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故事十则冬至故事(十则)【冬至吃饺子的由来】人们都知道,北方人大多数爱吃饺子,特别是农历的冬至那天非吃不可,传说这天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哩。
提起冬至饺子的风俗,南阳、邓州一带,流传着医圣张仲景的动人故事。
张仲景是邓州涅阳(今穰东镇)人,东汉时任长沙太这。
有一年回乡祭祖,向北走的路途上,看到不少人耳朵溃烂流水,再不就是没有耳朵,他觉得好生奇怪,找人一问才知道是被冻坏烂掉了。
原来北方一入冬连降大雪,常常于一夜之间,鹅毛大雪下得沟满河平,将房屋埋掉半截,门窗都被雪堵住。
天天上大冻,河水坑塘都冰透,连屋内的陶水缸,都因连日冻成冰砣被撑破了。
人们的手脚整天烤啊暖啊还被冻烂,更何况那支楞在外的耳朵呢!由肿疼到热痒难耐,手一抓便溃烂流水,时间一长便全烂掉了。
关心民众疾苦的张仲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回到家乡就教人们做药膳吃,就是把羊肉兑上白广椒、当归、茴香、肉桂等中药,下锅煮熟后捞出羊肉,加上葱、姜、蒜、萝卜等剁碎,撒上油、盐、辣椒或糊椒面,用面片包成一个个疙瘩,煮熟后连汤带疙瘩趁热吃,几次吃得浑身大汗就好了,包括手、脚都会好起来。
张仲景在家时就是的药到病除的名医,他说这方人们绝对相信,可就是大部分乡亲穷,冬季一天只吃二顿稀饭,哪还有钱买药割羊肉哇!所以当他再问乡亲们效果的时候,许多人摇头唉声叹气,张仲景心里也明白大家的意思。
停了两天,乡亲们看到张家在院内搭上大席棚,砌上大锅灶,以为他家要办啥喜事儿,打听之后才知道,张仲景决定自己舍汤药,治乡亲们冻坏的手脚和耳朵。
开始还有人不相信,后来看到公告才明白是真的。
只见院内杀了几只羊,一群人在忙忙碌碌,擀面的擀面,包疙瘩的包疙瘩,剥羊的、烧火的、破木柴的,忙得热火朝天,快煮好时,有人在村里喊:“请冻坏手脚耳朵的乡亲,到张府喝祛寒矫耳汤喽!”人们拿上碗筷坐在席棚下,吃得热乎乎的直冒汗。
吃过三天之后,冻烂的部位果真好转了。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便象扎了翅膀,传遍了邓州和紧挨着的县乡,来吃药膳的人越来越多,一天到晚一锅接一锅做不及。
没多长时间传遍方圆百十里,连南阳以东的人们都知道,有的骑着牲口来,有的坐着牛车来,有的踏着泥雪冰凌来喝汤,大家都叫这种食物为“胶耳”。
看到人们在老远的往涅阳跑,年岁大的和小孩们很不方便,张仲景暗暗思忖着,再选个适中的地方,为民众舍祛寒胶耳汤,后来张仲景认为在南阳城东关合适,临近车马大道和船运码头,远处来人交通方便,冰天雪地也好少挨霜冻。
于是便在现今医圣祠那里,搭棚垒灶支上大锅,舍起了祛寒胶耳汤,还为黎民百姓看病诊脉治杂症。
医好了不少疑难重病,轰动了方圆数百里。
张仲景是在冬至那天开始施舍祛寒胶耳汤,“胶耳”与“饺儿”谐音,所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冬至这天包饺子吃,一直沿传到现在。
(来自新浪博客“澜扣儿”)【冬至吃汤团的传说(一)】在祖国的南方,特别是福建地区,冬至的食俗是包汤团吃,而莆仙地区的冬至还有一个习俗,即冬至第二天早上天没亮时,要把做好的圆子粘到自家的门窗框上。
莆仙地区不叫糯米汤圆为元宵,而叫做“圆子”,或叫做“粿子”,还把冬至称为“团圆节”。
关于“团圆节”的来历,相传古时兴化府里有个寡妇叫余莲香,丈夫早逝,她独自种田采草编织斗笠抚养儿子元元读书。
元元二十岁中了状元,当官时因政务繁忙,不得闲回家省亲,于是将一半薪俸叫家丁张二送回给母亲。
可是,张二好酒嗜赌,丢了银两,每次都说假话骗元元。
某日,皇帝问起元元的家世,为其母亲莲香的气节所感动,下旨赐元元为母亲建造“贞节坊”。
元元领旨回家,十分高兴。
但在家三年不知儿子音讯的莲香,以为儿子忘了母子之情。
心中生气,躲进深山。
元元回到家乡,才知张二误事,便进山找母亲。
那时冬天已到,山上的野果野菜没了,元元便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样,煮熟后粘在山顶树上,让母亲采食。
