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美术第十课水墨画风景.

五年级美术第十课水墨画风景.

《水墨画风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湘教版课标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美第十课《水墨画风景》
【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学习从山水画树木山石技法开始,内容包括基本步骤和程式,以欣赏、临摹、创作等方式展开。

教材选用了著名画家的作品为欣赏材料,设置比较方法分析感受树石的不同表现,探究景物的空间处理以及表现风格等欣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笔墨形态的表现意识,扩展想象空间。

通过树石图稿为范本帮助学生临摹学习表现方法,并运用水墨技法进行创作等表现,获得对山水画的初步认识,在学习中拓展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不是一次两次接触水墨画了,对水墨画的工具和性能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只是在具体绘画上还欠缺。

所以本节课还是要学生以欣赏为主,辅以练习造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绘画知识和临摹学习的感受分析山水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掌握树木山石的画法,能够用山水画小品进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进行水墨画表现的欲望,体验水墨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以及寄情山水的意境。

【学习重点】感受水墨画的魅力,欣赏感受作品表达的意境。

【学习难点】用水墨画出有一定意境的风景画。

【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探究讨论。

学法:合作交流,借鉴临摹。

【学习资源】笔墨、名家作品、宣纸纸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绘画知识和临摹学习的感受分析山水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掌握树木山石的画法,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水墨画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学习过程】
1、赏析作品。

引导学生对首页三幅作品进行比较,探究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赏析要点:
(1)湿润淋漓的画面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2)画中树木和现实中的树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能够感受到树木生动的造型?
感受水墨表现的画面整体效果。

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所营造的气氛,点线的疏密变化以及物象空间的处理等等。

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树木是对光影照射下的物象的视觉感受,而水墨画中的树木被程式化,类似线条写出的符号,它之所以生动是因为画家抓住了树木生动的姿态。

2、中国画的表现运用以线为主的手段。

以线为主的树木山石的画法:双勾法和没骨法、中锋和侧锋用笔、造型的方圆趋向等。

树木山石造型的生动姿态以及大小、前后、轻重、呼应组合关系和效果。

3、谈谈你对作品的感受,这些作品表达了什么意境,为什么这样理解?
气氛:平静、热烈。

气候:春夏秋冬、雨后、早晨、黄昏。

心情:你处在画中会是什么心情?
4、结合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教师通过宣纸水墨的演示讲解或归纳学生问答。

5、欣赏引导
水墨山水画是通过对树、山、石的描写,来表现山川自然风景。

其笔法以勾、皴、点、染为主,其墨法在于浓、淡、干、湿,笔墨结合,作画讲究立意,借景抒情,往往还在画面中留白,表达虚实相生的意境。

2、学画树木。

讲解树木的结构规律,演示讲解树木画法步骤。

参照范本学画。

要点如下:
(1)下笔先取势,确定树干的姿态,再根据树木结构规律完成。

(2)树干前后左右出枝体现空间感,树枝当争当让,或增或减,穿插自然。

(3)树木组合遵循统一变化的法则,强调大小对比、前后空间关系的变换,更注重树木之间相互呼应的随意性。

(4)树的组合要有大小之别、互相顾盼,穿插自然,忌讳根顶俱齐,等距排列。

(5)点叶则要注重聚散,增枝点叶须适度把握繁简疏密。

(6)点叶、勾叶举例。

山石画法学习先从画石开始。

有如下要点:
1、石分三面,表现体积。

轮廓要有浓淡之分,表现阴阳相背。

2、石的组合要大小相间、错落有致。

3、用皴法表现石头的表面纹理,使之厚重并富有体积感。

四、水墨风景创作。

学习画树石的方法,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一幅水墨画. 【板书设计】《水墨画风景》
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散锋、托笔、点厾
墨法:焦、浓、重、淡、清
树的画法:先主干在分枝,最后画树叶。

石头的画法:石分三面,拓展变成山。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