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解除

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解除

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解除

来源:作者:日期:11-02-19

不可抗力是一种不受当事人意志所支配的、为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力量。与诸多民事制度一样,不可抗力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并在不同程度上为大陆法国家所继受。在英美法国家,英国上诉法院在1903年的克雷尔诉亨利的著名案例中所确立起来的合同目的落空原则,也在一定

程度上包含

不可抗力是一种不受当事人意志所支配的、为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力量。与诸多民事制度一样,不可抗力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并在不同程度上为大陆法国家所继受。在英美法国家,英国上诉法院在1903年的克雷尔诉亨利的著名案例中所确立起来的合同目的落空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不可抗力的内容。对不可抗力的界定及其外延范围,各国立法、学说上一直存在争议。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按照这种解释,不可抗力首先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它是发生在当事人外部的事件,不受当事人意志的支配,单个人的行为不能构成不可抗力;其次,对何种事件能成为不可抗力的确定,则需考虑当事人是否尽到了应有的注意义务的主观因素。凡是基于外来因素发生的,当事人虽尽了最大努力仍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事件属不可抗力,而事件的发生虽是客观的,但当事人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是未尽最大努力克服或避免的,则不能构成不可抗力。

对不可抗力的具体外延,我国立法上尚无明确规定。根据各国立法及我国学说上的观点,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自然灾害,如水灾、地震、台风、海啸等。我国法律认为,自然灾害是典型的不可抗力。当然,对作为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具体范围将随着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预见能力、避免能力和克服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渐缩小。(2)政府行为。即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因政府发布新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导致合同客观上不能履行,为一种不可抗力。而如果仅仅是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客观情势发生巨大变化,致使合同履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者造成重大损害,则属于意外事件,由情势变更原则规制。(3)社会突发事件。如战争等社会事件的突然发生,使原定的合同不能履行。而一般的社会骚乱、罢工等则应归人意外事件领域,主要由情势变更原则进行调整。

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解除时,除需存在不可抗力外,还需具备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要件。合同目的主要指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经济目的,即通过合同这种法律手段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当上述不可抗力的出现使订立合同的目的落空时,任何一方当事人均有权解除合同。

因地震导致合同无法按期履行可免责解除合同“我们本来有批货要运出去的,现在地震了,没法交货,要不要赔钱哦?”一位都江堰市民王先生打进本报热线称,他们原来和买家签好了合同,要在5月中旬送一批货物过去。

后来发生地震,货物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受损,不仅时间上延误了,货物质量也大打折扣。恰好,他们在合同中又约定了5万元的违约金,他现在都没和买家联系上,不知如何是好。

君和律师事务所杨少华律师称,根据合同法,地震属于不可预见、不可克服、不可避免的天灾,在法律上被称为不可抗力。因为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合同违约,违约方可以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减轻责任甚至免责。这批货物如果本身质量很好,而且完全有条件按时交货,只是因为地震客观原因造成无法按时、保质保量交货的,王先生可以免责。但王先生负有立即通知买家的义务。考虑到地震后,部分地区通讯中断,待通讯恢复后,王先生应尽快通知买家,以便减少买家的损失。同时,买家在收到货物损失而且无法按时交货的消息后,虽然不能要求王先生承担违约金,但买家可以选择让王先生在有能力的情况下重新组织交货,或者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如果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主要目的无法实现的,可以解除合同。

“我们幼儿园租的房子在地震中受损了,房东又不愿意修,现在我们已经在装修等工程上投入不少,该怎么办啊?”都江堰的张女士打进本报“抗震救灾法律援助团”热线咨询。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陶涛称,根据我国民法,房东在出租房屋后,仍有义务维修房屋。面对受损的房屋,张女士应首先找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对房屋安全做一个鉴定。如果是不可修复的危房,必须马上拆除。如果经过修复仍可使用的,张女士可要求房东修复。如果房东不愿维修房屋,张女士可以先自行维修,但要保留好维修费用的凭证。根据《合同法》,为了房屋的安全,承租人进行的必要维修,其维修费用可以在今后的房租中扣除。

案例分析:合同解除-不真正义务-合同履行

2007年04月02日10:58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 2001年9月2日,广东某市亚星百货商场向江苏某市隆兴服装有限公司订购了一批高

档服装,价值200万元。双方约定2001年10月1日前全部交货,交货地点为江苏某市火车站。合同签订后,隆兴服装有限公司即组织生产。

2001年9月16日,亚星百货商场遭受雷击而发生火灾,损失惨重,商场几乎被夷为平地。商场立即电话通知隆兴服装有限公司,因商场发生火灾,损失严重资金周转困难,要求解除合同,同时以电报告知隆兴服装有限公司解除合同。隆兴服装有限公司这时已生产了价值100万元的服装,害怕合同解除对自己造成损失,且合同履行之后利润可观,故不同意亚星商场解除合同的要求,认为合同合法有效,对方提出此要求纯属无理,置之不理,继续组织生产这批服装,并于2001年10月1日前将全部服装送货到亚星百货商场所在地广东某市的火车站。亚星百货商场拒不提货,双方发生争议,隆兴服装有限公司遂诉到法院,法院受理了此案。

现问:

(1)在法庭审理过程中,隆兴服装有限公司认为,亚星百货商场不能也无权擅自解除合同,原合同继续有效,亚星百货商场应赔偿隆兴服装有限公司的一切损失。此要求是否合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2)亚星百货商场认为,公司因雷击发生火灾,这是不可抗力,要求解除合同,原合同即告终止,合同自始无效,隆兴服装有限公司无权要求索赔。此答辩是否合法?为什么?

(3)法院应如何处理此案?

(4)设亚星百货商场同意受领货物,则该合同履行地为何地?

(5)设亚星百货商场同意受领货物,则应在何地履行付款义务?

[答案]

(1)隆兴服装公司的要求不合法。因为亚星百货商场可因发生不可抗力为由解除合同,

并部分或全部地免除责任。

(2)亚星百货商场的答辩也不合法。因为本合同并不因亚星百货商场要求解除合同而当

然终止效力,也不能因发生不可抗力而当然免除全部责任。

(3)亚星百货商场对于2001年9月16日以后发生的隆兴服装公司的损失不负任何赔偿责任;对于此日之前的隆兴服装公司的实际损失,亚星百货公司可部分或全部地免除赔偿责任。

(4)合同履行地为亚星百货公司所在地的广东省某市。

(5)亚星百货公司应在隆兴服装公司所在地的江苏省某市履行付款义务。

[解题思路]

本题可分为两部分,第(1)~(3)问为第一部分,为本题的难点所在,意在考查基于不可抗力发生的合同解除及其效力。其中,难点有二:一是合同解除的时间;二是不真正义务问

题。第(4)~(5)问为第二部分,附带考查买卖合同的履行地问题,比较简单。

[法理详解]

(1)、(2)、(3)这3个问题应适用的法条有:

《合同法》第9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96条:“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93条第2款、第94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

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第97条:“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117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第119条:“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根据以上规定,结合本案,分析如下:

依第94及第117条之规定,一方发生不可抗力的,产生两个权利:一是可以行使单方合同解除权;二是得因不可抗力而部分或全部免除违约责任。这里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发生不可抗力一方通知对方解除合同,是否当然地导致合同解除?答案是否定的。根据第96条规定,若对方不持异议,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即告解除,表明解除权是一形成权。但是,若对方表示异议,诉至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则只有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解除合同之裁决后,合同才确定地宣告解除。当然,此种情形下,合同仍是回溯到发生不可抗力的一方通知到达