一天,元元顺路把丸子从山顶粘到厝前,想引她回家。
冬至这天,母亲采到厝(cuò福建沿海及台湾人称家或屋子为厝)前,元元把张二误事的经过告诉母亲,母子尽释前嫌,相聚而泣。
故事代代相沿,于是便有了冬至日吃汤团,过“团圆节”的说法。
【冬至吃汤团的传说(二)】福建平潭人把冬至叫“冬节”,也叫“孝母节”。
传说古时有一山民,进深山砍柴,被一种叫禽母的野兽掳去。
禽母通人性知情欲,强迫山民与其成亲并怀孕生下一男孩。
山民乘禽母外出摘野果时,抱着小男孩逃出了深山,回到了家里,给儿子取名天赐。
山民也没有再娶妻,一心一意把天赐抚养长大,送其上学。
天赐见其他小孩都有母亲接送,其父只说其母外出远门未归。
转眼天赐就到了18岁,高中秀才,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
封官进爵,衣锦还乡,欲报母生之情,父养之恩,与父再提见母之事、父亲如实相告,劝天赐放弃寻母之念。
天赐左右为难,身为进士、朝廷命官,怎能认一野兽为母?母有生我之情、又怎能不认母亲呢?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
一定要把母亲寻找回来,天赐主意已定,便问其父如何才能找到母亲,父说其母爱吃野生猴柿(一种小野果),只要采几筐猴柿从村庄一直撒到其母住的洞口,其母肯定会一路捡拾猴柿到村庄。
天赐一一照办。
第二天傍晚,禽母一路捡猴柿到了村口,被埋伏在此的卫兵抓住。
禽母认出山民,怒目圆睁,龇牙咧嘴。
天赐上前叩拜母亲,禽母口不能说,但心里知道这个就是她的儿子,十分欢喜,放声大笑不止,年老心衰,喜极而终,这一天正是冬至。
天赐为纪念母亲,在每年的冬至都做形似猴柿的小丸子,供奉祭拜其母,后人效仿成俗。
平潭人过冬至的习俗正是沿袭于这个传说。
一是祭拜祖先,二是吃冬至米时(即咸米时)。
搓米时时还挺讲究的,要准备一堆红桔子、一副红筷子,放在簸箕里,再在簸箕边缘插上“孩官人”(即泥塑的小孩像),然后才能开始搓米时,一种是有包馅的咸米时,一种是无包馅的染成红色的米时仔,煮熟后是用来粘在两边门楹上的。
这个寓意就是来自上面的传说,因为染红的米时仔很像天赐母亲禽母爱吃的猴柿,把它粘在门楹上,让禽母的灵魂能够找到家,表达了深深的孝母之意。
【台湾冬至传说】台湾地区相传冬至是牛的生日,这有个相当有趣的传说。
从前有个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里,土壤十分肥沃。
农夫们只要将稻籽撒在田里,就可以坐下来静待收成了。
因此这些庄稼人整天闲着没事,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里天南地北的聊天。
墨斗公被他们吵得无法静下心来工作。
于是就交代他的徒弟拿一包经他施过法的锯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到农夫的田里去。
这些锯木屑只要一撒到田里就会变成杂草。
墨斗公的本来的意思是要农夫们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天天下田锄草。
不料这个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烦,就一口气将整个锯木屑都倒光了。
于是,所有的田里都长了茂密的杂草,稻子反而枯萎殆尽,急得农夫们叫苦连天。
墨斗公眼看徒弟闯下大祸,就罚他变成一头牛,来帮助农夫除草。
墨斗公的徒弟变成牛后,惰性依然不变。
主人要他耕田,牠就想出许多推托之词:「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说「你还不喂我吃东西,我怎么替你工作?」。
牠甚至和主人约定,耕田时每走一趟就要喂牠吃红龟粿或汤圆等食物,否则牠就要罢耕抗议。
在天上的佛祖看到这头牛如此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钉了一颗钉子,使牠再也不能开口抱怨。
因为牠喜欢吃汤圆,人们就选择冬至这天作为牠的生日。
