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创新性。
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亚文化相比,功利性的干扰最少,而且拥有较多的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关怀。
在校园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方面,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
在大学校园里,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最容易产生,旧的观念更容易在批判中更新。
在这种文化的产生与更新之中,校园文化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
校园文化的继承性表现为校园文化的连续性,它是对既有的校园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的文化传统。
这种校园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
开放性。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区别于社会的其他文化而成一体: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成员为其群体基础,以“校园”为其空间范围的;从时间层面上讲,校园文化自产生之日起所形成的文化特质以及每所学校自建校时所独特的文化精髓就被世世代代稳固的传承下来;从心理层面上讲,校园文化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群体性和排他性。
因此,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特征。
高雅性。
大学校园是人才汇聚的场所。
由于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决定了在价值取向等精神领域的追求上比普通大众的品位高。
而且大学校园是知识汇集的场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丰富知识的校园人能够运用知识,以理性的头脑更灵活地思考问题,能够更准确地在校园文化取舍、鉴别、等方面做出决断,而不是如大众文化一般盲目追随;丰富的知识也使校园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和更新,因此相对于一般社会而言,校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格调会更高雅。
多元性。
当今社会进入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信息、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国家和民族间的距离,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点。
高校校园成了外来文化最主要的集散地。
国外的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大多首先传到学校,再通过学校的辐射和人才的流动注入社会。
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具有接收外来文化的条件和转化、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
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和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校园文化多元性的成因。
载体多样性。
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但是这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并不能孤立存在,他们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以物质的、制度
的、行为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有反映教育思想、治学态度的各种教学设施、科研仪器、实验设备,又有规范、约束人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既有蕴涵着校园人文思想、情感的花草树木、亭台轩榭,又有体现校园精神和风格的各式建筑和人文雕塑;既有传播校园文化的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宣传橱窗等媒介设施,又有创新校园文化的“学生活动中心”、“文体俱乐部”以及各种学生社团等场所和组织。
这些都体现了校园文化载体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