对方时即告解除。

另一点需注意的是,发生不可抗力的一方,并不因不可抗力而当然地免除全部责任,至于是部分或者全部的免除责任,还要视具体情况,由当事人协商或由法院、仲裁机构确定。具体到本案而言,根据合同法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主张解除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效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故,隆兴服装有限公司的要求不合法,亚星商场有权解除合同,

隆兴服装有限公司无权要求亚星百货商场赔偿一切损失。合同法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合同被解除时,合同即终止。当事人一方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合同效力。故合同并非自动无效,而是于解除时才失去效力。并且,合同法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所以,亚星百货商场因遭受雷击而发

生火灾,不能履行而要求解除合同,并不当然免除其全部赔偿责任。

根据前述合同法的规定,该合同于2001年9月16日依法被解除,此日之后隆兴服装有限公司继续组织人员生产该批服装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损失,以及运输费、保管费等由隆兴服装有限公司自己承担,亚星百货商场不负任何赔偿责任。对于此日之前,隆兴服装有限公司组织生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损失,由法院根据不可抗力对亚星百货商场造成的影响,决定亚星百货商场对隆兴服装有限公司的此部分损失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4)、(5)这两个问题应适用的法条有:《合同法》第62条:“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三)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第160条:“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支付价款。对支付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应当在出卖人的营业地支付,但约定支付价款以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为条件的,在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的所在地支付。”

《民诉意见》第19条:“购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交货地点有约定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没有约定的,依交货方式确定合同履行地;采用交货方式的,以货物送达地为合同履行地;采用自提方式的,以提货地为合同履行地;代办托运或者按木材、煤炭送货办法送货的,以货物发运地为合同履行地。购销合同的实际履行地点与合同中约定的交货地点不一致的,以实际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依上述《合同法》第62、160条之规定,可确定本案的买受人应在出卖人所在地支付价款。依《民诉意见》第19条,本案的约定履行地(江苏某市)与实际履行地(广东某市)并不一致,故应依后者为合同履行地。本案中出卖人采用送货方式交货,当以货物送达地即广东某市火车站为合同履行地。

绍兴亚冠集团有限公司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市支公司保险合同

纠纷上诉案(大连律师)

阅读选项: 自动滚屏[左键停止]

: 340

法律问题:约定“投保人在签订保险合同之日起十五日内未交清保险费,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上诉人在合同生效后未按约履行交付保险费这一保险合同中投保人的基本义务时,依照合同约定,在发生保险事故时其无权要求被上诉人承担理赔责任。

绍兴亚冠集团有限公司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市支公司保险合同纠纷上诉案(大连律

师)

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0)绍中法经终字第489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绍兴亚冠集团有限公司。住所地上虞市东关镇五里牌。

法定代表人何亚夫,系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章守权(特别授权代理),浙江震天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市支公司。住所地上虞市百官镇江东路399号。

负责人周翔,系该支公司经理。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徐卫红,系该支公司职员。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胡卫国,浙江国良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绍兴亚冠集团公司因保险合同纠纷一案,不服上虞市人民法院(2000)虞经初字第314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0年10月24日、11月14日二次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绍兴亚冠集团公司(下称亚冠集团)的法定代表人何亚夫及其委托代理人章守权,被上诉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市支公司(下称上虞人保)的负责人周翔及其委托代理人徐卫红、胡卫国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

理终结。

原判认定,1999年8月10日,亚冠集团向上虞人保申请投保,并在印制有“投保人未按约定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声明的财产保险综合险投保单上盖章,投保单载明亚冠集团向上虞人保投保固定资产及存货等财富综合除,保险金额1594104元,保险费6376.42元。保险责任期限为1999年8月12日零时至2000年8月12日24时止。同时,对固定资产投堡范围作了明确约定。投保单背面附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绍兴分公司财产保险综合险特约条款”,规定被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之日起十五天内未交清保险费,本公司不负赔偿责任。同年8月12日,上虞人保开具财产保险综合险保险单。保险单签发当日,上虞人保即开具保费收据一份,收据上载明“今收到亚冠集团交来财产保险综合险保险费6376.42元”。1999年12月17日凌晨3时30分许,亚冠集团生产车间突然发生火灾,烧毁设备、成品及存货等。事故发生后,亚冠集团当即通知上虞人保,并提出理赔申请,上虞人保即于当天下午派人到现场勘验。1999年12月25日,上虞市公安局对火灾原因作出认定,发生火灾的直接原因是电器线路短路引燃可燃物所致。此后,亚冠集团多次经求上虞人保理赔,上虞人保以亚冠集团未按约交付保险费用为由拒绝理赔。同时查明,亚冠集团虽于1999年12月16日开具给上虞人保载有6376.42元金额的进帐单一份,但该单上银行转讫章所盖日期为1999年12月17日。

原审法院认为,亚冠集团与上虞人保所订保险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规定,应认定合法有效。双方应按合同约定内容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据投保单背面所附特约条款之规定,被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之日起十五日内未交清保险费,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同时投保单上印制“投保人未按约定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之声明,说明保险公司已尽明示义务。亚冠集团在附有上述特约条款和印制有上述声明的投保单上盖章,是其对保险单及保险条款的有关内容表示认可并接受约定义务的行为。但保险合同签订后,亚冠集团并未按约履行交付保险费的义务,已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所造成的民事责任,故对亚冠集团要求上虞人保承担理赔责任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上虞人保提出亚冠集团未按约交付保险费,其不负赔偿责任的辩解意见,予以采纳。亚冠集团提出上虞人保已开具保费收据,说明上虞人保同意其在保险责任期限内均可支付保险费,上虞人保未尽明示义务之主张,于法无据,与事实不符,不予采纳。上虞人保抗辩称亚冠集团因未交付保险费,保险合同未生效之理由不能成立,亦不予采纳。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原审法院于二000年八月十日作出如下判决:驳回亚冠集团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3235元,由亚冠集团负担。

宣判后,亚冠集团不服,向本院提出上诉,称:一审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均有不当。

一、一审认定保险公司对免责条款已尽明示义务,而保险法规定对于免责条款保险人须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向投保人明确说明,否则该条款不产生效力;上诉人认为“明确说明”与一审所称的“明示”是两种不同的内涵和概念,所谓“明确说明”必须是对保险单背面印有免责条款部分用有别于其他条款的粗黑字体排出以充分作出明示,以引起投保人的注意外,还应当将免责内容采取口头或特别方式于“十五日内未交清保险费,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的免责特别约定明确告知投保人,让投保人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这才能充分体现合法规定的公开、诚信原则,而上虞人保不但没有尽到保险法规定的公开、诚信原则,连一审法院指出的“明示”义务也没有做到,因此应当认定所附条款不产生效力;二、一审判决自相矛盾。一审既然认定保险合同有效,那么合同中关于保险责任期限的约定也应该有效,保险人就应当在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期限内承担责任。如果保险人以合同所附条件(即15日内缴清保险费)未成就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那么保险人应依《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行使解除权。现保险人未行使解除权,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期限应该有效;三、被上诉人在与上诉人订立保险合同的当天就开出了正式的保费收据,说明保险人从法律上承认投保人缴付了保险费,并且明示该收据“供投保人作账”,上诉人也确已在应付款项下作了账。保险人在实际未收到保险费的情况下开出保费收据,其目的是在投保拖欠保费时,保费收据可作为诉讼程序中的证据,因为保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财产保险人以诉讼方式收取保险费的前提是保险合同有效成立;四、保险人开出保费收据,主要是促成保险合同有效成立,同时也意味着保险人已同意投保人可以分期或迟延付费。上诉人已向被上诉人连续投保几年,被上诉人在每次订立保险合同后都开出保费收据,而上诉人每次都是延尽缴费的,有几次也超过15天,但保险人照收不误。如果按一审判决,那么就意味着过了15天缴费,缴与不缴一个样,缴了也是白缴。一审法院在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保险合同的条款有争议时没有依照《保险法》第三十条的规定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反而作出了有利保险人(被上诉人)的解释,是错误的。五、1999年12月17日3时3 0分发生火灾后,当天8时上诉人即向被上诉人报告情况,被上诉人派员到上诉人处勘

