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铜及铜合金数字代号编号范围
S----砂型铸造; J----金属型铸造; R----熔模铸造; K----壳型铸造;
Y----压力铸造; L1----离心铸造; La----连续铸造; B----变质处理;
F---铸态; T1----人工时效; T2----退火;
T4---淬火+自然时效; T5----淬火和不完全时效;
T6----淬火和完全时效; T7----淬火和稳定回火; T8----淬火和软化回火;
4. 铸造铜合金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表4, 表5 ,表6),
5.4. 炉料计算程序;(铝合金和铜合金);
5.4.1.明确熔炼任务.
5.4.1.1根据所需合金要求选定配料成分.
5.4.1.2所需合金液的重量,(每坩锅熔炼合金重量)
5.4.1.3所用炉料的成分和回炉料用量,(包括中间合金)
5.4.2明确元素的烧损E,即各元素的烧损量%.
5.4.3计算(包括烧损)100公斤炉料各元素的需要量Q,
Q=a/(1-E) (公斤)
α-合金中计算元素成分的百分含量(%),
E—元素的烧损量(%)
5.4.4根据熔制合金的实际重量W, 计算各元素的需要量A,
A=Q×W/100 (公斤)
5.4.5计算在回炉料中各元素的含量B(公斤),
B=G×a (公斤)
G—回炉料加入量(公斤), a—回炉料中各元素的含量(%)
5.4.6计算应补加的新元素重量C;
C=A-B (公斤)
5.4.7计算中间合金的需要量D;
D=C/F (公斤), F—中问合金中元素的百分含量.
5.4.8中间合金中所带入的主要元素计算, (铜合金中的铜,铝合金中的铝)
Cu(Al)=D-C
5.4.9计算补加的主要元素Cu(Al)κ
Cu(Al)κ=配料成分所需主要元素量-回炉料带入主要元素量-各类中间合金带入的主要元素量总和
5.4.10. 计算实际的炉料总量.W;
W=Cu(Al)κ+各中间合金的量D+回炉料加入量G,
5.4.11 复合杂质的含量U0(%);
炉料中某杂质总量=各种炉料加入量×某杂质的百分含主量.
1.铜合金熔炼工艺.(见表10)表10
注;1.铝青铜和铅青铜的脱氧用磷铜,可分两次加入,即铜熔
化后先加入1/2,其余1/2在浇注前加入这部分主要起清
洁合金作用.
2.硅黄铜的一次熔化虽不符合Si,Sn,Al偏后加入的原则,但实践证明一
次熔化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6.2铜合金熔炼工艺过程(表11)
备注;
1 .本工艺中未列出的合金的熔炼工艺,可参照相似成分合金的熔炼工艺. 2. 在对工作合金取样化验后,对配料成分作出适当调整,以保证成分符合标准. 6.3 铜(铝)合金的炉前试验; 6-3
-1 含气量试验
用预热过的取样勺,自坩埚底部盛取合金液,注入经预热的金属试模中(试模为内腔50ר50/Ø40杯)撇去表面氧化膜及渣子,在试样凝固后,观察其表面收缩情况来判断合金的含气程度, (见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