除了喂牠汤圆外,还在牛角、额头上都黏了一颗「圆仔钉」。
同时,为了感谢牛一年来的辛劳,冬至这天一定让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掌灯人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年老的掌灯人。
每天,他都会清洁和擦拭他的灯笼,让那灯火保持明亮。
他仔细地照顾着灯火,让那火焰燃烧地又高又旺。
村里无论谁需要点亮她们的灯笼,她们总是到掌灯人那里得到新的灯火。
可是,掌灯人慢慢变老了。
对他来说,要保持灯火的明亮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他努力找来新的掌灯人,可那些年轻人却都不能持久地做好这个工作,因为他们不想整夜坐在那里照顾这个灯火,他们更想去跳舞聚会、吃喝玩乐。
他们常常把灯笼丢在一边,不照顾。
慢慢的,灯笼越来越暗,玻璃上积满了烟灰,灯芯却越烧越短了。
对村里的人来说,要从那灯笼点亮自己的灯火也越来越困难了。
整个村子变得越来越暗了。
一个深冬的傍晚,有个女孩子从乡下来到村里寻找灯火。
但当她走进掌灯人的房间的时候,最后一点灯火却燃尽了,完全熄灭了。
女孩独自站在黑暗中寻思着:‘我到哪里去找到灯火呀?”这时,年老虚弱的老掌灯人坐在角落里说到:“你可以到森林的最深处找到灯火,但你必须要小心地行走,仔细地聆听,只有那样你才能找得到路。
”女孩感谢了老爷爷,向屋外的森林走去。
一走进森林,她就有点颤抖。
越来越黑了,她只能去摸索在那些大树之间的小路。
这时,她的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那是一块大石头。
她弯下身把那块石头滚到了路边。
“谢谢你!”那石头突然说话了:“很多人走这里过的时候都只是踢了我,却没有人想过把我挪到路边去。
”女孩继续走着,只要一遇到石头,她就轻柔地把那些石头挪到路边。
又走了一会儿,她发现一株长在小路旁的小杉树被风吹弯了腰,挡住了她的路。
于是,她把小树扶正,撑起来,又捧了一些泥土把小树的根固定好。
“谢谢你“小树说:’现在,我可以长得又高又直了”。
女孩又向前走,突然她听到一些呜咽声从脚下传来。
她跪了下来,触摸到一个软软的,毛茸茸的东西,原来是一只脚受了伤的小松鼠。
她细心地用一块布把小松鼠的腿包扎好。
“谢谢你的好心。
”小松鼠说。
“如果你能把我放回到我的树洞里,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女孩把小松鼠轻轻举起来放进树洞里,还把她口袋里的一些坚果给了小松鼠。
现在,她已经在森林的最深、最黑暗的地方了,她停了下来,鼓足勇气,但她不知道在哪里才能寻找到光明。
这时,她听到一个哭泣声。
她跟随声音向前走了几步,隐约看到在一个树墩上坐着一个小男孩,那孩子哭着说:‘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又冷又饿。
”“来,穿上我的大衣吧。
”女孩用她的大衣把那个小孩子裹住。
她又从口袋里掏出仅存的一点面包给了那个孩子。
“过来坐在我的腿上,让我暖和你吧。
”她坐下来,把男孩子放在腿上。
然后她闭上眼睛休息休息。
有那么一刻,她感觉到一道温暖的光芒照耀着她。
女孩睁开眼睛,发现周围好像没有原来那么黑了。
她抬头看到夜空中群星闪耀,看到大地和那些石头也透射一股出柔和的光芒,那些树叶和小草上也闪烁着微微得光芒,环顾四周,可以看到那些在洞穴里的动物们的眼睛也闪烁着光芒。
她低头看到她手里的灯笼里竟然有一股明亮、强壮而挺拔的火苗在燃烧着。
“啊!太好了!”她叫了起来。
“现在我可以把你带回村里了”。
她牵着小男孩的手,周围的小路清清楚楚在眼前,因为她的灯笼把一切都照得很亮,很远。
很快,她们回到了村子。
她帮助那个男孩找到家,因为重新见到儿子,男孩的父母欣喜无比。
然后,她们从小女孩的灯笼里得到火苗来再次点燃她们的灯笼。
就这样,小女孩又从一户人家走到另一户人家,把自己灯笼里的火焰分享给每个人。
很快,整个村子又重新明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