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三环境资源犯罪的主要罪名及其刑事责任一、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状况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民法、行政法和刑法交互使用阶段(1979-1988年)2、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补充使用阶段(1988-1997年)3、刑法典修订实行阶段(1997年以后)二、我国《刑法》中环境犯罪主要罪名及其刑事法律责任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14种罪名:(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第338条)(2)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3)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第339条)(4)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第340条)(5)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6)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罪;(7)非法狩猎罪(第341条)(8)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第342条)(9)非法采矿罪;(10)破坏性采矿罪(第343条)(11)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第344条)(12)盗伐林木罪;(13)滥伐林木罪;(14)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第345条)环境犯罪还包括以下几种罪名:刑法第九章“渎职罪”规定的:(1)违法发放林木许可证罪(第407条)(2)环境监管失职罪(第408条)(3)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第410条)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六节规定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第228条)(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新《刑法》第338条规定的。
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
1、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
本罪的对象:危险废物2、客观方面危害行为的具体表现: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
危害行为的危害结果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大多数由过失构成,但也存在间接故意。
5、罪与非罪的区分第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
第二,必须具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第三,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出于过失或者间接故意。
第四,对行为对象是否为危险废物的认定。
6、刑罚适用刑法第338规定了两个量刑档次: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后果特别严重,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非法处置或者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新《刑法》第339条规定的。
包括两个罪名: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1、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活动,其直接客体为国家有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
本罪的犯罪对象:具有特定性和针对性。
只能是进口的固体废物。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将我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一般主体。
也可以是单位。
(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5)罪与非罪的区分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国家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行为就构成本罪。
(6)犯本罪的刑罚适用设置了三个量刑幅度。
2、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是指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活动,其直接客体为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
本罪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是进口的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2)本罪的客观方面构成本罪在客观上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行为;二是,本罪属于结果犯。
(3)本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和过失。
(5)罪与非罪的区分构成本罪必须具备“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这一罪与非罪的临界点。
(6)本罪的刑罚适用刑法第339条第2款对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设定了两个量刑档次。
(7)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与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区分:第一,犯罪客观要件不同。
第二,犯罪主观要件不同。
(三)破坏自然资源罪新《刑法》第340条至345条分别规定了破坏水产资源、野生动物、土地、矿产和森林资源的刑事责任。
包括:(1)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第340条)(2)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3)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罪;(4)非法狩猎罪(第341条)(5)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第342条)(6)非法采矿罪;(7)破坏性采矿罪(第343条)(8)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第344条)(9)盗伐林木罪;(10)滥伐林木罪;(11)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第345条)1、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是指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行为。
(1)本罪的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制度,其直接客体为国家保护水产资源的管理制度。
本罪的对象:是除珍贵水生动植物以外的各种水产品资源。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必须是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的行为;第二,必须具备非法捕捞水产品的行为。
如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
第三,非法捕捞水产品的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才构成本罪。
“情节严重”,包括数量较大;多次捕捞,屡教不改;使用毁灭性捕捞方法;抗拒渔政管理,不听制止等。
(3)本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本罪的主观方面主观表现为故意。
(5)罪与非罪的区分构成本罪必须是非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行为。
(6)本罪的刑法适用犯本罪的,依据《刑法》第340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2、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犯罪主体通常是个人,但有时也可能是单位。
主观方面主要表现为故意,个别情况下表现为过失。
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秩序。
客观方面,一是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构成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二是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构成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
非法捕杀:是指没有特许猎捕证而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野生动物。
包括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非法狩猎罪是指行为人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罪主体,主要是个人,个别情况下是单位。
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管理秩序。
客观方面表现为违法狩猎,情节严重。
“违法狩猎”:表现为未取得狩猎证而狩猎或者超过猎捕量限额狩猎,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猎期内狩猎,使用禁用的猎捕工具、方法狩猎等等。
“情节严重”:主要是指:非法狩猎,数额较大;经常非法狩猎,屡教不改;非法狩猎,不听劝阻,抗拒管理,行凶殴打管理人员等等。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4、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把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行为。
犯罪主体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
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侵犯的客体为国家农用地保护的管理秩序。
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将耕地、林地等改作非耕地、林地使用,且数量较大,并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5、非法采矿罪和破坏性采矿罪行为人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擅自开采其无权开采的矿产资源并拒绝停止开采或者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或者严重破坏的行为。
犯罪主体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
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侵害的客体是国家矿产资源保护的管理秩序。
客观方面表现为:一是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擅自开采其无权开采的矿产资源,经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
构成非法采矿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是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
构成破坏性采矿罪。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擅自开采其无权开采的矿产资源”包括:未取得采矿许可证而开采矿产资源;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矿区开采矿产资源;进入他人矿区开采矿产资源;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开采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主要是指:不按正试批准的设计要求进行开采的;对经证实能够经济合理开采利用的共生、伴生矿产不进行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不按照批准的工业指标进行矿山(井)设计及开采的。
6、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和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是指行为人非法采伐森林或者其它林木,数量较大,或者非法收购非法采伐的林木且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森林资源保护的管理秩序。
客观方面表现为三种不同的行为,并因此构成三种不同的犯罪。
1.盗伐林木罪。
行为人以非法占有或赢利为目的,擅自砍伐国有、集体所有或者个人所有的森林或其它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
2.滥伐林木罪。
行为人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无采伐证或不按采伐许可证的规定,在其负责经营的范围内任意采伐森林或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
3.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
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