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一、干扰素二、干扰素简介三、干扰素多少钱四、发现五、什么叫干扰素(IFN)六、品种及价位七、作用机制①间接性②广谱性③种属特异性④发挥作用迅速八、分类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1自然干扰素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3复合干扰素十一、干扰素适应症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二十、用途及用法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一、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
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 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多采用皮下注射、肌注、脑脊髓腔内或腹腔内、局部灌注给药。
一般剂量多用一次1×106~3×106单位,皮下注射或肌注,每周3次,可连用数月或更长。
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减剂量。
该药有时间依赖性,长时间保持有效浓度,抗癌效果较好(即连续治疗为佳)。
不良反应: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
剂量超过44×104单位/m2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
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
为避免发热,事先可使用醋氨酚。
若仍发热,与IF-α含杂质有关,不宜再用。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状红细胞减少。
减少剂量在8.5×104单位/m2以下,可减轻骨髓抑制发生。
3.局部反应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并有压痛,24小时后即可消退。
4.其他脱发、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过性肝损伤。
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作过敏试验。
相互作用:泼尼松或其他皮质激素有降低干扰素生物活性的作用,应予注意。
注意事项:1.心肌梗死、重症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慎用。
2.如发现冻干制剂萎缩、变色,液体制剂混浊、有异物或不溶性沉淀等均不宜使用。
3.不宜口服与静注。
4.置1~4℃处保存。
疗效评价:1.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显著疗效干扰素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有效率可达80%;用于慢性白血病CR可达69%,IF-α仪疗法已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标准治疗;对非何淋巴瘤有效率为65%;对骨髓瘤为15%-25%;对急性白血病仅有中等疗效;对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也有一定疗效;对黑色素瘤IF-α有效率为15%~25%;对艾滋病发生的Kaposi肉瘤有效率为35%~50%。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与DTIC并用治疗播散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较好;与ADM并用治疗卵巢癌、胰腺癌等表现有协同作用。
5-氟尿嘧啶联合干扰素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特别是结肠癌和食管癌总反应率最高达63%。
3.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如与放疗并用治疗膀胱癌可减轻放射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4.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的是由乳头癌病毒引起的尖锐湿疣、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鼻病毒引起的感冒以及带状疱疹等。
对乙型肝炎有一定效果。
二、干扰素简介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成人注射(2~5)X 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
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干扰素种类很多。
例如国产重组IFN-α1型和IFN-α2型,进口的干扰能(IFN-α2b)、罗扰素(IFN-α2a)、惠福仁(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
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疗效近似;干扰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
干扰素-β制剂进入血液后,稳定性差,确切疗效尚在观察中,但可作为干扰素- α的替代制剂。
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活用较佳剂量为(3~5)X106单位/日,连续用1 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内注射,疗程3~6月。
三、干扰素多少钱四、发现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病毒干扰素图片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
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
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
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毫升干扰素。
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且大量投放市场。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a2b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
真菌属此类。
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之。
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
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
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
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六、品种及价位普通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普通干扰素注射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注射,普通干扰素的注射方法可以为隔一天注射一针或是一周注射三针。
对于普通干扰素的价位,普通干扰素价格比较低,300万剂量的普通干扰素价格一般在50-80元不等。
长效干扰素相对于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半衰期长,长效干扰素的半衰期长达40小时,可以在乙肝患者体内持续作用168个小时,因而,长效干扰素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使用比较方便,而且提高了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
至于长效干扰素的价格是多少?长效干扰素价格相对较贵,长效干扰素的价格一般在1200-1500元之间。
七、作用机制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 VP)发挥效应。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①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③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
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八、分类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将干扰素分为三型:Ⅰ型:有IFN-α和IFN-β,其中IFN-α有二十余个亚型,IFN-β仅有一个亚型。
Ⅰ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刺激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Ⅱ型:只有IFN-γ,且只有一种亚型,除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其主要生物学活性为免疫调节作用。
Ⅲ型:即IFN-λ1(IL-29)、IFN-λ2(IL-28a)和IFN-λ(IL-28b)。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