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汇率的因素

影响汇率的因素

汇率
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发生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该国货币对外汇率上升,反之,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第二,利率。

利率水平直接对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产生影响,高利率国家发生资本流入,低利率国家则发生资本外流,资本流动会造成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对外汇汇率的波动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一国利率提高,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该国货币贬值。

第三,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通货膨胀会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的缓解会使汇率上浮。

通货膨胀影呐本币的价值和购买力,会引发出口商品竟争力减弱、进口商品增加,还会引发对外汇市场产生心理影响,削弱本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

第四,政治局势。

第五:就业。

就业情况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人数是与经济同步发展的一个指标,经济发展状况越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人数就会随之增加,因此就业人数的增加,反映一国经济蓬勃发展,对该国货币的汇率是一个利好。

在中国经济未见显著下滑迹象、对外贸易和FDI仅是季节性回落、资本流入犹存的情况下,人民币出现贬值可能主要是市场交易策略调整的结果,是短期现象。

FDI英文全称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国直接投资。

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是一种货币政策,主要指各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银行金融资产等做法。

量化宽松直接导致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可视为变相“印钞”。

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可降低利息,而低息环境又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融资环境,因此美国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推出多轮量化宽松借此刺激经济发展。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的干预方式。

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

比较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交易,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要庞大许多,而且周期也较长。

中国央行在2010年6月19日重启汇率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2年4月16日起,央行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内波幅限制倍增至1%;而外汇市场交易机构随后亦首次获准卖空美元。

采购经理指数PMI(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扩散指数即新订单指数(简称订单)、生产指数(简称生产)、从业人员指数(简称雇员)、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简称配送)、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简称存货)加权而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随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及副行长易纲相继在不同场合表态,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可以双向浮动,形成一个充分弹性的、双向浮动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被产能和房地产两大泡沫所威胁着,而这需要人民币保持强势。

一旦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趋势,则有可能引发资产价格快速下行,刺破泡沫的代价难以承受。

为了避免经济硬着陆,只能维持人民币强势。

这一方面是顺应市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对新浪财经分析,人民币下跌原因有三:一是最近中国的出口贸易额下降,这种出口贸易的差额影响了汇率走向;二是楼市降价等市场唱空声音导致逃离资金获利回吐;三是美国QE退出,资金回流。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

一、对外贸易进入中速增长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01年后的十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7%,进口增长21.8%。

这主要得益于制度变革、人口红利、入世效应以及世界经济繁荣等因素。

展望未来十年,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长周期波动影响,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变革阶段,欧债危机影响欧洲经济发展,美国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日本经济难以摆脱疲势,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增长受到不同程度遏制。

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地位持续上升,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比重不断提升,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仍将保持平稳较快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将取得长足进展,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潜在增长率有所放缓,人口红利逐步减退,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入世效应边际递减,资源环境要素日益稀缺,贸易总量基数庞大。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新的增长极形成有待时日。

由此判断,我国对外贸易将进入“稳中趋缓”发展阶段,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放慢至10%以下,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地位仍然稳固,经常账户略有盈余,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下降。

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继续收缩。

二是中高端机械、高技术产品、服务产品将成为出口重点产品。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有一定促进作用。

由于我国很多出口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以价格低廉赢得国际市场。

人民币升值迫使出口企业必须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而不是仅依靠价格和资源优势;迫使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升级,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