察,并和上诉人的人员核实了帐目,走时还讲“赔偿多少,由公司决定”,这足以说明保险人已受领了上诉人的索赔。此外,上诉人于1999年12月16日汇付保费6000多元,这笔款至今还在被上诉人处。请求二审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或依法改判。

被上诉人上虞人保辩称:一、上诉人混淆了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与非免责条款的概念。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中除第七条至第九条是免责条款外,第二十条、第二十五条以及特约条款第三条都不是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而是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约定;保险法只强调对责任免除条款必须明确说明,而本案中双方签订的合同特约条款第三条不是免责条款,含义也非常清晰明白,上诉人以免责条款未向其明确说明为由,主张这一条款无效是没有依据的;投保人交付保险费是保险合同中投保人最基本的义务,对不按期交付保险费的后果,被上诉人已尽明示义务;二、一审判决并不自相矛盾。本案中保险合同虽已成立,但由于上诉人未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履行交付保险费的义务,被上诉人也不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开始承担保险责任,同时,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被上诉人还享有先履行抗辩权,拒绝上诉人提出的支付赔偿款的要求;《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是授权性规范,被上诉人在投保人未按约交付保险费的情况下,既可以拒绝赔偿,也可以依法解除合同;三、被上诉人开出保险费收据,不能说明上诉人已交付了保费;相反,由于上诉人承认将该款项在应付款项下作了账,正证明其未缴付保险费;四、被上诉人从未同意上诉人可以分期或迟延交付保险费,因为双方从未签订过变更保费交付期限的书面协议,或由被上诉人在原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上批注或附贴批单;五、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给付条件为不确定的事件是保险合同最本质的特征,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是以投保人事先交付保险费作为基础的;六、被上诉人在事故发生后到了现场,这是事实,但并不是放弃了抗辩的权利;另外,上诉人在火灾发生后交付保险费,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综上,请求二审法院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诉人与被上诉人在二审庭审中对于双方在一审时提供的证据即投保单、保险单、保费收据、进帐单没有提出新的质证意见,合议庭经评议后认为以上证据可以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有效证据予以采信。

上诉人在二审庭审中向本院提供了以下二组新的证据:

第一组:1996年8月13日的企业财产保险单(正本)一份、1996年8月12日的保险费收据一份以及1996年9月6日转帐支票存根一份,以证明保险单签发后投保人在超过约定15天以后支付保险费是习惯做法;

第二组:财产损失清单一份。

合议庭经评议后认为上述第一组证据与本案事实缺乏关联性,第二组证据与被上诉人在二审中提供的损失情况大相径庭,应当认定双方对损失程度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故以上证据合议庭不予采信,均不能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

经审理,综合一、二审的举证、质证、认证情况,本院认定的事实与一审认定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上诉人亚冠集团与被上诉人上虞人保以投保单、保险单为表现形式签订的保险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其内容也未违反法律规定,应当认定有效。合同成立后,双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于财产保险合同中投保人不按期交纳保险费的后果没有具体规定,因此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范的情况下,本案双方当事人以违约后果的方式,明确约定“投保人在签订保险合同之日起十五日内未交清保险费,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对于这一约定应予认可。被上诉人在投保单正面就这一特约条款用方框标明,同时用有别于其他条款的粗黑字体写明投保人声明,上诉人在该声明上盖章,应当认定被上诉人已尽明示义务,上诉人对该条款已充分理解并予以接触,据此,上诉人应当履行该约定义务。上诉人在合同生效后未按约履行交付保险费这一保险合同中投保人的基本义务时,依照合同约定,在发生保险事故时其无权要求被上诉人承担理赔责任。上诉人认为被上诉人未尽明确说明义务,所附条款不产生效力的上诉理由,与事实不符,本院不予采信。被上诉人在上诉人未按约支付保险费时,可以选择拒绝赔偿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行使解除权。上诉人认为在合同有效的前提下被上诉人未行使解除权,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也应有效的上诉理由,因被上诉人已选择拒绝赔偿,故本院不予采纳。上诉人提出“被上诉人在订立保险合同当天开具保费收据即表明其已同意上诉人可以分期或迟延付费”以及“被上诉人在火灾发生后到上诉人处勘察,表明其已放弃拒赔抗辩权”的上诉理由,没有法律依据,予以驳回。原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实体处理得当。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13235元,由上诉人绍兴亚冠集团公司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钱耀炯

审判员厉昌明

代理审判员楼立均

二000年十一月十四日

书记员赵海琴

律师观点:北京限购令京十五条北京限购新程序出台导致的合同违约如何承担

北京市住建委颁发了市住建委发布《关于落实本市住房限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购房程序做严格要求。从今天开始,居民家庭提交的购房信息,将按“提交材料—初步核查—核验—网签—房屋登记部门核对—房屋登记”的办理流程,经过多道核验把关。

这些更加严格措施的出台无疑会给尚未履行完毕的房屋买卖合同的履行造成极大的影响。特别是限购新程序中,对于非北京户籍的居民购房给予了较多限制。总的来讲,针对限购令的要求,可分两种情况来应对。

一、北京市户籍居民购房合同的解除

按照新规定:“自2011年2月17日起,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驻京部队现役军人和现役武警家庭、持有有效《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家庭,下同)限购1套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市向其售房”。

因此,如果家庭成员已经拥有2套以上住房的北京户籍的居民在新政策出台前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需要购置住房。那么新政的出台,无疑将导致新签订的合同无法履行。这种情况下,该居民是可以选择解除合同的,卖方应当返还已经缴纳的全部购房款和定金,而不能追究买方的违约责任。

二、非北京市户籍外地人购房合同的解除

按照新规定:“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

此次限购,对于非北京户籍的外地人,限购的政策更加严格,因此,对北京庞大的外地人购房群体将造成较大影响。那么如果符合新政策规定的限制条件,外地人也是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的,卖方同样应当返还全部的购房款和定金,且不追究任何的违约责任。

三、购房新政出台后合同解除的主要法律依据

(一)因不可归责当事人双方的事由导致无法办理商品房买卖贷款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3条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买受人以担保贷款方式付款、因当事人一方原因未能订立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并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未能订立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并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不

能继续履行的,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出卖人应当将收受的购房款本金及其利息或者定金返还买受人。因此,在购房人购买开发商建设的新房、期房过程中,如果出现国十条新政这样导致当事人无法办理贷款的情形时,可以以此作为解除合同法律依据,向开发商提出解除合同。

(二)依据情势变更原则解除房屋买卖合同。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合同法解释(二)》,其中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这就第一次将情势变更原则引入了我国法律。

