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海南大学的生态学为理学类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生态学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位点之一,具有多年培养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的经验,为我国热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学科的发展,它紧紧围绕我校“热带、海洋、特区”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定位,全面系统地开展热带森林生态学、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环境生态学等多个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与区域特色,我校生态学学科点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支撑平台:本学科相关的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其植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拥有的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生物资源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学科拥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学领域方面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
具体要求:
1、在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2、在业务上,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组织、承担并完成本学科及有关学科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能胜任生态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能熟练地使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献,撰写科学论文全文,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应具有显著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研究方向:(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2)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与生态恢复;(3)热带森林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4)热带森林生态工程与生物多样性保育。
2、热带农业生态学重点研究方向:(1)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各亚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和调控;(2)热带农业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选育和利用;(3)热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热带农业生物安全;(4)热带农业生产模式,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人工群落或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及调节功能的研究。
3、环境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1)研究人为干扰效应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2)污染物在生物、土壤、水体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特征、迁移、转化、归宿和生态效应,污染物对生命系统的危害方式、生态效应及对人类的影响;(3)生命元素、微量元素和新型有机污染物在表生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生态界面的动态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4)生态质量评估、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4、热带病虫草害生态防控重要研究方向:(1)热带微生物的菌种资源收集、保存和热带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2)热带作物、热带水产病原微生物病理学和病害防控研究;(3)热带昆虫资源收集、保存、开发利用以及防控研究;(4)入侵生态学和热带杂草防控技术研究。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硕博连读学制5年,最长不超过6年。
在学期间,以研究工作及学位论文为主,第1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2学期开始以收集资料、科学实(试)验和论文撰写为主。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优良品德、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
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但不得超过13学分。
2、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表1):
学位课:包括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和专业课,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2学分/36学时),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外国语(3学分/60学时,其中专业英语20学时、1学分)。
专业课最多不超过6学分(含专业Seminar,20学时、1学分)。
选修课:按1学分/20学时开设。
博士生原则上要求在半年内修完所有课程。
学术活动: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选听学术报告8次以上,要求参加本学科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或学术研讨活动至少1次,并提交1篇学术论文。
七、培养环节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第2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并专家组作开题论证。
在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后及时拟定工作计划和予以实施,并填写《海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题报告审核表》,连同报告材料一起交研究生处备案存档。
中期考核与论文开题论证报告同步进行。
专家组在听取指导教师介绍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德、智、体修课情况后,给研究生评定中期考核成绩。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海南大学博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现代学科的发展水平。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科学事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以及论文的撰写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有创新性成果,从事科研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年。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有关技术问题。
应定期向导师报告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和存在问题,以及时取得导师帮助,不断改进论文工作。
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按《海南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条件》的要求修读完有关课程和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送5位省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才能申请授予博士学位。
学位论文的格式应符合海南大学《关于毕业研究生论文格式的有关要求》的规定。
博士论文内容的基本要求包括:
(1)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和组织本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应该是一篇完整的、系统的、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不允许将几篇普通水平的论文加以简单组合;
(3)必须以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的科研工作成果为主要内容。
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是以研究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
(4)必须文句通顺、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楚,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
(5)论文评审、答辩及学位授予按照《海南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