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1、经济社会学的名称1)经济社会学的英文名是economic sociology.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于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将社会学划分为七个学科分支: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和美学社会学。
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经济社会学”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渐增加,格兰诺维特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
2、学科定义1)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以1956年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一书为标志。
2)斯梅尔瑟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经济与社会”词条时,将经济社会学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次,分别对应于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来研究3)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可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4)三个核心主题:A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B经济行动是在社会中定位的C经济社会是社会建构3、新制度经济学(1)周长城在《经济社会学》一书中重新划分了经济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90—1930;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2)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新经济社会学的出现(嵌入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理性选择理论等)。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3)冈纳•缪尔达尔——“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提出经济学者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时不宜将该国的历史源流、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活动水平、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等各项非经济因素视为孤立变数,而应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列入考虑之后再行研究才有意义;他还提出“社会过程理论”,认为经济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是科技进步及其诱发的文化、社会与经济等因素所共同孕育而成。
45、“经济学帝国主义”与社会学的反击1970年代,贝克尔出版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尝试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如理性选择、利益最大化行为、交换等等——来解释一些非经济问题(如犯罪、家庭、教育等),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该著作视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最强音。
1970年代中期,美国哈里森•怀特首先尝试用社会学观点解释市场,认为市场是社会网且首先是社会关系,推动了社会学的经济学化浪潮。
6、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1)理性选择社会学:以经济学家贝克尔和社会学家科尔曼为代表,这一流派主张微观经济理论并非只能解释经济行为.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的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2)社会经济学:1989年,由艾特琼尼发起组织的“社会经济学促进会”正式成立,确定了社会经济学在学术界的地位。
(3)心理—社会—人类的经济学:基本观点与前两个领域的极为相似,同样主张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现结合到经济学家的研究中去,声称这样才能解决困扰经济学家的许多问题。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
(4)交易费用经济学: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
交易自由度可以用交易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来衡量。
常被看作是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一部分,后者也是“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按照这种观点,制度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变迁都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收益。
7、阿克洛夫的“柠檬原理”(重点)1970年,阿克罗夫发表《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认为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信息时,柠檬市场会出现,低质量产品会不断驱逐高质量产品。
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
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
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8、社会行动的含义及其类型(1)定义:韦伯——社会行动可能是以其他人过去的、当前的或未来所期待的举止为取向,这里的社会行动实质上是行动者不仅要赋予其行动一定的意义,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人的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以他人的行动为取向。
他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2)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分类9、理性选择理论(1)“理性选择理论”,所讲的“理性”就是解释个人有目的的行动与其所可能达到的结果之问的联系的工具性理性。
一般认为,理性选择范式的基本理论假设包括:A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B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C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D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可简单概括为理性人目标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2)一方面,理性选择方法在经济学以外的领域影响力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它仍然受到许多批评。
作为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假定,行动决策时的理性选择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
(3)行动决策时理性选择可能存在的问题A新古典经济学假设行动决策是在充分信息基础上作出的,从而个人行为选择将是理性的B理性选择假设所隐含着的一个观点是,在整个经济行动过程中,除了事先确定的目标之外,行动所涉及到的手段、他人与事物等都仅仅是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
C理性选择的一个前提是,行动者对“理性”本身含义的理解是清楚无误的,在行动决策中对成本一收益、手段一目的这些关系结构能够准确把握。
D经济学假定行动总是建立在精密计算成本与收益的理性选择的基础上的,但现实中的许多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非计算”的,因为它建立在非反思性的常规活动上。
(4)理性选择:限制与应用尽管理性选择理论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总的来看仍不失为理解经济生活的一种好的认识工具。
格兰诺维特所指出的,虽然“理性行动的假定必然存在着问题”,但它仍是一个不应随便放弃的“好的工作假设”。
如果我们把行动的动机由经济利益扩大到其他非经济动机的话,那许多表面上看起来不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其实都可以纳入理性选择的分析框架之内得到解释。
10、经济人的特点人类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增加自己的福利而完成的行动称为“经济行动”。
经济行动的参与者是理性的、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
经济人的特征表现为:(1)自利:即追求自身利益是行动者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
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有在与他人利益的协调中才能实现,这就构成了交易的通义。
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是人类本性的第一特征。
(2)理性: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作出判断,并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
他只想以最小的牺牲来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因此经济人最后就要估算自己拥有的财富的用处并进行计算。
(3)经济人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将促进社会的利益。
因此,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动力就是“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11、交换行为的类型(1)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基于交换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参与程度和形式不同,交换被划分为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两种类型:经济交换、社会交换(2)互惠、再分配与市场交换在经济与社会二元划分的基础上,交换模式被进一步划分为互惠、再分配和市场交换三种类型。
波兰尼根据经济一体化形式的不同将经济划分为互惠经济、再分配经济和市场交换经济.并提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模式对应了不同的交换过程:A“互惠经济”,指的是以社会义务作为物品和劳力交换的基础,其交换目的是非物质性的、非盈利性的,这种交换制度在原始社会较为常见。
B“再分配经济”较常见于政治组织较发达、社会分层较鲜明的社会中,交换的形式是“自下往上”和“自上往下”的双重结合。
C“市场交换”的动机是以物质利益为最高目标,交换的过程是以物品和劳动的供求关系为基准。
(3)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和普遍性交换交换行为总是与特定的联合行为相关并涉及他人,通过与对方的互动获取利益,尽管有时这种利益的获取并非是明确要求的。
根据联合行为的形态不同,分为:A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是一种连接性任务,即只有当成员进行某种行为时才能够发生的单一的社会生产性事件和福利。
B协商性交换,即协商产生明确的合同或贸易的条件;协商性交换涉及明确的契约协议,行动者就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契约是捆绑的。
C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予;D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
12、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区别1)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2)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而社会交换可以唤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3)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是可以准确计算和预测的,而从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明确的价格,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模糊性。
13、库拉圈交换简单地说,库拉的核心是贝壳臂镯和贝片项圈的交换。
与这种交换同时,还伴随着其它礼物的交换以及物品的贸易。
这样的交换仅限于库拉伙伴之间。
库拉伙伴是具有库拉关系的不同部落的土著。
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一旦建立就基本不会被破坏。
一个人根据地位的不同,可能有一个到数十个的库拉伙伴。
一个人从上游的库拉伙伴处得到臂镯,再把臂镯交换给处于下游的库拉伙伴。
与此同时,项圈按照相反的方向流动。
这样的库拉联系起了附近各个岛屿的土著,形成了库拉圈。
马林诺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关于美拉尼西亚人的民族志。
作者以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为中心,讲述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社会活动,进而勾划出了整个马辛地区的美拉尼西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的重点是围绕着一种名为“库拉”的活动展开。
实际上,当地居民生活的各方面都与库拉有着紧密的联系。
14、社会学视角下的交换行为(1)霍曼斯的交换理论(重点)20世纪中叶的交换理论尝试将理性主义假设引入到社会学。
交换理论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果而产生。
该传统的创始人是霍曼斯,他的基本交换原理体现在如下六个命题。
A成功命题: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有经常类似的行动B刺激命题:如果某一特定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