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集体备课(一)
重难点分析
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3.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导入]PPT展示图表:嘉善2013至2015年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人口总数
(万人)
2013
0.659
0.728
-0.069
380326
2014
0.554
0.678
-0.124
380688
2015
0.608
0.699
-0.091
382043
想一想:嘉善近几年的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属于什么类型?自然增长率呈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判断得出:“低—低—低”模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
思考1:为什么嘉善总人口还呈上升趋势?
引出:人口增长的另外一种类型: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高一地理组集体备课(一
(
主讲人:白洁
一、上周教学总结:
存在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判读:
同步练习P4综合题7题的第三个小问题。
二:本周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课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
教材分析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2)若干年后你学生有成,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了一份非常不赖的工作,前途无量;
(3)几年后,你找到了梦中人,你们恋爱了,但是对方在北京工作,是你牺牲呢,还是对方牺牲呢?这个纠结的问题让你深思了好久,最终你决定放弃前往北京跟他(她)在一起,你们结婚了。
(4)成家后,发现自己离家太远了,父母一年也没见到几次面,他们老了。我们应该把父母接过来,让父母迁来团聚。
三、找一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四、谈一谈,老师的迁移对原居住地和现居住地的影响?
根据活动结果归纳,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探究活动]美国本土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寒冷地带”向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1)引起该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候)
(3)通过调查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通过师生“小剧本”互动,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
④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
⑤古代黄河多次决口,导致该地区沿岸人口向其他地区迁移。
⑥建国前,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美蒋压迫,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
(2)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
60年代移民支援边疆
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组织性
4.政治因素
[案例]巴西原来首都里约热内卢,迁至现首都巴西利亚。
[练习巩固]
(1)下列人口迁移现象是由于哪些因素引起的?
①西汉初期,为了“实关中”,刘邦继续由关东向关中大规模移民,总数不下30万人。
②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
③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北方居民为逃避灾难,大批人口南下。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东营、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条件优越B.重大政治改革
C.经济发展变化D.矿产资源的开发
6.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
国际迁移: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国际难民等
国内迁移: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
[过渡]不管是国际迁移还是国内迁移,都是由原来居住地迁往另一居住地的现象,根据之前我们所学的知识回顾一下,人类居住地的总称叫什么?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点拨]人类居住地的总称:聚落,可分为农村和城市两种。按照迁移的方向,国内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3)图中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环境有很大差别。
(4)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的,并对合理利用剩余、提高、保护等产生积极作用。
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选择
多媒体课件教学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想一想:目前我国发生迁移的主要方向属于哪一种方向的迁移?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阶段,目前主要的迁移方向为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这种迁移方向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这是由于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结果,即城市化现象。
提问:发达国家目前属于那一种类型?
发达国家当前主要表现为城市到农村的迁移方向,即逆城市化现象。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思考2:以下箭头表示人口空间移动方向,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强调]人口迁移的条件:
A. 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
B.变更居住地
C.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一般一年医生)
思考3: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人口短期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共同点
空间上发生位移
不同点
1必须改变居住地(户籍改变)
2时间—永久性或长期性
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区域界线
1没有改变居住地
2短期流动
随堂巩固
1.我国“五一黄金周”,大批山东游客前往青岛旅游,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
2.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2)还有哪些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会导致人口大规模的迁移?请举例说明。
(地形、水、土地、矿产资源等)
总结: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拉力作用导致人口迁入
承转:自然灾害具有推力作用导致人口外迁
[强调]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位于太平洋上的岛国图瓦卢将举国迁移至新西兰。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环境移民”或“生态移民”。三峡移民并不是环境移民,因为环境移民是被迫的,结果都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C.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7.读山西、内蒙古、河北三省区局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按人口迁移方向划分,图中A、B、C、D四箭头表示的人口迁移类型分别是:
A;
B;
C;
D。
(2)按人口迁移地理范围划分图中箭头表示的人口迁移是。
思考:以上的小剧情都涉及了人口迁移的现象,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因素?
总结:(1)文化教育(3)婚姻(4)家庭因素
文化教育影响表现越来越明显,而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延伸: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历史上也曾导致国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印巴分治导致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2.经济因素
[案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主要的三个迁入地为:京津塘地区,沪宁杭地区,珠三角地区,这些迁移现象都是由于经济原因产生的自发性的迁移,自80年代以后从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有增加的趋势。
3.社会文化因素
[互动表演]“小剧本”——我们未来的故事
教师和学生互动描述:
(1)两年后,经过高中三年的不懈努力,你以高分考入了清华大学;
A、倪韵同学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B、裘唯栋同学考取大学去杭州读书
C、胡艺同学从上海某学校转到嘉善读书
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过渡]从以上选项中我们发现,有的迁移活动跨了县界,有的跨了省界,有的跨了国界,人口迁移跨越的行政区域范围不一样。
2、分类
按照迁移的空间范围,分为国际迁移和囯内迁移,可用下图比较它们的不同
A.自然环境因素B.婚姻家庭因素
C.经济因素D.政治因素
3.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
4.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劳动力不足
③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④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示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