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春季《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材料

2017年春季《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材料

期末作业考核《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何特点?答:(1)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2)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3)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4)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

(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6)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比其它学科要求更高。

(7)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在于“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2、简述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数学问题解决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反映为以下四个基本步骤:(1)感知、理解问题:这一步主要是学习者明确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并在头脑里建立起问题的表象。

(2)确定求解方案:这一步是根据前面获得的条件信息、目标信息、问题的初始状态及学习者头脑里形成的问题目标状态选择解题方法,制定求解计划,这是实现问题解决的最关键的一步。

具体要完成有以下几个任务:①问题类化;②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③确定解题步骤。

(3)实施问题解答:就是将前面所制定的解题计划付诸实施,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

这一步既是执行解题计划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修正解题计划的过程。

(4)总结评价:问题解决以后,学习者还应主动对自己的求解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与评价,看解题过程是否合理、简便,结果是否正确。

总结评价时应注意分析问题还有无其它解答方法、还有哪些新的方法。

3、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是什么?一方面,从学习材料的性质上来看,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另一方面,从学习者角度来看,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想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习),学习者脑中还要有适当的旧知识,以便去理解新知识。

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上,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提倡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逐渐分化原则和整合协作原则,另外还要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我们可以用知识学习中的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来理解奥苏贝尔提出的教学原则和策略。

二、辨析题(每题12共,48分)1、重视所学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布鲁纳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理,借鉴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他围绕“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这样几个问题,系统阐述了其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观点。

关于教学任务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教学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因为它将决定教学过程的内容和方法等要素。

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他说:“我们也足可以把追求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追求优异成绩这个说法指的是什么意思。

它在这里指的是,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

”他强调,教学既要探求向优秀学生挑战的计划,同时也不要“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

教师的任务除了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之外,还应该尽可能使学生在结束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后能够独立地向前迈进。

重视发展儿童的智力,这是符合现代技术条件下美国急需培养大批的科技人才的现实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也反映了很强的阶级性。

布鲁纳曾指出,只有帮助所有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那么,在这个复杂的工业社会里,美国才能有机会很好地生存下去。

他曾经说过:“正在形成的作为我们这一代标志的,可能是广泛地重新出现的对教育和智育目标的关切,但又不放弃这样的理想,即教育应作为训练民主社会里平衡发展的公民的手段。

”从这可以看出布鲁纳教育理论具有的阶级实质。

2、解决数学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是贯穿全部小学数学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促进各领域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的数据和关键字,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2.要求学生分析题目,弄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相关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3、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有效数学思维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对青少年而言,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数学学习内驱力的巨大源泉,从根本上决定着能否进行正常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

在数学活动中,动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其作用是促使人进行有目的的行动。

在思维过程中,动机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积极活动而促进思维活动的。

因为数学有严谨精确的要求、数学思维有复杂、繁难的特点,只有具备较强的动机,学生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才能刻苦努力地学习。

动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情感变化直接表现出来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增强动机的手段之一。

4、数学技能与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技能是对动作和动作方式的概括,它反映的是动作本身和活动方式的熟练程度;知识是对经验的概括,它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的认识;能力是对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概括,它所体现的是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个体特征。

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比较清楚地从数学技能的作用中反映出来。

数学技能的作用是:第一,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数学技能的形成可以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第三,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第四,数学技能的形成可以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第五,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1、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概念的?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教好概念是教好数学的内在要求。

概念教学搞不好,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就失去了根基。

李邦河院士指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然而,当前不重视概念教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式的抽象讲解,在学生对概念还没有基本理解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进行概念的综合应用,许多教师甚至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更“实惠”。

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不知如何教概念。

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概括”: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打开,以若干典型具体事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等思维活动而获得概念。

数学教学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概念教学则要强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

由于“数学能力就是以数学概括为基础的能力”,重视数学概念的概括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概念教学应经历以下7个基本环节:(1)背景引入;(2)通过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必要时要让学生自己举例),引导学生开展分析、比较、综合的活动;(3)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4)下定义(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可以通过看教科书完成);(5)概念的辨析,即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包括对概念特例的考察;(6)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事例,这里要用有代表性的简单例子,其目的是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7)概念的“精致”,主要是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功能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概念教学要尽量采用归纳式,给学生提供概括的机会。

比如:“轴对称”概念的教学。

本课安排在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任务是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

由于没有“对应点”概念,还不能以“对应点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对称轴,学生只能凭观察、操作找出对称轴,因此本课的“数学味”较淡。

如何才能将这样的内容上出“数学味”?关键是要注意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基础上提供概括机会,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共同特征,并让学生从概念出发解释自己操作的合理性。

主要过程如下:第1步,列举生活中的对称实例,抽象出轴对称图形,说明通过“沿某条直线对折”可使直线两旁的部分相互重合,这里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丰富性;第2步,以问题“你能举出与老师所举例子具有相同结构的生活实例吗”,引导学生举出具有轴对称形象的实例;第3步,概括所举例子的共同特征——存在一条直线l,沿l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够重合;第4步,下定义;第5步,辨析概念的关键词,即以正例、反例为载体,用变式推动概念的理解,如让学生举出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并指出对称轴,讨论对称轴可能有多少条等;第6步,让学生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和依据,特别要问学生“为什么要先折叠”,让学生知道折痕就是对称轴。

这样,围绕轴对称概念的核心——对称轴,给学生更多的观察、操作、用概念说理等机会,使学生形成“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直观感受,为后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提供基础。

当然,这样的内容不必用太多的课时,实际上,学生完全有能力更快地进入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讨论。

2、如何认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它对数学学习有何启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可,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