与其他退房理由相比,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广,而且法律依据的法律效力更强。无论是从开发商手里购买新房、期房等商品房还是购买存量房(二手房),如果在房屋买卖合同签订后,出现“国十条”、“京十二条”、“京十五条”、“新限购程序”这样将导致合同履行发生明显不公或者无法履行的的法律变更、政策变动,无疑都可以依此来获得合理的解决。由于情势变更对于合同解除后当事人的保护更为有利,因此在《合同法解释(二)》出台后短短二年年时间,我国法院就受理了大量的情事变更解除或者变更合同的案件。而笔者作为律师,也

曾在去年代理了一起由于国家政策变动导致的买卖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而解除合同的案件,北京地方法院判决该合同解除并互不承担违约责任。对于目前房产新政策下现房、期房、二手房买卖合同是否能依据情势变更原则变更或解除无疑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四、购房合同依法解除的其他法律依据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法律问题规定最为明确的是2003年4月28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个司法解释对购房人解除合同也就是退房的依据做了系统完整的规定,其中购房者能够提出单方面解除购房合同的合理退房请求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开发商不能按期交房。在交付房屋日期到来前,开发商明确表示或者以其行为表明其不能按期交付房屋的或者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购房人可以解除合同要求退房。

(二)开发商将已售房屋私自抵押。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开发商私下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导致购房人购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买房人有权退房并解除合同。

(三)一房二卖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开发商又将该房屋私自卖给第三人导致买方购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买房人有权要求退房并解除合同。

(四)隐瞒房屋真实情况构成欺诈的。例如:开发商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的预售许可证明的,买房人有权解除合同;开发商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的,买房人有权解除合同。开发商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的,买房人有权解除合同。

(五)房屋不符合要求的。例如:因房屋主体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质量经检验确属不合格;房屋的主体结构、防水、电气、管道等存在严重影响正常居住的;卖方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没有约定处理方式或约定的处理方式不明确的,若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的,买受人有权解除合同,请求返还购房款及

利息。

(六)开发商迟延履行主要义务。例如:开发商在交房期满后,经购房人催告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买房人有权解除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或者《城市房地产开发经

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期限(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之日起90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日)届满后超过一年,由于卖方的原因,导致买房人无法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买房人有权解除合同。

(七)不可抗力。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购房合同目的的,买房人有权解除合同。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现象,如:火灾、旱灾、地震、风灾、大雪、山崩等;二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社会现象,如:战争、动乱、政府干预、罢工、禁运等。

(八)合同中对购房人退房有明确约定的。在标准购房合同中,有协议条款部分,如果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对购房人有权要求退房规定了明确的条款,则可以依据该条款要求解除合同。(九)双方协商一致。协商一致是解除合同的法定事由。

五、购房人解除合同退房的法律程序及权利救济途径

在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不甚明了的情况下,房地产买卖合同的双方都面临着市场的考验。购房人在解除合同退房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依法维权!一是要在解除合同前咨询专业律师,认真研究退房策略特别是情事变更原则解除合同,做到有理有节、有法可依;二是要在行使合同解除权时,要委托律师以书面方式通知卖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卖方时解除。三是如开发商有异议的请求人民法院(有仲裁协议的为仲裁机构)确认合同解除时候,要委托律师及时应诉。四是合同解除购房人在退房后要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的性质,委托律师做好善后事宜,如:要求返还自己已付购房款及利息

并有权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在开放商存在欺诈行为的情况下,购房人还可以请求法院判令卖方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在法治社会逐步形成的今天,怎样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的合理维护自己的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意识。也是我们迈向法治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法治社会的进程,应当是一个公民权利逐渐觉醒、底层民众的合法诉求逐渐得到彰显的历程。律师,作为国家的法律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律师也应当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角色,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 法易网http://biz.doczj.com/doc/2f10652247.html, ]

房屋租赁合同不可抗力

房屋租赁合同不可抗力 篇一:房屋租赁合同(承租方) [ ]房屋屋面租赁合同 合同签订地:[ ] 甲方:[ ] (出租人)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地址:[ ] 乙方: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分公司(承租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地址:[ ]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并共 同遵守。 第一条租赁标的 甲方同意将坐落在[ ] (地址)[ ] (部位)的房屋屋面 /楼顶(“房屋屋面”)出租给乙方作架设通信天线和/或搭建机房用途 使用,使用面积为[ ] 平方米,具体位臵见附件(可附有关平面图并 加划红线确定)。 甲方应提供乙方使用的房屋屋面配套设备(如有),详

见 附件[ ] 。 第二条租赁期、租金及支付 租赁期为[ ] ,自[ ]年[ ]月[ ]日(“起租日”)起,至[ ]年[ ]月[ ]日。甲方应在起租日前将房屋屋面交付乙方使用。 房屋屋面使用费(“租金”)为每年度[ ] 元人民币(¥[ ] 元/年)。上述租金的确定,适用以下第[ ] 方式: (1)租金中已含税,甲方自行承担缴税义务及责任。 (2)租金中不含税,乙方负责代扣代缴相应税金。 乙方按照以下第[ ] 种方式向甲方支付租金: (1)租金按[ ] (月、季、年)结算,在甲方出具相应金额的、 符合国家规定的发票后,乙方在每[ ] (月、季、年) 度第一个[ ] (月、季)的[ ] 日前以[ ] (现金、支票、转账)方式支付下一 结算周期的租金给甲方。 (2)租金按[ ] (月、季、年)结算,乙方应在每[ ] (月、 季、年)度第[ ] 个[ ] (月、季)的[ ] 日前以[ ] (现金、

英文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约定

英文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约定 一、什么是不可抗力条款(Force Majeure Clause) 合同一经制定,合约双方都希望能够按照合同规定顺利履行合同。但是有时因情势变更,往往会出现一些出乎当事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导致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这种由于当事人所不能控制的事故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即是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合同中关于这一事项的约定的条款就是不可抗力条款(Force Majeure Clause)[①]。该条款实际上也是一项免责条款。在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所不能预见的、无法避免和无法预防的意外事故,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遭受意外事故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可以延期履行合同,另一方无权要求损害赔偿。“Force Majeure”一词来自于《法国民法典》第1148条,英文译为:“There is no occasion for damages where, in consequence of force majure or accident the debtor has been prevented from conveying or doing that to which he has obliged or has done what he was debarred from doing.”[②]《牛津法律词典》是这样解释的:“Irresistible compulsion or coercion. The phrase is used particularly in commercial contracts to describe events possibly affecting the contract and that are completely outside the parties’ control. Such events are normally listed in full to ensure their enforceability; their may be include *acts of God, fires, failure of suppliers or subcontractors to supply the suppliers under the agreement, and strikes and other labour disputes that interfere with the suppliers’ performance of an agreement. An express clause would normally excuse both delay and a total failure to perform the agreement.”[③] 二、不可抗力条款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不可抗力条款中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不可抗力发生的原因(种类); 2. 不可抗力发生后通知对方的期限、通知的方法以及应当提交的证明文件; 3. 不可抗力发生的免责事项及善后处理事项。 (一)不可抗力发生的原因(种类) 对于不可抗力条款,约定的越详细越好,有些合同,为了省事,往往只是笼统地规定“This contract is subject to force majeure clause”(合同根据不可抗力条款订定),这是相当粗糙的。因为对于什么是“不可抗力”,哪些情况属于不可抗力,不同的人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些情况对于处于不同法律地位的当事人来说,并不认为是不可抗力,所以不可抗力发生后,一旦有纠纷就会无所适从。 并非所有的意外事故都可以视为不可抗力而免除当事人的履行合同的义务,所以对于哪些事故足以构成不可抗力,从而免除当事人履行合同的义务,自然而然地就有必要加以明确的约

