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基本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基本要求


化石控制点,要描述含化石层岩性特征、 层位特征、化石赋存状态、化石种类、化石特 征、丰富程度。矿化蚀变控制点,要描述矿化 赋存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矿化特征(如褐 铁矿化、孔雀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 蚀变类型(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 石化等)、规模(矿化蚀变带的长、宽等), 并选择不同矿化蚀变类型分别采集化学样品。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
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综合运用物、化、遥等多种技术方法,加强深部 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 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成矿规律 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 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 结合区内实际地质情况,科学合理地部署工作。
二、资料收集与踏勘
资料收集:首先要全面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各 项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 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调查成果和所 有的综合研究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 “地质志”,“岩石地层”等)、研究论文等, 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及各种实物资料 ,(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 芯,岩石薄片等),各类样品鉴定、测试成果等 。
路线类别:按照野外不同工作阶段可分为三类: 踏勘路线:在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之前,为了 解总体地质情况,力求对测区已有填图单位进行重新 认识和划分而布臵的路线,尽可能的控制测区主要地 质内容,要满足编写总体设计书的需要。 填图路线:在设计审批后,全面开展区域地质填 图,按照相关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布臵的路线。该类路 线是地质填图的主体,要求进行系统观察和描述。 检查路线:野外填图已基本完成,针对存在问题 而布臵的路线,目的是解决问题和进一步的核查路线 质量。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精度:实测区,路线
间距原则上为2.5Km,也要根据难易复杂程度适当放 稀或加密。修测区,要充分利用1:20万区调资料。 1:20万区调填图路线资料的利用,要在原实际材料 图上,结合地质内容选择符合当前的认识和划分的 地质路线,并经野外验证批注后利用。在可利用的1: 20万填图路线分布区,要适当布臵间隔性实测路线 予以控制。修编区,指1:5万区调覆盖区,要对不 同时段完成的图幅进行统一修编后利用。对有明显 问题的地段,要进行实地追索解决,并要补充路线 和记录。
三、地质填图
1、填图方法及填图单位精度要求:
沉积岩强调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即年代地 层(依据古生物化石、同位素、重要地质事件界 面)、岩石地层(强调野外的地质实体)、生物地 层(以古生物化石的丰富程度划分组合带、顶峰带、 延限带),另外有旋回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 一般性的区调工作主要做前三项,而且主体是岩石 地层。
路线布臵原则: 按照1:5万区调和1:25万区调精度要求, 分不同的工作类区(复杂区、中常区、简单区 和地层区、火山岩区、变质岩区、侵入岩区) 合理的布臵路线。路线的布臵要尽可能垂直构 造线方向,以穿越路线为主。对地质构造复杂 区或重要地质界线、矿化蚀变带可布臵追索路 线,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3、地质点和地质路线记录的基本要求:
岩性控制点,要描述岩性特征(矿物成分、结构 构造、颜色)、露头情况、产状;构造控制点,对褶 皱构造要描述褶皱层岩性、褶皱形态,测量褶皱轴面 产状、褶皱倒向、褶劈理产状。叠加褶皱要描述叠加 褶皱形态、褶皱轴面及枢纽产状,分析褶皱变形序次 及特征;断裂构造,要描述断裂带及断层面特征(断 裂带规模、断层角砾、擦痕、镜面、构造线理、两盘 位移特征等)、并且要测量产状。韧性剪切带,要描 述矿物拉伸定向、鱼尾纹、眼球状构造等韧性变形特 征,测量拉伸线理和构造面理产状,分析剪切作用和 运动学方向。
无论是1:25万,还是过去的1:20万,或者 是1:5制密度的不同,剖面测 制精度的不同,研究的精细程度不同,但各项工 作内容都是一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资料收集、踏勘、设计编写、地质填图,剖 面测制,矿产调查,工程编录,样品采集,野外 资料整理,实际材料图编绘和地质图编绘、报告 编写。
区域地质调查,是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国 内外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方 法(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三大岩类新填图方法, 火山岩双重填图方法,造山带非斯密斯填图方法都 吸收了相关的新理论),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 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 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 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 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 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 问题。
