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笔记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笔记

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笔记俞小美2018年7月整理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积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务件,也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英语或选择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发展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构建高中英语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3.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学用能力4.完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5.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丰富英语课程学习资源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

英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

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蕴含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开展跨文化交流。

2.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3.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

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

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做好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自主、高效地开展学习。

(二)课程目标总目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目标:基于课程的总目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发展以三个水平划分,水平描述参见“附录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P117)。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达到本学段英语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四项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语言能力目标: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常见的具体语境中整合性地运用已有语言知识,理解口头和书面语篇所表达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所采用的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意识目标: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目标: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逐步提高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构建多元的英语课程结构。

2,从课程发展现状出发,调整课程结构与要求,实现轻负增效。

3,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二)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1,必修(6学分):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学生都能达到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一的要求,满足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以必修课程的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一为倒是主要依据。

2,选择性必修(8学分):供有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程形成递进关系,学生在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8学分后,方可参加高考。

高考应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二为命题主要依据。

3,选择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类(6学分)、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P10选修课程系列的课程名称建议)(三)学分与选课1,通常情况下,学生完成必修课程 6个学分的学习,可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一,即满足高中毕业的英语学业要求。

2,完成必修课程后,有升学需求的学生通过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完成8个学分,可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二,即高考要求。

3,如果学生有兴趣或者需求,还可以在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后,继续选择修习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提高类课程,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三。

4,此外,在高中三年内的任何学期,学生都可以选择修习系列中的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领域,发展学习兴趣。

a.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和学习需要灵活设置和安排英语课程。

b.老师应指导学生和家长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c.学生应根据其能力和意愿进行选课,并根据考试规定及时间安排,决定何时参加考试。

四、课程内容: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A,课程内容六大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

1,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

2,语篇类型:口头和书面语篇以及不同的文体形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访谈、对话等连续性文本,以及图表、图示、网页、广告、漫画等非连续性文本,为语言学习提供文本素材。

3,语言知识:涵盖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是构成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

4,语言技能:分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等,学生基于语篇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即是基于这些语言技能,理解语篇和对语篇作出回应的活动。

5,文化知识:指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即包括物质文明知识,也包括精神文明知识,是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涵养人文和科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知识源泉。

6,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策略等,有效选择和使用策略是帮助理解和表达、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

B,六个要素的关系: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即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同此构成六要素整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一)主题语境内容要求:1,人与自我: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1)个人、家庭、社区及学校生活(2)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3)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4)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5)语言学习的规律、方法等(6)优秀品行,正确的人生态度,公民责任与义务(7)生命的意义与价值(8)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个人职业货币、未来规划等(9)创新与创业意识2,人与社会: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1)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2)公益事业与志愿服务(3)跨文化沟通、包容与合作(4)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文学简史、经典演讲、文学名著等(5)绘画、建筑等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和人物(6)影视、音乐等领域的概括及其发展(7)体育活动、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与健康、体育精神(8)不同民族文化习俗与传统与传统节日(9)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10)重要国际组织与社会公益机构(11)法律常识与法治意识等(12)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3)社会热点问题(14)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文化渊源(15)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16)科技发展与信息技术创新,科学精神,信息安全3,人与自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宇宙探索(1)主要国家地理概况(2)自然环境、自然遗产保护(3)人与环境、人与动植物(4)自然灾害与防范,安全常识与自我保护(5)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6)自然科学研究成果(7)地球与宇宙奥秘探索教学提示: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将特定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关联,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洒的探究,特别是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评判能力;同时,通过中外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建构多元文化视角。

在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基于该主题的经验,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