合同解除的问题和建议汇总

合同解除的问题和建议 一、问题提出。 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国合同法》是在合并吸收原有的《中华人民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国技术合同法》的立法司法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同时借鉴了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并体现了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的衔接。合同法的出台有力的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建设,维护了以诚实信用为基石的交易体系。同时,合同法设立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合同解除制度,但仍然存在着不尽合理、完备之处。司法实践中对于法定解除条件的理解和认定、合同解除的行使程序、法院能否判决解除合同等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处理结果。之所以会存在如此争议,主要是因为我国合同解除制度的设立没有很好的解决前后立法连续性的问题和与其他民事经济法律相协调的问题,同时还因为对新引进的一些法律制度没能很好的本土化,以致于造成立法、司法消化不良现象的必然产生。在此将主要就现实问题,以我国现行《合同法》为基础,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对合同法定解除的条件、解除权的行使方式等容逐个予以评述,同时分析现有合同解除的利弊所在,提出完善我国合同解除的建议,以期和共同学习,在审判实践中能从容应对各种合同解除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就此问题形成共识和裁判的一致。 二、相关法律规定。 三、合同解除的问题和建议。 (一)、合同解除条件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对合同法定解除条件的法律评析。我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仍未履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从其容看,在列举规定部分特定的事由外,增加了包容性条款,从而为《合同法》分则以及其他单行法中的合同解除权发生原因统一归入该规予以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合同法》所特别列举的可以行使解除权的法定情形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不可抗力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预期违约、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履行迟延或者其他违约行为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在不可抗力和除明确列举的其他违约行为场合要构成合同解除权,其衡量的条件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而在其他两种特殊情形,则主要规定了当事人对“不履行主要债务”的标准。 ⑴关于不可抗力条款。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现象。”该条款的规定用词更为严谨、科学,但它没有对不可抗力的约定围作出规定。1989年颁布的《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4条第一款规定,不可抗力为“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客观情况。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的围。”该法规定了不可抗力的围由法定围和约定围两部分组成,并进一步将法定围界定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客观情况。1999年颁布的国合同法对不可抗力的定义沿用了《民法通则》的表述,其第117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但既未列举不可抗力事件的类型,也未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的围。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现行《合同法》规定,不可抗力只有达到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才能够行使合同

不可抗力对施工合同履行的影响

不可抗力对施工合同履行的影响--《建筑经济》 不可抗力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行的影响 1、概述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建筑物倒塌并造成人员伤亡,受灾地区大部分在施工程项目停工,许多在建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灾区重建工作已经有序开展,除在建工程毁损严重或项目停建者外,大部分工程项目已经具备复工条件。但由于地震的影响,很多地方的建筑材料被用作抗震救灾物资,造成建筑材料短缺性涨价。同时,由于地震引发的大量川籍农民工回乡救灾,致使工程项目出现“农民工荒”,农民工工资大幅上涨。这对本来利润就极其微薄的施工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面临巨额亏损。由此可见,地震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履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合同当事人双方利益的失衡。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法律规定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及《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FIDIC)》中的具体规定,对不可抗力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行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实践有所帮助。 2、不可抗力与不可抗力条款 关于不可抗力的定义,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即认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所谓“不能预见”是指以一般人的判断能力无法预见某种事件的发生;“不能避免”是指当事人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避免某种事件的发生;“不能克服”是指当事人在某种事件发生后已尽到最大努力仍不能克服事件所造成的后果。不可抗力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及社会异常事件等。 建设工程中广泛使用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1999年发布)(以下简称《示范文本》)及《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以下简称《FIDIC合同条件》)中除对不可抗力进行定义外,还以列举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详细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示范文本》及《FIDIC合同条件》都属于格式合同文本,不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仅在当事人将其作为双方认可的合同文本或在合同中引

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

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认定 及与价款中费用的界限之探讨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许可 在建设合同中如何约定不可抗力范围与工程价款的确定方式密切相关,目前很多省市的工程合同仍以定额确定合同价款的方式居多,因此,如何在合同条款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出现了不可抗力事件后如何认定及与工程定额取定费用的界限如何划分至关重要。本文着重讨论与工程合同中的不可抗力的相关内容。 “不可抗力”是一个法律术语,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它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种,自然现象诸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社会现象如战争、海盗、罢工、政府行为等。 《民法通则》等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招投标法》第六十条规定“中标人不履行与招标人订

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额的,还应当对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中标人不按照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二年至五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适用前两款规定。” 《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不可抗力是关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一种免责抗辩权和索赔权,即免除由于不可抗力事件而违约的一方的违约责任。一般应规定的内容包括: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事件发生后通知对方的期限,出具证明文件的机构以及不可抗力事件的后果。并由此计算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失进行损失计算及责任分担。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按对不可抗力事件范围规定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房屋租赁合同,不可抗力

房屋租赁合同,不可抗力 篇一:合法的房屋租赁合同 房屋租赁合同 甲方:(出租人)身份证: 乙方:(承租人)身份证: 双方经友好协商,根据《合同法》及国家、当地政府对房屋租赁的有关规定,就租赁房屋一事达成以下协议。 第一部分房屋概况 第1条甲方保证向乙方出租的房屋系_________(本人/共有)拥有完全所有权和使用权。(如果房屋是共有,则还应增加:已经共有人同意,附书面同意声明。如果是委托租赁,应有房屋所有权人与受托人的委托协议书) 第2条房屋法律概况房屋所有权证书登记人: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 房屋所有权证书编号:_________ 土地使用权证书编号:_________ 房屋所有权证书上登记的房屋建筑面积:_________ 房屋的使用面积:_________ 房屋的附属建筑物和归房屋所有权人使用的设施:_________ 第3条出租房屋概况

(包括从落地址、名称、用途、间数、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地面、墙壁质量、家具设备等) 第二部分租赁期限 第4条房屋租赁期限:_________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遇以下情况应顺延: 1.发生不可抗力事由的; 2.甲方非正常原因逾期交付房屋的; 3.非乙方原因致使房屋无法居住的; 4.经双方协商一致并书面更改的。 第三部分租金条款 第5条租金每月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整)。 第6条租金按_________(月/季/半年/年)支付;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_________日内,乙方应支 清下一_________(月/季/半年/年)的租金。(也可以约定以月、年等支付租金日期) 第7条租金支付地点:_________。 第8条租金支付方式:_________(现金、支票、汇票、转帐等)。 第9条甲方收取租金时应提供合法有效的收据,否则乙方有权拒绝支付租金。 第四部分保证金和其他相关费用

各类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

各类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 一、建设施工合同 1. 通用条款 17. 不可抗力 17.1 不可抗力的确认 不可抗力是指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不可预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且不能克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突发事件,如地震、海啸、瘟疫、骚乱、戒严、暴动、战争和专用合同条款中约定的其他情形。 不可抗力发生后,发包人和承包人应收集证明不可抗力发生及不可抗力造成损失的证据,并及时认真统计所造成的损失。合同当事人对是否属于不可抗力或其损失的意见不一致的,由监理人按第4.4款〔商定或确定〕的约定处理。发生争议时,按第20条〔争议解决〕的约定处理。 17.2 不可抗力的通知 合同一方当事人遇到不可抗力事件,使其履行合同义务受到阻碍时,应立即通知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和监理人,书面说明不可抗力和受阻碍的详细情况,并提供必要的证明。 不可抗力持续发生的,合同一方当事人应及时向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和监理人提交中间报告,说明不可抗力和履行合同受阻的

