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1学期《教育学》考试题型与范围
一、问题简答(共3题,5分/题,共20分)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从学校教育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员基础、文化的发展、国家机器的形成等方面简要回答。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④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③教育即成长,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
④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⑤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4.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6.我国现行的学制结构。
7.简述校本管理内涵与特征
8.制约课程内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个主要因素: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学科知识发展与更新,简要阐述。
9.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间有何关系?
一、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更多是个体的自我发
展。
二、德育过程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受外界多重因素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形成的结果
可能与社会要求并不一致。
10.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主要内容
11.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12.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
13.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包括哪些方面?
15.如何界定学生的本质属性?
16.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程序?
一、设计教学目标;二、设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设计教学评价
二、观点辨析(共3题,10分/题,共30分)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4.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5.课程开发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
6.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7.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不完全正确。
从现代教育学的特征进行分析。
8.学校文化即校园文化。
先回答两种文化的内涵,再分析联系和区别。
9.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11.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
12.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13.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不完全正确一、这是一种应试教育下的教师素质观。
二、回答这种观点的积极意义。
三、指出这种观点的不足之处。
14.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15.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可以兼顾的。
16.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三、论述题(共2题,15分/题,共30分)
1.试论述当前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2.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运用日益广泛,促进了教育的全面改革,试论述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方式,以及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趋势。
从对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环境、学校定位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3.结合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论述推动中小学从传授式教学向发现式教学转变的意义与途径。
一、概括两种学习方式的内涵。
二、分析这两种学习方式间的优劣。
三、从培养青少
年创新精神等角度,论述从“传授-接受学习”向“问题-发现学习”转向的意义。
4.论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首先分析这几个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二、分别说明这几个概念的内涵
5.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请论述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原则。
一、说明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主体性的形成和表现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标志;二、具体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可以从多角度回答。
6.试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7.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8.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试论述各因素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9.基于对人性论的不同认识,比较分析“外塑论”与“内发论”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内涵,及其对当前学校教育的意义。
10.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承担着多重角色,试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特征。
四、案例分析(共1题,25分/题,共25分)
提供了一段教育案例,分析当前学校教育中面临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管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