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粘土的组成和工程性质.
残积、坡积、和残、坡积。 注:上部为坡积,下部为残积的情况居多。 •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安徽、四川东部 等。
四、红粘土的成分和结构特征
• • • • • • • • • • • 红粘土的粘粒组分(粒径<0.005mm) 含量高,一般可达55~70%,粒度较均 匀,高分散性。 粘土颗粒主要是多水高岭石和伊利石类 粘土矿物为主。 主要化学成分为: SiO2 (33.5~68.9%)、 Al 2 O3 (9.6~12.7%)、 Fe2O3(13.4~36.4%)、硅铝率一般均小 于2。 常呈蜂窝状结构,常有很多裂隙(网状 裂隙)、结核和土洞。
红粘土的组成和工程性质
制作人: 魏平
什么是红粘土?
• 红粘土【red clay】一般用来指代古近纪晚期我国 广大地区广泛堆积的土状堆积物。其不同于目前 南方湿热环境的红土。在黄土高原地区其不连续 分布于上覆黄土之下,部分地区整合接触。其下 界年龄约8Ma,即形成于晚中新世,过去由于其 含有较多的三趾马化石而被称之为三趾马红土。 关于其成因,目前存在争议,不过多数学者倾向 于风成说。和黄土相比,红粘土没有湿陷性,但 是其在暴露地表时容易龟裂,成为破碎颗粒。野 外剖面中可见红粘土和钙质结核层交替成层分布。 压实后水稳性较好,强度较高。
红粘土的组成和工程性质
• 1、红粘土的定义与形成 条件 • 2、红粘土的分布规律 • 3、红粘土的成因和分类 • 4、红粘土的判定方法 • 5、红粘土的组成 • 6、红粘土的物性指标特 征
• 7、红粘土的力学性质
一、红粘土的定义与形成条件
• 红粘土的定义:碳酸盐岩 系出露区的岩石,经红土化 作用形成的棕红或褐黄等色 的高塑性粘土称为原生红粘 土。其液限一般大于或等于 50%,上硬下软,具明显的 收缩性,裂隙发育。
铁质胶结作用产生的,红粘土中的游离氧化铁以胶态和微晶两种形式赋存。研究表明, 红粘土的结构联接强度不仅取决于土中所含游离氧化铁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游离氧化
铁存在的物态形式,红粘土中的游离氧化铁含量越高,其力学指标越高,土中晶质的
氧化铁对胶态的氧化铁比值越高,其力学指标也越高。
八、红粘土的工程地质勘探要点
2)物性指标变化幅度大。如ω 、ω p、ω L、 e等及 其对应的力学指标变化均较大。 3)天然红粘土的饱和度Sr多在90%以上,使红粘土 成为两相分散系,含水量和孔隙比呈现出良好的线 性关系。红粘土的含水量较高、饱和度大显然与其 较强的滞水性有关,由于其粘粒含量高、孔隙比较 高、孔隙多而小,因而粘粒表面形成了较多的吸附 水。 4)渗透性差,可视为不透水层。在无压条件下充分 浸水,胀限含水量只比天然含水量增加了1% ~3%, 足见其渗透性之差。
• 5)胀缩性能特征。一般粘土在浸水和失水后,由于其 粘土片间的水膜厚度和减薄,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胀缩 性。阳离子交换的结果会使粘土矿物周围结合水的扩 散层水膜厚度发生改变,使粘土表现出胀缩性,这种 特性对红粘土也不例外。其胀缩性仅次于膨胀土,而 比一般粘土显著。
七、红粘土的力学性质
红粘土虽然内摩擦角小,但粘聚力大,无侧限抗压强度(达200~
二、红粘土的分布规律
起地 选 量 离 粘 特 杂 热要 地 州 较基 择 就 氧 土 的 的 带是 区 、 小, 含 越 化 的 游 红 亚由 。 广 红 的可 游 大 铁 强 离 土 热于 这 西 地得 离 。 含 度 氧 化 带第 些 、 粘 基到 氧 因 量 起 化 过 高四 地 安 土 沉较 化 此 越 着 铁 程 温季 方 徽 主 降大 铁 , 高 重 的 而 湿风 广 、 要 。的 较 在 , 要 胶 形 条环 泛 四 分 允 高 红 其 作 结 成 件流 分 川 布 许 的 粘 初 用 结 的 下形 布 东 在 承 红 土 始 , 构 , 经成 的 部 云 载 粘 地 段 红 。 它 历以 红 等 南 力 土 区 变 粘 它 具 了来 粘 亚 、 和 作 尽 形 土 对 有 复, 土 热 贵 引为量模游红独 在主带 -
400KPa)比软土高数倍至十余倍,因而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承载力也较高;其空
隙比大,但压缩系数却甚小,说明红粘土的力学指标不同于一般粘土和其
他特殊土,而具有独自的特点和相关规律。 红粘土的高孔隙、低压缩、高塑性、高承载力的工程特性是由
红粘土较为独特的结构所决定的。研究表明红粘土的强度主要由游离氧化铁所形成的
• 红粘土的工程分类 • (1)安土的成因分类 • 按地质成因可分为:红粘土和次生红粘土。次生红粘土的状况比较复杂,在 成分上由于迁徙过程中掺和了一些其他成分和较粗粒度的物质,固结度也较 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同一物性指标,次生红粘土的承载力只及红粘土 的3/4。它成可塑、软塑状态的比例在总量中也明显增高,压缩性也普遍较红 粘土高。因此,岩土工程勘察中,应注意将不同成因的两类土区别开来,单 独予以研究。 • (2)按土体结构状态分类 • 天然状态的红粘土为整体致密状,土中形成网状裂隙,使之变成了由不同的 延伸方向、宽度和长度的裂隙面与其间的土块所构成的土体。致密状少裂隙 与富裂隙的土体,它们的工程性能有明显差别。根据土中裂隙特征的描述与 量测以及天然与保湿扰动状态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St,提出土体结构 的分类,见下表
五、红粘土的判定方法
• 按照红粘土的结构进行分类它主要是根据红粘土 的发育特征按照下表进行的分类具体见表1。 • 按照红粘土的复浸水特性进行分类具体如表2。
六、红粘土的物性指标特征
• 1)高塑性、高液限、高孔隙比。其中ω 、ω p、ω L、 e 等物性指标都明显大于其他土类,相当于软土。红粘土中 粘土矿物虽然缺乏强亲水性的蒙脱石,但因其粒度组成的 高分散性,因而反映在表征其塑性的ω L和Ip以及表征密 度的孔隙比e的值都很高。以致有的公路部门将高含水量、 高塑性、高孔隙比合称为“三高土”。而且研究表明,风 干脱水对红粘土的液、塑限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对含水 量较高的红粘土作为路基填料,翻晒后虽然含水量降低了, 但是并不能改变其塑性的大小。此外,作为路基填料,红 粘土在达到压实度时的最佳含水量也远远高于一般粘性土。
经再搬运、沉积后仍保 留红粘土基本特征,液限大 于45%的粘土称为次生红粘 土。
•
红粘土的形成条件
• (1)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大,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 而气候潮湿,有利于岩石的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风化的 结果便形成红粘土。 • (2)岩性条件:主要为碳酸盐类岩石。当岩层褶皱发育, 岩石破碎,易于风化时,更易形成红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