情况,并于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28天内提交最终报告及有关资料。 17.3 不可抗力后果的承担 17.3.1 不可抗力引起的后果及造成的损失由合同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及合同约定各自承担。不可抗力发生前已完成的工程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计量支付。 17.3.2 不可抗力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费用增加和(或)工期延误等后果,由合同当事人按以下原则承担:及因工程损坏造成的第三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发包人承担; (2)承包人施工设备的损坏由承包人承担; (3)发包人和承包人承担各自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4)因不可抗力影响承包人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已经引起或将引起工期延误的,应当顺延工期,由此导致承包人停工的费用损失由发包人和承包人合理分担,停工期间必须支付的工人工资由发包人承担; (5)因不可抗力引起或将引起工期延误,发包人要求赶工的,由此增加的赶工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6)承包人在停工期间按照发包人要求照管、清理和修复工程的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不可抗力发生后,合同当事人均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损失的扩大,任何一方当事人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导致损失扩大

服务合同中由于不可抗力合同中途停止所产生的费用由谁承担

服务合同中由于不可抗力合同中途停止所产生的费 用由谁承担 服务合同中由于不可抗力合同中途停止所产生的费用由谁承担 篇一:因不可抗力致合同解除相关问题研究 ()因不可抗力致合同解除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不可抗力;合同解除 一、不可抗力的认定问题 我国在合同法中规定了享有法定解除权的几种情形,不可抗力是其中的情形之一。可见不可抗力的发生是法定解除权产生的基础。不可抗力的认定标准是应以当事人的认知能力和预防能力判定还是应以一般人的认知和预防能力判定呢?下文对不可抗力认定的理论依据进行对比和探讨。 总结各种文献之后,对不可抗力的认识有3种学说,即以个体为判断标准的主观说、以一般人为判断标准的客观说和折中说。主观说以当事人个体的判断能力为标准,考虑当事人的预见能力和预防能力,认为尽了最大的注意仍不能避免发生的事件为不可抗力。①客观说以一般人的判断能力为标准,认为通常人都无法避免的事件为不可抗力。 ②客观说更多考虑的是外部事件的性质。折中说对不可抗力的界定既要考虑当事人的预见能力和预防能力又要考虑外部事件的性质及其量的因素是否显著。

依据我国法律对不可抗力的界定采折中说。同时考虑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因素。由此,主观上,在具体案件中的具体当事人其预见能力和预防能力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人的认知能力可能不同。客观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客观事件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正经历着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法律的概括性界定,使事实与法律条文之间因人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偏差。三、个案性判断引发的问题——谁来判断 受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当非典型的事件发生时,又谁来判定其是否属于不可抗力呢?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直接决定当事人法定解除权的有无。 (一)双方当事人主观认为是不可抗力,客观不是不可抗力 本人认为该情况在解除通知到达时合同解除。因为双方当事人同时认定是不可抗力,那么双方对解除权产生的基础认知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以一般人的标准进行判断。解除权的设置是对合同双方利益的平衡,不涉及第三人利益。在双方认知相同的情况下,解除权的行使是公平的。 (二)主观一方认为是,一方认为不是,客观是不可抗力 此种情况因双方对不可抗力的认知不同,在解除通知到达时,接到通知方一般都会向法院提出异议。而法院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客观标准,由法院来判断对方是否享有解除权。如果三个月没有提出异议,个人认为该解除权是有效的。因为法律设置三个月的期限是为救济其权利,期限内不请求法院救济是对权利的放弃。(三)主观一方认为是,

合同法上的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

合同法上的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 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构成要件: A.不可预见的偶然性。不可抗力所指的事件必须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可预见的事件,它在合同订立后的发生纯属偶然。当然,这种预料之外的偶然事件,并非是当事人完全不能想象的事件,有些偶然事件并非当事人完全不能预见。但是由于它出现的概率极小,而被当事人忽略不计,把它排除在正常情况之外,但结果这种偶然事件真的出现了,这类事件仍然属于不可预见的事件。在正常情况下,判断其能否预见到某一事件的发生有两个不同的标准:一是客观标准,即在某种具体情况下,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够预见到的,该合同当事人就应当预见到。如果对该种事件的预见需要一定的专门知识,那么只要具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一般正常水平的人所能预见到的事件则该合同当事人就应当预见。二是主观标准,就是在某种具体情况下,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条件,如当事人的年龄、发育状况、知识水平、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综合能力等因素来判断合同当事人是否应该预见到。 B.不可避免(控制)的客观性。不可抗力事件必须是该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债务人不可控制的客观原因所导致的,债务人对事件的发生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主观上也不能阻它发生。债务人对于非因为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事件,如果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它,就必须努力去做,否则就不足以免除其债务。 C.不可克服,指当事人对该事件的后果无法加以克服,即毫无办法加以阻止这是不可抗力的延伸。 根据我国实践、国际贸易惯例和多数国家有关法律的解释,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现象,如,火灾、旱灾、地震、风灾、大雪、山崩等;二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社会现象,如,战争、动乱、政府干预、罢工、禁运、市场行情等。一般来说,把自然现象及战争、严重的动乱看成不可抗力事件各国是一致的,而对上述事件以外的人为障碍,如政府干预、不颁发许可证、罢工、市场行情的剧烈波动,以及政府禁令、禁运及政府行为等归入不可抗力事件常引起争议。因此,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具体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事实上,各国都允许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自行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自行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实际上等于自订免责条款。当事人订立这类条款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概括式。即在合同中只概括地规定不可抗力事件的含义,不具体罗列可能发生的事件。如果合同签订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双方对其含义发生争执,则由受理案件的仲裁机关或法院根据合同的含义解释发生的客观情况是否构成成不可抗力;另一种是列举式。即在合同中把属于不可抗力的事件一一罗列出来,凡是发生了所罗列的事件即构成不可抗力,凡是发生了合同中未列举的事件,即不构成不可抗力事件;第三种是综合式,即在合同中既概括不可抗力的具体含义,又列举属于不可抗力范围的事件。 我们国家对不可抗力的理解:

