各种活动,专注于人或思想,他的心里也就越健康。

自我变成了对这些富有意义的活动的投资,而这些活动则成为自我感的延伸。

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3.有安全感,接纳自我4.能够准确地、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5.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6.有多种技能,专注于工作7.具有统一的人生观,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二、“机能充分发挥型”模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表现的是真实的自我,他们认为幸福并不在于全都满足,而在于积极参与和持续的奋斗。

“机能充分发挥型”的人具备下列特征:1.对个人的各种经验均开放接受2.充分体验个人的存在3.充分相信个人的体验能够引导个人做出正确的决策4.有自由感5.具有创造性6.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关怀,能与其他人高度协调三、“自我实现者”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具有最健康人格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个人的潜能得以实现,所有的能力得到了运用。

马斯洛从“自我实现者”身上归纳出15种特点:1.能准确地认识现实2.能认同和接纳自己、他人和自然3.自发、单纯和自然4.以问题为中心的态度5.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6.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具有相对自主性7.高品位的鉴赏力8.有高峰体验9.关心社会10.能发展与他人的深厚友谊11.民主的性格特征12.能分辨目的与手段的区别,有明确的伦理和道德标准13.不带有敌意的幽默感14.有创造性15.不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心理问题等级划分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