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的实质》
试题:
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C、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D、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B
解析: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透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相关阅读】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好处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资料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
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透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群众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用心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群众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
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透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
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
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
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
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
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
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透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群众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
入了合作社。
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必须的地位。
1952年手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农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
生活资料很大部分来自手工业。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
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此刻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
方面资料: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过程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用心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群众化的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
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
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全国。
三大改造的结果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
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构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
次历史性巨变。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
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
主义政治体制一齐,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
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
史性巨变。
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