英文合同中不可抗力条目的约定

英文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约定 一、什么是不可抗力条款(Force Majeure Clause ) 合同一经制定,合约双方都希望能够按照合同规定顺利履行合同。但是有时因情势变更,往往会出现一些出乎当事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导致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这种由于当事人所不能控制的事故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即是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 ),合同中关于这一事项的约定的条款就是不可抗力条款(Force Majeure Clause )[①]。该条款实际上也是一项免责条款。在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所不能预见的、无法避免和无法预防的意外事故,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 遭受意外事故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可以延期履行合同,另一方无权要求损害赔偿。 “Force Majeure”一词来自于《法国民法典》第1148条,英文译为:“There is no occasion for damages where, in consequence of force majure or accident the debtor has been prevented from conveying or doing that to which he has obliged or has done what he was debarred from doing.”[②]《牛津法律词典》是这样解释的:“Irresistible compulsion or coercion. The phrase is used particularly in commercial contracts to describe events possibly affecting the contract and that are completely outside the parties’ control. Such events are normally listed in full to ensure their enforceability; their may be include *acts of God, fires, failure of suppliers or subcontractors to supply the suppliers under the agreement, and strikes and other labour disputes that interfere with the suppliers’ performance of an agreement. An express clause would normally excuse both delay and a total failure to perform the agreement.”[③]二、不可抗力条款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不可抗力条款中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不可抗力发生的原因(种类); 2. 不可抗力发生后通知对方的期限、通知的方法以及应当提交的证明文件; 3. 不可抗力发生的免责事项及善后处理事项。(一)不可抗力发生的原因(种类) 对于不可抗力条款,约定的越详细越好,有些合同,为了省事,往往只是笼统地规定“This contract is subject to force majeure clause”(合同根据不可抗力条款订定),这是相当粗糙的。因为对于什么是“不可抗力”,哪些情况属于不可抗力,不同的人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些情况对于处于不同法律地位的当事人来说,并不认为是不可抗力,所以不可抗力发生后,一旦有纠纷就会无所适从。 并非所有的意外事故都可以视为不可抗力而免除当事人的履行合同的义务,所以对于哪些事故足以构成不可抗力,从而免除当事人履行合同的义务,自然而然地就有必要加以明确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解除

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解除 来源:作者:日期:11-02-19 不可抗力是一种不受当事人意志所支配的、为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力量。与诸多民事制度一样,不可抗力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并在不同程度上为大陆法国家所继受。在英美法国家,英国上诉法院在1903年的克雷尔诉亨利的著名案例中所确立起来的合同目的落空原则,也在一定 程度上包含 不可抗力是一种不受当事人意志所支配的、为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力量。与诸多民事制度一样,不可抗力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并在不同程度上为大陆法国家所继受。在英美法国家,英国上诉法院在1903年的克雷尔诉亨利的著名案例中所确立起来的合同目的落空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不可抗力的内容。对不可抗力的界定及其外延范围,各国立法、学说上一直存在争议。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按照这种解释,不可抗力首先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它是发生在当事人外部的事件,不受当事人意志的支配,单个人的行为不能构成不可抗力;其次,对何种事件能成为不可抗力的确定,则需考虑当事人是否尽到了应有的注意义务的主观因素。凡是基于外来因素发生的,当事人虽尽了最大努力仍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事件属不可抗力,而事件的发生虽是客观的,但当事人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是未尽最大努力克服或避免的,则不能构成不可抗力。 对不可抗力的具体外延,我国立法上尚无明确规定。根据各国立法及我国学说上的观点,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自然灾害,如水灾、地震、台风、海啸等。我国法律认为,自然灾害是典型的不可抗力。当然,对作为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具体范围将随着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预见能力、避免能力和克服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渐缩小。(2)政府行为。即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因政府发布新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导致合同客观上不能履行,为一种不可抗力。而如果仅仅是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客观情势发生巨大变化,致使合同履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者造成重大损害,则属于意外事件,由情势变更原则规制。(3)社会突发事件。如战争等社会事件的突然发生,使原定的合同不能履行。而一般的社会骚乱、罢工等则应归人意外事件领域,主要由情势变更原则进行调整。 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解除时,除需存在不可抗力外,还需具备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要件。合同目的主要指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经济目的,即通过合同这种法律手段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当上述不可抗力的出现使订立合同的目的落空时,任何一方当事人均有权解除合同。 因地震导致合同无法按期履行可免责解除合同“我们本来有批货要运出去的,现在地震了,没法交货,要不要赔钱哦?”一位都江堰市民王先生打进本报热线称,他们原来和买家签好了合同,要在5月中旬送一批货物过去。

合同法不可抗力条款

合同法不可抗力条款 不可抗力条款是规定在合同订立后发生当事人在订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以致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时,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的条款。 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一般情况下不可抗力因素所导致的后果都是得不到赔偿的。通常情况下在合同中也应该对不可抗力有所说明,那在合同中我们应该说明哪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呢?比如台风、洪水、罢工等自然灾害和社会异常等都属于不可抗力因素,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合同法不可抗力条款是怎样的呢?合同法不可抗力条款成立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合同法不可抗力条款 不可抗力条款是指合同中订明如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全部或部分义务的,免除其全部或部分的责任。另一方当事人不得对此要求损害赔偿。因此,不可抗力条款是一种免责条款。

不可抗力条款是规定在合同订立后发生当事人在订合同时 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以致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时,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的条款。在合同的撰写中不可抗力条款会因为实际客观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不可抗力的条款成立具备哪些条件 1、意外事故是在签订合同以后发生的; 2、意外事故是当事人所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可控制的。不可抗力的事故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自然力量引起的,如水灾、风灾、旱灾、地震等;另一种是社会原因引起的,如战争、封锁、政府禁令等; 3、意外事故的引起没有当事人疏忽或过失等主观因素。 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与结果 依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可解除合同或延迟履行而不承担责任。只有在不可抗力因素与当事人的过失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当事人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遭受不可抗力后合同的结果主要为下列: 1、解除合同。一般来说,如果不可抗力事故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可能,则可解除合同。如在买卖特种粮食的交易中,该特种粮食的产地因水灾而失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

各类合同协议书中不可抗力条款

各类合同协议书中不可 抗力条款 文件编号TT-00-PPS-GGB-USP-UYY-0089

各类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 一、建设施工合同 1. 通用条款 17. 不可抗力 17.1 不可抗力的确认 不可抗力是指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不可预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且不能克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突发事件,如地震、海啸、瘟疫、骚乱、戒严、暴动、战争和专用合同条款中约定的其他情形。 不可抗力发生后,发包人和承包人应收集证明不可抗力发生及不可抗力造成损失的证据,并及时认真统计所造成的损失。合同当事人对是否属于不可抗力或其损失的意见不一致的,由监理人按第4.4款〔商定或确定〕的约定处理。发生争议时,按第20条〔争议解决〕的约定处理。 17.2 不可抗力的通知

合同一方当事人遇到不可抗力事件,使其履行合同义务受到阻碍时,应立即通知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和监理人,书面说明不可抗力和受阻碍的详细情况,并提供必要的证明。 不可抗力持续发生的,合同一方当事人应及时向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和监理人提交中间报告,说明不可抗力和履行合同受阻的情况,并于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28天内提交最终报告及有关资料。 17.3 不可抗力后果的承担 17.3.1 不可抗力引起的后果及造成的损失由合同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及合同约定各自承担。不可抗力发生前已完成的工程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计量支付。 17.3.2 不可抗力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费用增加和(或)工期延误等后果,由合同当事人按以下原则承担: 及因工程损坏造成的第三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发包人承担; (2)承包人施工设备的损坏由承包人承担; (3)发包人和承包人承担各自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可抗力因素

