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时刻刻》电影观后感精选作文

《时时刻刻》电影观后感精选作文

《时时刻刻》电影观后感精选作文作为向弗吉尼亚?伍尔夫致敬的电影《时时刻刻》,除了以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之外,在叙事方法上摒弃了传统电影语言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这位现代主义开山的女作家竭力倡导的现代主义叙事手法——意识流。

它将叙述的时间集中在了一天之内,却大胆的逾越了时空,将三个时代的女人的一天通过巧妙的剪辑联络起来,纵向是对女性生存空间问习题的探讨,横向则是对人生存问习题的探究。

终究女性应该怎么做,终究是生存还是死亡,这部浓缩时间但扩张时代的电影,或许在尝试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时时刻刻》女性主义似乎是给《时时刻刻》打上的标签。

这很容易理解,在时时刻刻里有核心女主角弗吉尼亚?伍尔夫。

在本片三个女主角的角色中,只有伍尔夫是一个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女人,她可能在这三个女性中意为着更多。

作为迈克尔?坎宁安的原着《时时刻刻》,是一部向伍尔夫致敬的小说,它以《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将故事情节放在《达洛卫夫人》的叙述中。

那么以《达洛卫夫人》这本连接这三个时代的线索,伍尔夫是一个小说创作者。

劳拉?布朗是一个阅读者——至少外表上来看是这样的,至于克拉丽莎?沃恩,她像达洛卫夫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将她当做达洛卫夫人的扮演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出于自觉的扮演,然而他的好友理查德也觉得她很像达洛卫夫人,并且她与达洛卫夫人同名,都叫克拉丽莎,那么,可以视作是一个扮演者。

在这层关系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所在的不同地位,一个创作者,一个故事的制造者。

她是举足轻重的。

虽然在她的年代,女性主义者还是一个贬义词,女性主义运动尚处在早期自由主义阶段,但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前驱式人物,似乎仅凭这一点就能把这部以她占主导,向她致敬的电影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了。

其次作为选材来说,电影选取的三个女主角,1923年的伍尔夫,1951年的劳拉?布朗,2001年的克拉丽莎?沃恩。

从纵向的联络来看,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这是三个时代的女性缩影,并且它们是呈前进式与开展式的,当然,这一点是肯定的,电影中显然有意识让女性处境这一点呈现进步的开展,宣告女性的独立。

伍尔夫的年代中,女性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社会认同角度,都从属于第二性的位置,遑论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了。

女性都认为女性是第二性,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抱有这样的想法我想是无可厚非的。

在第一个故事里,伍尔夫的女仆奈丽对伍尔夫表示了非常的不满,其中一个在于她并未履行当时人们认为的一个女主人应该做的事情。

写作当然不应该是妇女完成的正业,决定中饭要吃什么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而在战后的布朗家,布朗先生觉得自己拥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因为他在外面工作,劳拉在家里把持家务。

这是规范又幸福的状态,对于布朗先生而言。

只是劳拉其实不这么觉得,作为一个女性,她觉得这样庸常的生活其实不合适她,每天烧烧水做做饭的,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而且她做不好这种事情。

她的生活不是独立的,她离不开她的丈夫,甚至离不开她的儿子,没有她儿子理查德的帮助,她连一个蛋糕都做不好。

她在爱的名义下被束缚地没有了自我。

在这个阶段,女性是附属品,但和前一个阶段不同的是,她们已经有了独立自觉的意识。

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面临这一切的时候,劳拉要摆脱这种生活,她甚至愿意选择自杀。

虽然并没有成功自杀,她最后还是出走了,背负着抛夫弃子的名义也要出走。

这里有本关键的被劳拉拿来一直阅读的书,《达洛卫夫人》。

这本书告诉她不要做一个庸常的人。

劳拉出走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和娜拉出走的意义相类似。

伍尔夫说,她爱伦纳德。

可是在伦纳德和死亡之间,她选择死。

劳拉原来也这样选择的。

其实后来她的选择也没多大变化。

在家庭和出走之间,她选择了出走。

她未必不爱家庭,印证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在第三个故事里面,显然当社会已经开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女性的独立自主能力也得到了保障。

