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

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

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

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采样断面覆盖了全国主要水系,约占全国1073个大型集中式水源地的85%。

底泥样品分析测试,使用先进仪器,按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方法进行。

严格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有效保证了数据质量。

通过对高质量数据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本次工作对全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和营养组分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我国底泥质量状况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方面获得了新知识的积累。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普遍较环境背景更为富集,底泥重金属含量超环境背景值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单因子否决)结果显示,全国906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有732个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背景值,占全部断面的80%。

•尽管水系底泥通常具有重金属富集的特性,但从本次调查获得的底泥重金属绝对含量来看,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含量普遍接近生态风险阈值,特别是镉等毒性危害严重的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因此,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质量总体上可能处于具有潜在危险的“亚健康”状态。

•全国906个监测断面中,底泥重金属超背景最普遍的元素是总铅,共有420个断面超背景,占监测总断面的46.4%。

参评7项重金属“超背景率”顺序为:总铅(46.4%)>总镉(43.4%)>总汞(40.8%)>总锌(33.8%)>总铜(21.6%)>总铬(11.9%)>总砷(9.6%)。

•调查评价结果(单因子否决)显示,全部断面中有329个断面底泥至少一项重金属指标超过最低毒性阈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xx),占全部断面的36.3%,表明我国水环境安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

•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最突出的是镉污染,906个断面中有276个超标,约为总断面的27%;其次是汞、铜、锌和砷,超标率分别约为10.5%、7.2%、6.7和5.8%;铅污染最轻,超标率仅为1%。

•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超标(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情况和分布格局的基本趋势与历史只资料相同,如底泥汞超标问题仍然集中在松花江、海滦河等水系。

本次也揭示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新问题,如东南地区和珠江区的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变得突出。

•镉污染成为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问题,其中东南诸河和珠江区最为严重,东南诸河区和珠江区底泥镉超标率分别为60%57%,上述地区水系底泥的总镉含量也远高于我国水系底泥总镉的平均水平。

东南诸河和珠江区的底泥重金属污染是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需要重视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南诸河区和珠江区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峻,除镉外,上述两水系还存在底泥汞、铜、锌等重金属的污染情况。

•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底质监测断面重金属综合评价全部超背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宁夏、青海、甘肃、上海、山西、天津和北京(样本较少)。

从单项重金属超背景情况看,除汞污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外,其它重金属污染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东北三省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天津等省市主要为铜、镉、铬、铅超背景,江西、广东、上海、江苏和福建等省区主要为锌、铅、砷超背景;西北地区的青海、宁夏、xx和陕西等省区主要为铜、铬、铅超背景;云南和广西主要为镉和汞超背景。

•全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平均“超标率”为36%,各省区中底泥重金属超标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浙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江西、贵州、广西、江苏、辽宁和河北等11省区,其中浙江、福建、广东超标情况最为严重。

•全国所评的871个泥监测断面中,总有机碳底含量小于2.60%的一级断面占评价断面总数的69.1%,含量在2.60~3.90%之间的二级断面占15.7%,含量在3.90~5.20%之间的三级断面占5.2%,含量大于5.20%的四级断面占10.0%。

•全国所评的658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磷含量小于730mg/kg 的一级断面占监测总数的60.0%;含量在730~1100mg/kg之间的二级断面占27.5%;在1100~1500mg/kg之间的三级断面占7.6%;大于1500mg/kg的四级污染断面占4.9%。

•全国所评的619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氮含量小于1100mg/kg的一级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68.3%;含量在1100~1600mg/kg之间的二级断面占15.0%;在1600~xxmg/kg 之间的三级断面占5.7%;大于xxmg/kg的四级断面占11.0%。

•总体上看,水系(水源地)底泥营养组分的含量水平处于相对清洁的状态,大约只有10%的断面底泥营养组分处于与水体重度富营养化相关的含量水平。

第二篇:关于常州市市区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常州市市区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商学院xx级国际经济与贸易0863510335施皓0863510421刘开佳0863510422宋海洋0863510423余家兴前言水作为生命之源,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生物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每个地区能够生存多少生物,首先是由水源决定的,因为人的生活每人每天的最低用水量是50千克,较高用水量是500千克,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对水的需求量更是十分惊人。

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更为严峻的是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已经成为导致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本学期开设的水文化课程,让我们对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深深的了解到目前中国面对着巨大水危机的挑战。

结合当前我国总体水污染的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对常州市市区内的河流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清水工程”的治理效果,思考如何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对河流进行治理。

2.调查时间:xx.04.05调查地点:常州市市区调查对象:经过“清水工程”治理的主要河流的重点河段调查方法:主要采取水体采集,拍摄照片,随机采访等手段常州市位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带,水资源十分丰富,河流密集,仅流经市区的河道就有46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

而且常州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水污染的加剧,更为严峻的是常州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的工业城市。

重工业明显强于轻工业,去年,重工业贡献了该市产值增量的76.6%。

在重工业中,冶金、工程机械制造等部门十分强劲,而这些企业更容易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

鉴于此,常州市政府于xx年启动了一项历时三年的“清水工程”,对市区46条河道,断头浜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和改造,由常州市政府统一部署,环保,水利,建设等部门相互协作,该工程xx年已经通过验收。

据说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就我们所调查的情况,清水工程依然留有种种缺陷。

常州市水环境状况依然十分严峻。

2下面我们将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一阐述。

一、生活污水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清水工程的实施者曾直言不讳的提到“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一主要因素”,截止xx常州市人口加上外来人口近51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大量的生活污水排放。

据官方统计,xx年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2%,但目前该数据并不只有绝对的真实性。

图1是我们在市区青山桥附近河段采集的照片,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河道旁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据目测,排污口的间距大概为3~4米,也就是说在不足一千米的河道旁有将近300个这样的排污口。

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心。

二、工业排污的影响不容忽视上面已经说过常州市一个以重工业为支撑的工业城市,工业排污量非常大,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未对工业排污的状况进行取证。

但通过公开的资料,我们得知整个常州拥有超过六万家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容易造成污染的企业,而且它们大都分散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对工业污水的处理比较困难。

三、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大量的雨水及其他用水直接排到河道中,而雨水在冲刷地面时,同时会溶入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物等有害物质,使雨水本身成为一种有害物质。

图2同样为青河桥附近3的河段,道路上的雨水会被直接排入河流中,而这会对河流中的水质造成严重的破坏。

四、河道的水系功能减弱,河道的调节功能基本丧失从图3可以看到市区已经治理的河道大多采用传统河道工程技术,三面衬砌,改变了河道的原有自然地貌,河道周围的的地貌则被完全人工化。

而我们知道河流的自调功能与河流的长度、弯曲度、水中物种数都有很大的关系。

而人工化的河流完全失去了自调功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十分微小,失去了河流存在的最基本价值。

五、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恢复图4是我们从常州市重要的河流关河火车站附近河段采集的。

尽管已经没有刺鼻的臭味,但是整治后的水质并不乐观。

水面有大量的漂浮物(类似油渍的东西),水体呈暗灰色。

在这段两千多米的河道内水草和鱼类几近绝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