建设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可抗力因素有哪些? 2009-10-11 22:49 建设工程合同履行时间长,履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发生,风险发生就意味着要加重一方的经济责任,或者导致工期延长。但是有些风险因素是无须双方承担责任的,最主要的就是不可抗力。 民法通则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建设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可抗力是指承、发包双方在签约时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后,承包方应迅速采取保护措施以尽力减少损失,并在最短期限内通知发包方损失情况。如因承包方未及时采取有关的保护措施或未履行尽快的通知义务,致使损失扩大的,承包方对扩大的损失承担责任。律师可依据拟签订的合同合理提示委托人在发生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另一方,并在不可抗力结束后及时提供证明。不可抗力包括重大的自然灾害,如重大的地震、海啸、台风、海浪、洪水、蝗灾、风暴、冰雹、沙尘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还包括战争等不能有合同当事人预见等社会因素。此外,工程建设合同当事人还可以约定其他双方不能预见的因素,以降低自身的责任风险,比如约定交通管制、法规修改、政策变化、物价急剧变化等社会因素。 没有任何法律条文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可抗力的赔偿标准进行过界定,但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第二部分《通用条款》39.3有针对不可抗力费用承担的划分依据,而这个文本是业内比较常用的一个文本,其中有许多内容,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尤其是通用条款,通常人们在合同签订时不会对这块进行改动。如果你签订的是建设部推荐使用的文本,则在第39.3有如下约定:“发包人承担的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费用主要包括:工程本身的损害、因工程损害导致第三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施工场地内施工材料及待安装设备的损害以及工程所需清理修复费用等,承包人机械设备损坏、停工损失则由承包人自行承担,双方的人员伤亡由各自所在单位负责。”因此,如果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合同》采纳了上述合同范本,且在《专用条款》等合同文件中未另行约定,发包人与承包人应按上述约定分别承担不可抗力所导致的损失风险。 注: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冰雹、火灾、暴风雨、雪灾、海啸等;(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战争等。显然,地震属于“不可抗力”。 房地产建筑工程节点 1、拆迁完成(毛地--净地) 2、工程开挖(破土动工)

各类合同协议合同书中不可抗力条款

精心整理 各类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 一、建设施工合同 1.通用条款 17.不可抗力 17.1不可抗力的确认 4.4款〔商定或确定〕的约定处理。发生争议时,按第20 17.2 并提供必要的证明。 不可抗力持续发生的,合同一方当事人应及时向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和监理人提交中间报告,说明不可抗力和履行合同受阻的情况,并于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28天内提交最终报告及有关资料。 17.3不可抗力后果的承担

17.3.1不可抗力引起的后果及造成的损失由合同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及合同约定各自承担。不可抗力发生前已完成的工程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计量支付。 17.3.2不可抗力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费用增加和(或)工期延误等后果,由合同当事人按以下原则承担: 及因工程损坏造成的第三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发包人承担; (2 (3 (4) (5) (6)清理和修复工程的费用由发 应对扩大的损失承担责任。 因合同一方迟延履行合同义务,在迟延履行期间遭遇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 2.专用条款 17.不可抗力 17.1不可抗力的确认 除通用合同条款约定的不可抗力事件之外,视为不可抗力的其他情形:/。

二、商品房买卖合同 专业术语解释 5.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第十二条逾期交付责任 除不可抗力外,出卖人未按照第十一条约定的时间将该商品房交付买受人的,双方同意按照下列第__1___种方式处理: 1 (1) 率)。 (2) 约金。 买受人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合同继续履行,出卖人按日计算向买受人支付全部房价款万分之1.5(该比率应当不低于本条第1(1)项中的比率)的违约金。 —@

解除合同的司法解释是怎样的

解除合同的司法解释是怎样的 解除合同的司法解释 一、关于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导致的合同解除。 当事人依照这一情形行使法定解除权依法解除合同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合同有效成立,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如果履约方迟延履行的情况下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不可抗力则不能成为迟延履行一方解除合同或者免除违约责任的理由。 2、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如果不可抗力只是致使合同暂时不能按期履行,则当事人不能解除合同,在不可抗力事件消失后,应当继续履行合同。不可抗力的发生致使合同部分或者全部不能履行,从而导致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时,当事人才可以解除合同。在适用不可抗力事由解除合同时,要注意区分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规则的适用。两者区别在于:二者的障碍程度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同。不可抗力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按期履行。情势变更造成合同履行艰难但并非不能履行。因不可抗力而不能履行合同时,可以免于承担违约责任。而情势变更的适用导致合同权利义务的变更或者解除。 二、关于因预期违约造成的合同解除。 合同当事人根据先期违约的情形而行使合同的法定解除权,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行使,如果当事人在合同履 行期限届满之后表示不履行其债务,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而不必解除合同。 2、必须在对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其不履行 合同债务时才能行使。 三、关于因迟延履行而引起的合同解除。 当事人根据这一法定条件行使法定解除权时,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对方当事人违反了双方对履行期限的约定,在履行期限届满 时没有完全履行债务。债务的履行分为定期履行与未定有履行期限两种情况。定有履行期限的,是指双方约定了履行期限的最后时间。未定有履行期限的,债权人随时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但必须给债务人必要的准备时间,准备时间届满后,即视为履行期限届满。 2、对方当事人迟延履行的是合同中约定的主要债务。如一方当 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内巳经履行了合同规定的主要债务,只是迟延履行了合同的次要债务,则只能要求迟延履行方承担违约责任,而不能因此解除合同。 3、必须对迟延方进行催告。所谓催告,是指债权人催促债务人 及时履行合同债务的通知。催告必须釆取书面形式,只有当迟延方在另一方给予其合理的履行期限内仍不履行合同主要债务的,另一方才可以行使其法定解除权。 以上便是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解除合同的司法解释,例如在因预期违约造成的合同解除的相关司法解释中提到,必须是在合同履行

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可抗力因素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可抗力因素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009-10-11 22:49 建设工程合同履行时间长,履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发生,风险发生就意味着要加重一方的经济责任,或者导致工期延长。但是有些风险因素是无须双方承担责任的,最主要的就是不可抗力。 民法通则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建设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可抗力是指承、发包双方在签约时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后,承包方应迅速采取保护措施以尽力减少损失,并在最短期限内通知发包方损失情况。如因承包方未及时采取有关的保护措施或未履行尽快的通知义务,致使损失扩大的,承包方对扩大的损失承担责任。律师可依据拟签订的合同合理提示委托人在发生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另一方,并在不可抗力结束后及时提供证明。不可抗力包括重大的自然灾害,如重大的地震、海啸、台风、海浪、洪水、蝗灾、风暴、冰雹、沙尘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还包括战争等不能有合同当事人预见等社会因素。此外,工程建设合同当事人还可以约定其他双方不能预见的因素,以降低自身的责任风险,比 如约定交通管制、法规修改、政策变化、物价急剧变化等社会因素。 没有任何法律条文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可抗力的赔偿标准进行过界定,但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第二部分〈〈通用条款》39.3有针对不可抗力费用承担的划分依据,而这个文本是业内比较常用的一个文本,其中有许多内容,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尤其是通用 条款,通常人们在合同签订时不会对这块进行改动。如果你签订的是建设部推荐使用的文本, 则在第39.3有如下约定:发包人承担的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费用主要包括:工程本身的损害、因工程损害导致第三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施工场地内施工材料及待安装设备的损害 以及工程所需清理修复费用等,承包人机械设备损坏、停工损失则由承包人自行承担,双方的人员伤亡由各自所在单位负责。”因此,如果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合同》采纳了上述合同 范本,且在〈〈专用条款》等合同文件中未另行约定,发包人与承包人应按上述约定分别承担 不可抗力所导致的损失风险。 注: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冰雹、火灾、暴风雨、雪灾、海啸等;(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战争等。显然,地震届丁“不可抗力”。 房地产建筑工程节点 1、拆迁完成(毛地--净地) 2、工程开挖(破土动工) 3、正负00 (地基做好) 4、转换层完成(针对于高层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