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是当今民办高校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认为要做好学生工作、创新学生工作,首先要从关注学生思想情绪入手,同时选拔和鼓励班干部、实行“导师制”学习辅导模式,畅通网络沟通交流渠道,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创新
随着当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生活方式更加开放,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个人信仰更趋于现实,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

”大学生的生活背景、价值取向及思想状况变得日益多样性和复杂化,这也增加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作为直接面对学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要不断的更新工作理念、掌握工作技巧、创新工作模式,才能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从学生思想情绪入手
要做好学生工作,首先要从学生思想情绪入手。

因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少年走向青年、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表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情绪变化快,而且起伏波动很大,人的情绪变化往往预示着不同的行为后果。


就要求我们辅导员要勤于观察,随时随地关注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

我们所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也是因人而异。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入学报到时就要了解、观察、留意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观察他们的性格特征、留意他们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等。

对于父母离异的、遭遇家庭变故的、家庭经济困难的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辅导员特别留意。

另外也要关注一些学生的情绪起伏,比如说平时爱说爱笑的突然变沉默了、平时少言寡语的突然变得焦躁不安了,学习成绩一下子滑坡等等,这些情绪变化的背后很可能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在学生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摸索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提前介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辅导员要用爱心教育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把学生看成服务的对象,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选拔和激励班干部
要做好学生各方面的工作,单凭一个辅导员是绝对做不好的,所以辅导员要重视学生干部和党员的推荐选拔和考核工作。

班干部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班级工作的主力军,是辅导员的左膀右臂,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形成以班干部为中心的班委,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从班级形成起就要注重班干部的选拔。

首先,班干部的选
拔要是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既要选出有能力的学生,又要让大部分学生信赖和支持,所以一个班级要有一个让大部分学生认可的选拔制度,争取调动每个学生的班干部竞争意识,给大多数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

其次,班干部选拔出来以后,要健全班委管理制度,增强班干部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的有效性。

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范围、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规定。

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辅导员充分调动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为班级做贡献,带领同学们形成优秀的班风和学风。

要综合考察班干部的表现,定期对他们进行综合评价和有效的激励。

三.实行“导师制”学习辅导模式
民办高校的较大部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特别是专科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高。

他们的入学动机不是学习,而是玩乐,把大学校园当成了“游乐场”。

为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专门针对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建立一种“导师制”学习辅导模式。

有辅导员负责联络和安排,专业老师实行责任制,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

这种“导师制”学习辅导模式,有利于增进学生和专业老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更好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树立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专业教师可以作为学生的辅导老师,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各异的学习活动,例如读书会、调研活动等等。

四.畅通网络沟通交流渠道
网络已经成为人类主要的交流工具,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一个不会上网,他们的生活也几乎被网络占据了大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网络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同时教会他们合
理利用网络。

一方面,我们要以网络为辅助工具,立足校园网,开展网上学习、生活服务,畅通网络沟通交流渠道,及时回复和解答学生及家长的各类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利用博客、论坛等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书写心中的不满。

但是也有一些同学不明是非、人云亦云,肆意诽谤和攻击他人。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网上的讨论向积极、健康深入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责任感和依法上网意识。

五.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群体,大多是“90后”而且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

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而且个性十足、强调自主,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别人强加的观念。

另外,很多学生选择民办院校是因为发挥失常高考失利,是一种被动式的无奈选择,而且他们对自己所就读的民办院校缺乏信任感与认可度,对民办教育具有一定的排斥。

所以有时为了个性,为了展现自己,他们带头违反规定,迟到、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等等,无视学校规章制度和他人利益。

针对民办院校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不应该“以暴制暴”,用简单的规章制度束缚住他们,而是应该重视赏识教育。

赏识,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并给予重视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感觉。

赏识,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含义为:“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是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

”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就是面对民办学院学生的特点,关注每一位学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尤其是那些有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他们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发自内心的关照,渴望来自各方面的赏识。

赏识教育要求辅导员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培养其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挖掘并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力与优势。

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我们要学会真诚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深入地了解并理解他们,我们要欣赏他们个性中所独具的优点,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挑战,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构筑自信心。

通过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在允许个性存在的前提下促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顺应社会规则的约束,朝着正确的发展自我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夏瑞武,彭宇,王建,蒋宏伟.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6(2):52
[2]朱晓春.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点滴[j]. 中国建设教
育.2008(12):32
[3]刘文婷.浅谈“赏识教育”在“90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1(3):75
作者简介:丁建芳(1983.12-),女,硕士学历,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张亚光(1984-),男,硕士学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