克拉丽莎?沃恩堪称新时代独立女性。

她经济独立,生活自主。

她的女儿与劳拉不一样,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她想要女儿,就生一个女儿,而不是为了家庭委曲求全。

她有一个同性恋人,有自己的社交圈,这一切都是伍尔夫时代和劳拉时代所不可企及的。

这是一种进步,体现了女性地位在一个线性的、纵向的时间轴上的不断提升。

这毫无以为是一部表现女性的电影,同时由于它涉及到的关注面,女性的从属地位、名称、自由、权利等等,这部电影表现的女性主义应该是很显然的。

二、不单单作为女性电影的《时时刻刻》由于《时时刻刻》在女性主义方面的一些表现,也同样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女性主义这个词应该算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所以当女性主义的标签贴到《时时刻刻》身上的时候,似乎已经概括了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意义。

然而女性主义确是本片的一个闪光点,但不应该让这个闪光点代表《时时刻刻》的全部光辉。

女性也是人,这部电影在探讨女性出路的同时,也触及到了人的出路。

更何况它其实不仅仅探讨了女性的出路。

首先这三个故事里分别是主角都是女性,因为这一点作为理由来表示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女性主义电影是不适宜的,甚至可以说,假如真的这么当做的话,那么似乎在暗示将女性排斥出人的类别。

她们也都是人,仅以第一个故事为例,将伍尔夫作为主角表现整个时代的女性,这是不具有可类比性的。

我更愿意称呼她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我更愿意理解成为这个故事在表现人的何何从。

伍尔夫是当时伦敦文化圈的焦点,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核心。

她在整个聚会中是个主导型的人物。

毛尖曾描述伍尔夫在布鲁姆斯伯里的位置时这样写:“她定义了这个圈子,无限的才华,无限的傲慢,无限的挑战。

她像上帝那样说话,但和圣经无关。

”有一个轶事可以作为参照来了解一下伍尔夫此人:伍尔夫的好友维塔的儿子奈吉尔回忆道,有一次伍尔夫和他们几个小孩一起玩,丢面包给湖面上的鸭子吃,让他们描述面包掉到水里的声音。

有的孩子说是“啵”的一下,有的孩子说是“啪”的一记……但伍尔夫否定了,她说:“是UMPH一声。

”孩子抗议说,没有这个词啊。

伍尔夫轻描淡写地说:“从现在开始,就有这个词了。

”伍尔夫可以说是一个精神性的权威。

虽然在局里面表现出来的更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或者说是与社会上的庸常,以女仆奈丽为代表的一批人的格格不入。

这种格格不入甚至到了害怕的境地。

在伍尔夫的经历中,别人即地狱这句话是很合适描述她与别人的关系的,特别是女仆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十八层地狱。

所以她才需要文尼莎,文尼莎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母亲一样的位置。

伍尔夫需要她,但是这种需要仅凭同性之间的一个吻就被定义为同性恋,恐怕太牵强了。

不能硬把电影往女性主义上靠而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女性主义的独立定义为不需要男性的同性恋。

但是无论在社会生活中,伍尔夫显得多么格格不入,在写作等精神领域的探讨,她一直是被人敬仰的水平。

即便是电影中表现出来管头管脚的伦纳德,一听到弗吉尼亚说她想到小说的开头了,也只是说:“work。

”因为在精神方面,她是权威。

这也有了伦纳德的无限包容,对一个天才的无限包容。

伍尔夫是不可被束缚的,她的痛苦不单单在于她翻云覆雨的精神崩溃,还在于她的才能没有一个适宜的渠道发挥,甚至她连一些基础的权利都不能拥有,这仅仅是因为她的女性。

一个巨人,穿着大号的衣服仍然嫌小,更遑论拿一件小号的衣服硬要她挤在里面了。

她属于更广阔的天空,把她锁在爱里面,不如让她死。

我想这不单单是一个女性主义的问习题,这涉及到一个人如何自居的问习题。

伍尔夫不是偏激到非要拿同性恋证明女性能够不需要男性而到达一个独立自主地位的人,她的女性主义是温和的,她一直在寻求一种男女共处的方式,她引用过柯勒律治的话:“伟大的脑子是雌雄同体的。

