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年度供应商大会报告发言稿

公司年度供应商大会报告发言稿

公司年度供应商大会报告发言稿公司年度供应商大会报告发言稿邬总及各位在座的全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在这春暖花开之际,各位老总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莅临兴伟公司一年一度的供应商大会,在此,我代表公司总经办向各位同仁表示感谢!首先我来谈谈今年国内国际的形势:2012年底,中国最大的广交会国际采购商人数与成交额双双大幅下降。

官方数据显示:上届广交会出口成交只有326.8亿美元,比2012年春交会下降9.3%,为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广交会被认为是反映外贸出口形势的晴雨表。

出口商的全球需求疲软体现在中国最大的工业产品展销会上,买家和订单的数量较春季展销会上减少了10%。

买家的稀少和供应商的悲观情绪进一步表明,中国的出口放缓前景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为来自美国、欧洲和中东地区的零售商的订单都是针对2013年。

当然,今年的春季广交会结果将是如何,我们还得拭目以待。

在过去的一年里,经济形势不好,在座诸位想必感同身受,2012年我司产值较2011年下降了10%,目前看来,2013年形势仍然不够明朗,从国际上来看,高福利高税收的欧洲经济短时间内无法扭转,虽然美国正努力从能源进口国变成出口国,但是我认为欧美经济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苏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对于目前国内最大的OEM制造基地宁波来说,大多数做外贸的企业如何找订单、找空间、找生存,还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从国内形势来看,因为收入分配问题及消费意识上的差别,内需难以拉动,尽管中国有13亿的人口,不是老百姓消费力不够就是没有这个消费观念,所以,尽管我们产品利润很低甚至零利润、负利润,依然还是缺乏消费市场。

(例如:晨光文具MG例子与日本消费力相比就是天差地别!)从2008年起,珠三角地区大量的外资、港台企业开始内迁和撤离,据估计,广东在这五年时间至少撤走或内迁企业就有上万家,其中有数千家大大小小港台资迁往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在珠三角,许多地方萧条已经显山露水,繁华程度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已是江河日下,曾经的世界工厂号称2012年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东莞,许多乡镇萧条已成为不争事实(简单介绍东莞:不计其数的流动人口,28镇4个区,广东四虎,80%南下打工都去过东莞,世界500强大多在东莞有制造基地,2006年时工业产值就达到5500亿),过去有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现在,有些乡镇已濒临破产边缘,这个月初出差广东,我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很多本地村民开始找事做,这在东莞来说是很稀奇的事情,许多农村已经停止分红或象征性分几百块钱,厂房招租和门面转让的招牌随处可见,而路上行人较以前也是少了许多。

据出租车司机介绍,仅三年时间,东莞最少流失人口800万!部分能反映中国制造业现状的代表就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在2013年初,富士康台北总部就开始下达大陆全面停止招工的通知,在深圳观兰富士康甚至开始鼓励员工辞职,600块/人。

目前富士康人数由2012年中国内陆100多万下降到近80万。

仅深圳观兰一个厂就由17万下降到12万人。

再拿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摇篮温州来说:熟悉温州经济的人都知道,温州曾是一座制造之城。

温州企业称雄中国皮革、制锁、打火机、眼镜等诸多行业,而现在,金属打火机的企业由1000多家降到1/10不到,就连温州人最骄傲的制鞋厂也从发展高峰时期的6000家降到现在的2000多家,许多原先交给温州的外贸订单,现在已有80%交到了印度、越南。

上周,我在《财经日报》上看到:温州企业有可能面临着新一轮的破产重组潮。

继月兔集团、信泰集团、海鹤药业之外,又一家温州知名企业奥古斯都递交破产清算书,据估计:温州民间借贷高达1000亿,温州基层法院预估至少有三百家企业将面临着破产清算境地。

虽然说制造业利润非常低,但是,在中国,每年都有数万家在开张,同时,每年也有成千上万家在关门大吉。

每个行业都有成千上万家企业前赴后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工厂最少有几千万家,别的不说,就拿诸暨大唐一个镇来说,辉煌时,袜厂生产企业有一万多家,配套企业3500多家,年产袜子180亿双。

在沪苏地区:乔山、伟创力很多大型外资台资开始迁出上海。

从今年的招工形势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所谓的民工荒其实并不存在,存在的就是工资压力。

外资企业将制造基地迁往欠发达国家,无非就是为了规避西方国家的反倾销、贸易壁垒、还有不断高涨的人工成本。

据统计,在中国沿海地区,人工成本平均在500美金以上,而越南只有200美金,印尼却只有150美金,柬埔寨仅仅需要100美金。

当然,形势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仍然有迹象证明,中国经济形势开始慢慢趋于稳定。

从需求此消彼长来看,欧美进口放缓,但是,新兴国家的需求在出口总额中比例却在提高,虽然,总体出口份额都在减少。

所以说,做外贸的机会还是有。

从我公司这几个月的订单生产任务来看,还是十分繁重。

当然这主要是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接单量比较大造成的,11月接单2000多万,12月接单1800多万,但是,今年这三个月接单分别只有1300多万、1000多万到目前1712万(截止上午十点)。

