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曹刿论战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017·重庆A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2)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___(3)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4)故克.之________________2.[2016·天水]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曹刿与鲁庄公围绕“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16·海南]第二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17·重庆A卷]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7.[2017·重庆A卷]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2017·甘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战长勺曹刿败齐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
庄公亦列阵相持。
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
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
曹刿止之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
”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
”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
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鲍叔牙曰:“鲁怯战耳。
再鼓之,必走。
”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
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
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
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
”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
”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 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再鼓.之,必走____________________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一、[2017·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①,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②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内。
②籍:项籍,字羽。
作者通过写项羽在垓下被围时,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的一腔愤怒与英雄托身无所的悲情。
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
1.解释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
(1)力拔山兮气盖.世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兮虞兮奈若.何__________________(3)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______________ (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______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成语________________从这段故事而来,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5.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项王这个人物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问战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