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比赛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学校研究决定举行“动手与创新”师生自制教具比赛活动。
以促进师生走进科学、动手创新。
一、活动对象:全体教师及七、八年级学生。
二、活动内容:自制教具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要求:
⒈教师按备课组上交作品,每组2-5件交至张雪梅老师处。
⒉学生按班上交参赛作品,每班至少2件交至年级组。
3.所有参赛作品必须同时上交教具评选申报表及作品技术资料纸质档及电子档(即市级附件1、2)。
五、评审与表彰:
大赛评审:6月26日至28日邀请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严格、公正评选。
比赛奖励:
学生组设最佳组织奖,奖励班级,每级2名;个人奖: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若干。
教师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附:
一、评选条件及说明
(一)教师作品的评选条件
1、教学性
(1)符合课改理念,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
作品较好地实现教材、教法、教具之间的有机联系,主动体现课改理念。
(2)有利于各学科教学
作品适用于理科实验、科技活动、技能训练。
能够较好发挥各学科知识、掌握方法、练习技能和文科及非智力因素的功能(思维方式、意志品德、行为方式、好奇心、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价值观等)。
作品能够有效地展现实验教学在技术操作层面上的多种方式,如观察、测量、实验、制备、探究、采集、栽培、饲养、检索、记录、调查,数据采集与处理,条件准备和整理,评价、交流、报告、保证安全和环保等措施,且相互关联。
(3)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
有利于“做中学”,手脑并用。
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4)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
能针对教学与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切入点、兴奋点发挥独特作用。
2、科学性
(1)科学原理正确
基本原理正确,无科学性错误。
(2)符合认识规律
作品的表象层次分明。
能够较好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实验条件可控制、变动、重复和比较。
(3)体现科学方法,有利于探究实验
作品有利于探究实验(观察-提问-假想-收集信息-设计-制作-实验-测量-对比分类-重复验证-解释-结论-评价-交流)的开展。
3、创新性
(1)设计新颖、构思巧妙
作品设计新颖,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有明显促进作用。
(2)选材和工艺技术巧妙
材料注意选用近身、常用、常见物品,工艺技术合理巧妙,不刻意追求精美。
(3)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的结合
作品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体现当代科学技术的特征,能有效地改进教学和实验效果。
4、启发性
(1)引发学习兴趣
能够有效引发学生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2)促进积极思维
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抽象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有利于学生在参与、互动、合作中学习
5、实用性
作品实用性要求:取材容易、制作简便、使用方便、安全环保。
各地在评选及推荐作品时,应掌握如下原则:上述五项条件应基本具备,条件之间不能相悖。
应避免选择推荐在某个方面比较突出,但在其他条件上有明显的错误(如违反科学原理等)的作品。
(二)学生作品的评选条件
1、符合课改精神
作品应与学习、实验内容协调一致,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
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作品,如锁头、魔方、报警器、海水淡化装置等等,不在评选之列。
2、符合科学原理
在内容与要求上,必须符合科学原理。
3、设计新颖
便于动手动脑,便于“做中学”。
4、简易安全
作品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都较便捷、安全。
5、作品的真实性
作品必须是以学生制作为主,并提供学生动手制作的证明。
教具制作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