可生产订单4月份1600多万,5月也排到近一千万,这还不包括三月份及之前遗留下来近千万。

这其中原因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采购是面临着中国春节长假到来而提前下订单,而1、2、3这三个月就是比较真实反映了目前的订单状况。

不过,美工刀在国内有规模的专业制造商并不多,我在网上搜索过最多不过20家左右,再加上我们大大小小的客户群有五六百家之多,产品种类也开发得十分齐全,所以说我们美工刀按目前形势来分析想高到什么程度比较难,除非在附加值上提升,但是,要低到什么地步应该也不会。

按目前汇率不变,一个月平均做一千万以上是没问题。

说到汇率问题,迫于欧美压力人民币升值只能是越来越高,去年是6.36到现在6.21,这的确不是好消息。

所以,对兴伟来说,如何完成原来积压的订单,并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开拓新客户,挑战和压力非常之大(人力状况及额外增加成本),因此,这些现实状况就需要我们和协力厂商相互配合,共渡难关,抱团作战。

对于过去一年的生产、采购、仓储、品质等情况,各部门负责人都做了一个简短的小结,下面,我对他们的报告做一个汇总。

因为我本人从事制造业也有16、7年,从国企做到美资,从港台企业做到民营,深知做制造业的不容易和辛苦。

我本人是专业财经院校毕业,曾经在北京国安公司做过财务,在深圳做过业务,时间最长是从事制造业各个环节的工作,如:生产、品质、仓储、采购、物控等。

在东莞有九年,来宁波也有七年了,所以,对制造业管理还是有一定的经验和发言权。

我觉得兴伟公司这几年来,供应商在各方面的配合的确比之前进步了不少、规范了许多,放在西店来说兴伟还算可以,和许多大型正规企业来比,我觉得还有一段路要走。

比如:在送货规范方面:采购协议条款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我们在座各位供应商的不规范操作和对公司正规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像送货单有单无货、有货无单、送货单字迹潦草、随意更改、非定量包装、包装不好、数量不准、备品不足、品质不良、该送的没来、不该送来的都送来、单价随意填写等等,这些多少都比以前有进步,但是,这些现象依然存在。

我希望,所有的供应商在2013年内再接再厉,不断规范送货流程,跟上兴伟的节奏和改革步伐。

在品质方面:无非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五金类就是刀片生锈、刻字不刻字混在一起、色差、螺丝、铁芯、刀座尺寸有偏差;纸卡类就是新旧版本混在一起、印刷不良、吸不牢;泡壳尺寸问题、修边不良、厚薄不均;袋子容易破损;中合外箱尺寸不符、唛头印错或印刷不良、丝印不牢、丝印图案搞错了;外加工的刀子就是功能方面,推不到位(比如:SX4、SX5、SX10这些简单刀)。

这些问题在刚才熊向阳的报告中数据也都很明显。

我觉得这些品质在过去有,今年也会有,明年甚至后年还会存在,因为,只要在生产就会出现不良,就算是号称全球精益生产做得最好的丰田公司也出现定速巡航失灵的重大事故,差点酿成车废人亡。

2012年丰田车在中国因车窗问题被召回就有140万辆,全球召回近740万辆。

尽管如此,丰田车在全球的销路仍然以970万辆占据第一的位置,世界500强前十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丰田车也在不断改进、改良、改善、改革、改正。

才能取得这个成绩。

所以,我觉得有问题不可怕,怕的就是不改,怕的就是执迷不悟。

不改革、不创新、不进步就会被淘汰,这也市场经济规律所在,没有人能改变得了。

品质这东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觉得任何一家公司老板好,总经理也好,你们的思想观念就代表着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现在政府都开始在向服务型企业转变,何况企业,都要转变自己的职能,做外协加工的为成品制造商服务,制造商为销售商服务,销售商服务于终端消费者。

在这中间,大家都只有一个角色,就是服务员,把我们最好的品质,最好的服务贡献给我们的服务对象。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人只要40%的思想+40%的人脉+20%的专业技能就可以了,我要说,一个成功的外协加工商、制造商、销售商同样适用这个等式。

在采购方面:最重要提到的就是一个单据问题。

我再一次强调:你们任何一家供应商来财务结账,不要只拿一个采购订单来结账,这是作坊式的管理办法,是扰乱公司正常规范作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公司下单,你们按单生产送货到仓库,仓库点数并检验合格后办理系统入库打印单据,为什么要系统打印单据为什么还要送货单,这是正规企业的规定,这种规定是有它的必要性,每一个动作都有他的道理。

没有采购单你凭什么生产?没有送货单仓库凭什么收货?没有系统入库单,我怎么知道我系统中订单数量是多少?如何知道仓库有没有办理入库?生产职能部门怎么获取这个信息?没有发票就更不要说结账的事情了。

所以,我请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严格把关,不要自行决定,不要破坏公司的正常作业流程和程序。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