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史复习范围唐代文学史复习参考:1、唐人生活对于唐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唐代开始,士人生活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常常能从诗文中反映出来,如山水田园诗。
漫游名山大川,出来山水游赏外,名山访道,也成为一种时尚,在唐诗中留下了印记。
边塞是漫游的又一去处,为唐诗带来慷慨壮大的气势情调和壮美的境界。
入幕是唐代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唐人生活中另一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就是读书山林的风气。
山林的清幽环境,对士人情趣的陶冶,审美趣味的走向,都会有影响。
这种影响又常常会在他们的诗中反映出来,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或与此有关。
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使唐文学从生活面到情调意境,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漫游、读书山林、入幕与贬谪生活,从不同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
2、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
首先,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
其次,他们对诗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
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创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其次,古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
当然,“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3、陈子昂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与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
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4、王、孟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异同。
同:王、孟比较:空明、宁静、秀丽;自然、朴素、淡远。
异:1、在主体的观照方式上,王维以心观物,思维凝炼(唯心);孟浩然随心逐物,思维发散。
2、影响到诗歌的表现方式即笔法上,王维用心细腻,兼以绘画、音乐方面的艺术天赋,对色彩、声音的敏锐感受,遣词造句,精工秀丽;孟浩然却以流动之笔,疏朗清淡,轻描淡写,无彩绘,无渲染,字不雕琢,句不锻炼,格不整伤。
3、在意境创造上,王诗幽深静谧;孟诗则闲放悠远。
4、在表情达意上,“隐”而不显,委婉含蓄,言外含不尽之意,是王诗的风格;“逸”而显豁,真率自然,是孟诗的特色。
5、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①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做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飞,抟揺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以大鹏自喻,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
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
②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湓溢的火山。
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悲愤不平,慷慨激昂。
③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⑤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
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⑥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6、杜甫“诗圣”之称的具体蕴涵。
7、杜甫在诗歌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8、盛唐气象是什么?结合诗人创作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9、如何理解大历诗风的“气骨顿衰”。
10、元和诗坛元白诗派、韩孟诗派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11、中唐诗人的交往唱和之风。
12、晚唐咏史怀古诗。
13、晚唐苦吟的创作风气。
14、李商隐诗歌创作对唐诗发展的重大推进和贡献。
15、唐传奇的发展历程。
16、唐诗和宋诗创作风格的异同。
9.如何理解大历诗风的“气骨顿衰”。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批诗人的生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失去了盛唐诗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而是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他们的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大量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10.元和诗坛元白诗派、韩孟诗派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元白诗派:在诗歌内容上打起哀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因而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艺术上,他们重写实,尚通俗,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韩孟诗派:艺术特色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
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
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对宋诗的影响: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11.中唐诗人的交往唱和之风。
中唐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之风,早在贞元年间即已初露端倪。
当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旧唐书•高郢传》),形成了“侈于游宴”的“长安风俗”。
而文人游宴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游宴,也要以诗唱酬,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
到了元和年间,又出现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创始者。
中唐诗人的交往、唱和真正形成高潮,是在元和之后的长庆至开成年间。
这一时期,由于党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少当年曾积极参与政治的文人纷纷退出政坛,东都洛阳便成了他们的闲散之地,而白居易乃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时而与刘禹锡、裴度等人“为文章、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新唐书•裴度传》),时而与远近诗友庚答酬唱,诗的内容则以叙写闲情雅趣、思念问候为主,很少再有昔日的政治热情了。
12、咏史怀古诗。
一是直接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独到见解。
如《赤壁》、《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春申君》等。
二是意味深长的借古讽今之作。
《过华清宫三绝句》和《过勤政楼》等。
除了怀古咏史诗,还有不少诗,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同时这种感触又经常还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
如写景诗《江南春》。
13、晚唐苦吟的创作风气社会背景1.唐帝国出现衰败倾覆之势。
战乱屡起、统治腐败,民间空竭,唐王朝陷入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
2.朝中要职被有权势者占据,科场风气败坏,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身机会少,在考场上长期受困。
导致1.晚唐诗人写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题材的诗比重下降,热情也明显减退。
2.士人的情感由正面面向社会转向关注历史变迁,追求官能享受,怀古咏史,爱情闺阁,以及吟咏士人日常生活的诗大量增加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多种题材中都有体现,而怀古咏史类作品显现得比较早。
在这样的社会与文学背景下,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作诗,出现了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人。
苦吟诗人特点1.在创作态度上共同表现是苦吟。
由于长期被困与考场,处于低下闲冷的地位。
需要通过作苦吟诗获取精神上的补偿。
2.诗境狭窄,有句无篇。
晚唐苦吟诗人对社会生活的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
诗料不离琴、棋、茶、酒、竹等物。
苦吟诗存在条件:贾、姚一派诗人心态,与封建王朝末世一些政治上无出路的士人吻合,这些士人将生活情趣转移到吟咏日常感受以及与亲友唱和上。
因而贾。
姚等人成为了追摹对象。
14、李商隐诗歌对唐诗发展的重大推进作用。
《第二卷P363》1.对心灵世界做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李商隐诗歌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围绕心灵世界,他运用比兴象征手法以及典故,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有独到探索。
2.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意向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诗境虚化,给予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3.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的诗歌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4.体裁上,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15、唐传奇的发展过程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文异事。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1.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
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也不够成熟。
代表作《古镜记》2.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
(原因大致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