”她反对不折不扣的女性和不折不扣的男性,认为这是“毁灭性的”。

而她主张的“正常而温馨的存在状态,就是这二者共同而和谐的生活、在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

”她主张和谐,而伦纳德的控制终究是不是造成她死亡的最直接和最主要原因,或者说伦纳德对她的“控制”是否能当做男性对女性的控制,使得女性没有自由权利而备受束缚,这一点是存疑的。

首先电影中也交代了,伍尔夫的精神不稳定。

事实上,由于童年创伤和她敏感的神经,她常常面临精神崩溃,与其说伦纳德的照顾是男人对女人的控制,不如说是一个安康人对一个精神性疾病患者的照顾与控制。

虽然伍尔夫的时代女性的不平等地位问习题显然更加严重,但由于伍尔夫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她不代表庸常,不具有劳拉?布朗这样战后女性的普遍代表意义,所以伍尔夫的死,这个笼罩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中的自杀情节,我更倾向于是一个人该如何生存自处的问习题,而不是一个女性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问习题而选择自杀的问习题。

顺便说,虽然伍尔夫是一个女性作家,但是女性主义的标签贴给她显然是一种带有蔑视性的标签,就跟在犹太人的胳膊上标上印记作为区分是一样的。

她是与艾略特,与乔伊斯一样的现代主义作家。

相对于女性问习题,她更关注生存的问习题,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可以作为证据的是同样可以拿来作为束缚与被束缚表现的理查德。

他这一生受两个女人的爱与束缚,他的母亲劳拉?布朗夫人。

她的叛逃式出走给了他梦靥。

而克拉丽莎给他的爱,他是这样说的:“我一直是为了你而活,但是现在你要让我走。

”他的房间电梯设计也像一个囚笼,没有阳光,他也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还生着病。

在人们把这部电影一定贴上完完全全的女性主义标签的事情,他似乎被人们选择性无视了。

但,假使他可以叫克拉丽莎?沃恩为达洛卫夫人,在第三个作为扮演者的故事里,他未必不是那个史蒂芬?赛普蒂默斯。

在《达洛卫夫人》这部书里面,赛普蒂默斯的结局很“巧合”的也是跳下窗子自杀了。

按照伍尔夫在日记里的透露,自尽的本该是克拉丽莎,以后,作者改变初衷,增加了那年轻的“疯子”,为了让他体现“狂人的真理”,而克拉丽莎成为“正常的真理”的化身。

她在这部小说里使用了“分身”这样的表现方式,让主角化身为两个人。

理查德在《时时刻刻》里的两个故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时时刻刻》里,理查德和克拉丽莎?沃恩,理查德和劳拉?布朗也可以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他们互相束缚,但彼此都追求自由,可是由于牵制,彼此都不得自由。

有人说克拉丽莎?沃恩因为要照顾理查德而不得自由,因为爱而不得自由,理查德曾经问过克拉丽莎:“那你这些年终究做了什么?”为了照顾生病且精神不稳定的理查德,克拉丽莎可以说是耗尽了这些年的精力和时间,这是女性不自由的表现。

但是在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置换,假如把克拉丽莎的性别置换为男性,照顾理查德而没有做多少自己的事情,是否可以成立。

通过置换过后,其实不涉及一个性别地位的高下之分。

换句话说,难道理查德作为一个男性被身为女性的克拉丽莎照顾,是体现了男性的地位比女性低吗?显然不是。

对于这部电影里举足轻重的理查德?布朗,他照理说是不应该被无视的,哪怕硬要把这部电影往女性主义上靠而无视它对于生存问习题的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