沉积岩区,除岩性描述外,主要是岩石组 合、层序特征(夹层、互层、不等厚互层、透 镜体以及粒序层理、递变层理等)、沉积构造 (各类斜层理、波痕、冲刷面、雨痕、雹痕、 鲕粒、泥粒、上超面、下超面等)、化石赋存 层位、化石特征等内容的描述,不同岩层或岩 石组合层均要测量产状。
火山岩区,主要是不同岩性、岩相的描述,通 过岩石类型的识别,确定爆发相、溢流相、侵出相 等不同的火山岩相,特别要注意不同岩性界面的分 布和延伸,准确的勾绘和记录,同时要重视放射状 断裂、环形断裂和脉岩的填绘与记录。对不同岩性、 岩相界面、断裂构造、脉岩均要详细测量产状。火 山岩产状的测量,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不同岩 性界面、气孔构造的定向排列、流纹构造、熔结凝 灰岩中浆屑的定向、假流动构造等。通过上述内容 的填绘和研究,就可以确定最小级别的火山机构。
三、地质填图 2、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精度: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精度,路线间距原则 上为500m,点距不大于线距。具体部署要根据图幅 实际情况,考虑复杂程度,合理安排。复杂区,即 地层出露区、变质岩分布区、构造复杂区、火山岩 及火山机构集中分布区可安排400-500m,甚至再行 加密;中常区,为大面积的侵入岩分布区、岩性岩 相或火山构造相对简单的火山岩分布区可安排600800m;简单区,大面积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区和第 四系覆盖区可安排1000m。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 基本要求


一、概述 二、资料收集及踏勘 三、地质填图 四、剖面测制 五、矿产工作 六、野外资料整理 七、实际材料图及地质图编绘
一、概述
区域地质调查,我国有1:100万,于50年代完 成。1:20万除青藏高原,其它各省基本于80年代 中期完成,1:20万区调均带有矿产工作,并进行 重砂测量和路线放射性测量;在1:20万区调基本 完成的同时,全国又相继开展了1:5万区调, 1: 5万区调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区调带矿产, 并有重砂测量;第二阶段为加速区调工作进程,取 消了矿产工作;第三阶段又恢复了区调带矿产的做 法。90年代后期通过试点,又开展了1:25万区调。 到目前为止1:5万和1:25万区调都在进行中。
变质岩区,要进行不同变质岩石类型岩性特
征的描述(除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描述外,重 点是出现不同特征变质矿物的描述),变质岩石 组合特征的描述(恢复较大型的褶皱形态,划分 变质岩填图单位),变形变质作用特征的描述 (研究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关系,详细描述构造变 形特征,尤其是多序次叠加构造变形特征的描述 和研究,进一步划分变形序次)。
三、地质填图
1、填图方法及填图单位精度要求:
旋回地层和磁性地层只适用于稳定的沉积地层 和火山岩地层,化学地层适用于碳酸岩沉积。造山 带中运用困难。 年代地层划分为宇、界、系、统、阶,讨论时 代用宙、代、纪、世、期;岩石地层划分为群、组、 段、层和非正式填图单位;生物地层划分单位为组 合带、顶峰带、延限带。
侵入接触关系,要详细描述接触界面特征,有 无烘烤边、细粒化边、冷凝边,界面形态(平直、弯 曲),有无岩肢、岩脉穿插,矿物定向、包体定向与 接触界面的关系(平行还是斜交或截切),根据上述 特征确定相互侵入关系。 断层接触关系,要详细描述断裂带特征(断层角砾 岩、碎裂岩特征,擦痕、镜面等断层面特征,劈理化 带特征,韧性断层的韧性变形特征等),断层两侧的 岩性特征、岩石组合、岩层的分布、岩性层的位移、 方向,并且测量产状,根据平移、下滑、逆冲等特征 确定断层性质。
三、地质填图
1、填图方法及填图单位精度要求:
火山岩区采用岩性、岩相-构造双重填图 方法,强调的是岩性、岩相和火山构造的研 究。填图单位按照地层的划分原则划分到组 和段。对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超浅成侵 入体均要单独划分。
三、地质填图
1、填图方法及填图单位精度要求:
变质岩采用的是构造-地(岩)层填图方法,是 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以同一成因类型 原岩建造的变质岩石或变质岩石组合填图单位为基 础,以构造分析方法为手段,以地质事件演化序列 为主线的填图方法。变质表壳岩划分岩群、岩组、 岩段;变质深成体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划分为不同 的片麻岩深成侵入体。
地质填图跑路线均要定地质点进行描述,定地质 点要写明点号、点位、点性。地质点可分界线点和控 制点两类,控制点又可分为岩性控制点、构造控制点、 化石控制点、矿化蚀变控制点等几类。 界线点的记录,先要分别描述界线两侧的岩性特 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颜色)、露头情况、产状、 相互接触关系。要详细描述接触关系(不整合、断层、 侵入)的证据和特征,并且要实际量取产状。
二、资料收集与踏勘
资料收集:对不同时期形成的地质资料,要进
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前 人所划分的填图单位的含义及其划分依据,通过综 合、对比研究和进一步的梳理,编制地质草图,为 踏勘提供服务。 对前人的样品测试成果,要全面了解测试方法 、测试精度和测试单位,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后予以 合理的利用。
路线记录,从起始点到下一点均要连续观
察、记录,除岩性描述外,重点是变化特征的描 述、地质现象的描述。如:侵入岩区,观察成分 的变化、结构构造的变化(粒度、斑晶),同时 要注意组构(叶理、面理、矿物定向)特征的描 述和测量,不同类型包体(同源、异源包体、捕 掳体等)的描述和统计,并且要系统测量产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