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中考化学 重点题型突破 专题二 理化综合题(无答案)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中考化学 重点题型突破 专题二 理化综合题(无答案)

专题二理化综合题中考专题精讲理化综合题是将物理学科中的能源、能量转化、分子知识、热值、天平问题、压强、密度、浮力、运动与惯性、物质导电性、电流、电压等渗透到化学知识中,考查综合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化综合题的命题角度有物质的分类(氧化物、单质、混合物、纯净物、晶体、非晶体、导体、绝缘体等)、分子的性质(分子间的间隙、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质量、分子的体积、分子间作用力)、能源、能量、资源、环保、气体压强、密度浮力、电路与杠杆等知识。

正确的答题方法。

认真分析题意,寻找设问和题目信息间的联系,寻找不同的设问间的关系,联想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和化学概念、规律及基本方法,结合实验,由现象分析原因,由原因推测现象。

中考题型分类示例拼盘类将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以并列的方式拼在一起,常见于选择题。

这类理化综合题常常以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专题,从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出发,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设问,每一个设问仅涉及单一学科知识点,各个设问相互并列,不存在内在联系,试题仅仅将同一研究对象或同一变化过程的问题组合在一起。

主要涉及的知识有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分子的性质与应用等。

【例1】(2014台州中考)下列实验需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A.伏安法测电阻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C.研究晶体的熔化特点D.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解析】伏安法测电阻,只需要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不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故A错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通过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将一定量水压入密闭容器,压入密闭容器内水的体积占密闭容器容积的体积分数即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故B错误;研究晶体的熔化特点时,需要测量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不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都有关系,在探究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时,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故D正确。

渗透类利用物理和化学的交叉知识点进行命题,常设置一定的情境,综合考查利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型理化综合题常见于填空及简答题,趣味实验也是一种常见的命题方式。

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分子、能源、能量的转化、天平问题、压强、密度、浮力等。

【例2】(2014昆明中考)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

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①②③④X 双氧水水水水Y 二氧化锰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要使图示的小气球鼓起来,就要使瓶内压强增大,瓶内压强增大可通过升温或放出气体实现,即所加入的液体与瓶中固体接触放出大量的热或生成气体。

①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生成大量的氧气,会使气球膨胀起来;②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所以气球没有明显变化;③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瓶中气温升高,气体膨胀,瓶内压强增大,可使小气球鼓起来;④NH4NO3粉末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变小,所以符合题意的是①③。

中考备考方略一、选择题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B.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隔大C.水加糖变甜——分子不停地运动D.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2.(2015保定联考)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热水中蔗糖溶解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B.走进家门闻到饭菜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物体受热时膨胀,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很容易给篮球打气,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隔3.(2015河北中考)关于天平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A.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B.潮湿的物体可以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C.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D.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只在左盘垫一张纸即可4.(2015保定联考)下列四个探究实例,其中应用了理想推理法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5.(2015河北中考)对下图所示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 , 丁)A.甲:四冲程汽油机的做功冲程B.乙:M管中水面上升说明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C.丙: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40mLD.丁:反应后天平指针偏右说明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6.(2015承德联考)“可乐”是许多学生喜欢的饮料,下列关于“可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吸管吸“可乐”是利用了液体压强B.当空的易拉罐浮在水面上时,易拉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C.用铝合金制作易拉罐,是利用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罐上标有回收标志,是提醒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7.(2015邢台宁晋县联考)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和氧化钙都属于氧化物B.玻璃、石蜡、松香、海波都是非晶体C.纯碱、烧碱、熟石灰都属于碱D.纯金属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8.(2014河北一模)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是绝缘体B.所有的金属都是晶体C.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9.(2015石家庄模拟)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运动B.扩散现象——分子间存在着斥力C.酒精挥发——分子间距增大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分子发生了变化10.(2014河北中考)如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B.乙:铜片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铜比银活泼C.丙: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一根远离,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D.丁:测力计示数与钩码重相等,说明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11.(2015承德联考)如图所示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1B.乙图: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C.丙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D.丁图:B中的酚酞溶液变红,C中的酚酞不变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2.(2016原创)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炒菜闻到香味) ,B.将墨水滴入水中),C.酚酞溶液变红) ,D.压缩空气)二、填空及简答题13.(2014河北一模)如图所示是锅炉及其水位计的示意图:(1)烧锅炉用的煤属于__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锅炉水位计应用了________原理。

(2)锅炉内水垢过厚,可能会导致锅炉发生爆炸。

为了防止锅炉爆炸,需定期清洗锅炉。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请写出用稀盐酸清洗水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

14.(2015邯郸一模)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各取一小块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用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部。

她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开始燃烧后,滤纸碎片还没有燃烧。

(1)本实验利用了铜片具有良好的________性。

(2)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完全燃烧50g酒精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J。

15.(2015沧州14中一模)用如图所示密闭装置进行实验,使固体与液体接触,试回答以下问题:(1)若让装置内气球膨胀,需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装置内的气压,若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为水,则广口瓶内的固体为________。

(2)若让装置内气球缩小,广口瓶中的固体为金属锌,试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5廊坊安次区一模)2013年12月2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

(1)用于发射“嫦娥三号”的长三乙火箭是以液氢为燃料,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月球探测器顺利着陆后,“玉兔”号月球车与着陆器分离并开展巡视,采样等工作。

月球车的履带是利用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原理设计的,月球车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能把太阳能转变成________能贮存起来,从而保障了月球车的能量需求。

17.(2015邢台一模)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

(1)若试管内充满某种气体,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能使气球a明显鼓起的物质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组合),气球a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胶头滴管和试管中的物质组合是稀盐酸和金属镁,重复以上操作,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15沧州区考一模)如图所示的装置,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水滴入锥形瓶中可以看到水浮在硫酸上面且水立即沸腾,硫酸液滴飞溅,同时U型管中甲端下降,乙端上升。

(1)由于U型管甲端内气体的压强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甲端液面下降。

(2)浓硫酸溶于水__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