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际关系与沟通摘要:上大学除了学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将是我们的个人能力,其中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与沟通,对于四年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人际关系与沟通;人际沟通原则;人际交流的目标;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正文:曾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人与人之间一条河,此岸是我,彼岸是你,莫道人间有距离……。
”[1]是的,人与人之间就象一条河,由于有了桥或者船的沟通,我们才从此岸走到彼岸。
不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需要一些媒介和技巧的.同时,如果说生活是一个个的“交际圈”和“活动场”,那么在学校里,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无形中就构成了一种“交际圈”和“活动场”。
在这个场中,成员之间难免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矛盾、误解、隔阂无处不在。
[2]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因为刚来到这里,普通话说得不好,跟大家都很陌生,我得世界仿佛就只有我一个人。
因为害羞、自卑,所以不敢主动去跟别人交流与沟通。
而在同学们看来,我却是那么的高傲,向来独来独往。
可等到大家慢慢熟悉起来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渐渐多了起来了,这时候,同学们才发现我并不是她们想象之中的那样,其实我还是挺活跃的一个女孩。
此时我才慢慢明白,原来沟通是心与心融合的桥梁,是思想交流的纽带。
通过交流沟通,矛盾化解了,误解消除了,隔阂打破了。
这样,大家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又何愁关系不融洽、学习不顺畅呢?比起中学时代,大学的我们在处理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这时的我们开始挣脱父母的怀抱,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
正处于此阶段的我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我们经常力图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因此,大学时代的我们渴望被人接受、理解。
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
许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于我这个人向来抱着你不走近我,我也绝不会靠近你的态度,所以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处理的极差。
而经常因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苦恼不堪。
痛定思痛,我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心态跟做法,主动跟同学们去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慢慢的我发现境况得到明显的改观。
但我觉得自己还得下很大功夫,在这方面。
在我看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真诚地与人沟通。
但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往往不那么容易。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工作上、社会上的有包装的“外在我”,一个是现实中本来的“内在我”。
不容置疑,两个“我”都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双重性,两者是统一的;但也不必回避,外在我带有虚假和伪装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际沟通中,如果更多地以本来的真实的“内在我”真诚地与人交往,将会起到更为长久的沟通效果。
我们每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往往都被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工作职务、学识高低等等包裹着。
由于这层包裹,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但如果撇开这层包装,人与人之间除了性格之外,在人格、尊严、生存需求方面都是同等的、无差异的。
如果以这种无差异的内在我与人交流、沟通,将获得他人更多的尊重和信赖,因而更容易在人际沟通中达到深层次的交流。
这就好比一个母亲要走进女儿的内心世界,只有放下母亲大人的架子,做女儿的知心朋友一样。
又好比上司与下属之间,如果总是带着职位高低的面具,肯定难有和谐的局面,上司也很难获得真正的信息,使沟通无效。
这也是许多成功老板喜欢利用非正式场合如饭堂、运动场、出差等与下属建立良好关系的原因所在。
俗话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感动对方,是因为诚意不够。
正所谓:充分展现诚意,沟通无界限。
[3]其次,沟通从心开始。
从人际沟通的层次来说,沟通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类似于打打招呼、无法深入的浮面游动;第二个层次类似于有一些个人观点可以交流和讨论;第三个层次类似于不但谈得来,还可以在某一方面深入到心灵进行探讨,如平常说的谈心。
最后,沟通过程适当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应当说,撑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和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同理心沟通法,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消除对抗的心理,容易获取信赖和进入主题;分段式沟通法,有时沟通不见得一次见效,我们不妨暂时中止应对,比如生气的时候,被误解的时候;善用问句法,把决定权交给对方,比如上司给下属安排任务的时候询问下属可以完成的时间而不强加以下属;主动趋前法,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主动上前,以表诚意等等。
[4]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不断学习、积累和总结。
虽然很多时候我都很羡慕别人善于与他人打交道。
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
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力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
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
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
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
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
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
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
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
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
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
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5]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
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
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
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
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6]当然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交流与沟通者的话,我们应加强此几方面的训练:1、沟通之前,先尽量明确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计划,有效地提高沟通的效率;2、审查每次沟通的真实目的,事前说明沟通的目标。
目标越集中,效果越好。
3、考虑全部现场环境和人际环境,特别是与沟通是否有成效的关系。
4、可能时,与别人商议沟通计划,他人常能对内涵和目标有所贡献。
5、关注言外之音。
声调、用词、语言的选择,及其它语言或非语言的因素都起作用。
6、当机会来到时,抓住机会给接受者一些帮助和价值。
当他们的利益得到照顾时,人们更积极响应。
[7]7、跟踪沟通效果。
用提问或评价行为度量来了解沟通信息传达的程度。
8、为今天和明天沟通。
沟通应使当前和明天的目标及利益保持一致。
9、行动和沟通是相互支持的,身教比言教更有说服力。
良好的管理行为和沟通中说话的能力一样重要。
10、不单追求被人理解,也求理解别人,当个好听众。
在沟通中,听是最为重要的技巧。
不单要听明白意思,也要听含蓄的意思。
综上所述,即使人际交流与沟通的障碍很多,方式很多,沟通的媒介也很多,但不管我们是书面的、电话的、电子邮件的、当面谈话的,也不管是态势语言还是有声语言或是文字语言,最重要的要是把握好一些原则、转变观念,即先要有诚意,然后主动以心换心,最后是方法和技巧。
[8]这样,一定可以做到莫道人间有距离。
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应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这样,也许我们与他人之间就少了一道坎,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就更短了。
参考文献:【1】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2】郭丽《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苏厚重《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5】苏连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月【6】汪汉荣龙健飞王绪朗《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经济师2005年02期【7】贾玉霞《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许苏明《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