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2

中国古代文学史2

唐前文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2.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毛诗》属“古文诗”。

4.楚辞:广义上,指以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狭义上,专指刘向所辑录的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诗歌总集。

5.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6.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7.春秋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和《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8.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章称作春秋笔法。

9.战国策:共33卷,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采用分国记事的方法,记录了发生在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中的策士活动和当时的军政大事,侧面反映战国时期历史面貌,主要出自战国末期至秦汉间策士之手。

10.《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孔子的言行而成,其编订成书应该在战国初年。

11.《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12.《庄子》三言:寓言:虚拟地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语,证明己说;重言:借重于长者尊者之言,借生活故事或荒诞的故事,寄寓要说的事理;卮言: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言,随时而出,自然不定。

13.汉乐府:即汉代乐府诗歌,在汉代最初是指掌管音乐的官署。

其中制作和收集的曲辞,当时称作“歌诗”,到六朝便被称作乐府诗。

是劳动人民的作品,多属下层劳动人民的作品,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14.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杂诗”类,标名为《古诗十九首》并沿用至今。

15.《淮南子》:大约创作于景、武之际,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所作。

内容广博,而且在思想上兼容并包。

16.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17.汉赋四大家: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

18.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出自《法言》。

其意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19.建安风骨:建安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主,他们的创作一般说来雅好名物,慷慨多气,历来被称赞为“建安风骨”。

20.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21.正始之音:魏晋之交时,文士生活在黑暗混乱中,只得向玄学寻求精神的安慰,并将哲理的思考带入了诗歌的领域,这一时期文学称正始文学。

22.太康诗风: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

2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24.玄言诗: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兴盛于东晋,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等人。

他们的创作都“平典似道德论”。

25.大小谢:谢灵运和谢朓并称“大小谢”。

26.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年号,“永明体”就是指最初形成于这一时期的新诗体,主要指五言诗,其主要特征是讲求格律严谨、对偶规整。

27.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

盛行于梁后期和陈,代表作家为萧纲、萧绎等,内容主要以宫廷生活,尤其是贵族们游宴、游戏等娱乐活动为描写对象。

28.《咏怀》诗82首: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一地所作。

29.《拟咏怀》27首:即庾信抒发“乡关之思”的代表作。

30.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记录人物逸闻琐事的“逸事小说”,志怪小说是谈鬼神怪异的小说。

31.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

问答题:1、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广泛,有很多爱情婚姻的咏唱;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的农事诗;还有的反映了贵族臣僚以及下层官吏的生活,主要是燕飨、战争和仕宦生涯等;还有不少反映社会不公、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宗庙祭祀诗。

艺术特色:(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语言也很有特色①词汇十分丰富。

②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2、《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叙事,精于剪裁。

(2)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3)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

3、举例说明《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它叙述战争和复杂的历史事件时,真实生动,重点突出,有条不紊,委婉周详,富有故事性。

此书的目的强调道德和正义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战争的背景和进展状况,了解交战双方的品质,较为全面地总结一场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4、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

大约可分为三阶段:1.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论语》、《老子》和《墨子》。

多为语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2.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庄子》。

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年,有《荀子》、《韩非子》。

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5、《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雄辩色彩①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层层推进;②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善于在论辩中使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①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②寓言故事,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6、《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逍遥游》篇旨在标榜一种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并指出了达致这种境界的途径,即无为(主要是无己)。

这也是《庄子》全书的主旨所在。

7、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追求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以各种意象来启发人们打破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界限;2.书中充满了奇特的意象和各类寓言;3.文章的结构形式亦有与众不同的特点;4.语言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8、楚辞的文体特点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9、《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1)提出了“美政”理想,要求政治革新。

(2)诗中洋溢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

(3)坚持正义,反对奸邪,表现出“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艺术成就:(1)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

(2)它以娴熟瑰丽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

(3)是屈原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句式自由且富于变化,增加语气助词“兮”,构成五言或七言句式,显得委婉缠绵。

10、举例说明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汉乐府诗内容最丰富、最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属采自各地的作品。

有些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有些直接表现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还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作品;还有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特点的新题材,最为突出的是表现享乐生活的诗歌和游仙题材,还有一些作品赞美家庭生活的美满,表现人们的生活希求以及反映汉代的礼俗;还有反映动物题材的作品。

11、举例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1.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2.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灵活多变。

有句句押韵的, 如《平陵东》:“平陵东, 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义公”,“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

3.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

如《上山采蘼芜》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

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痛苦。

4.浪漫主义的色彩。

如《上邪》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

5.排偶句。

如《陌上桑》中的:“头上倭角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罗为上襦”。

6.回环往复,音韵和谐。

如《江南可采莲》,此诗回环往复, 形象鲜明, 音韵和谐, 文字活泼, 正是民歌的本色。

12、《陌上桑》是如何塑造罗敷形象的?通过旁人的言行举止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形象,以衬托的的修辞方法。

《陌上桑》舍弃了具体的肖像描写,独辟蹊径,截取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选取一个场面,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或渲染烘托、或夸张、或铺陈,有实有虚地描绘了一种读者看得见、感受得到、想象得出的婀娜多姿、光彩照人、人人为之倾倒的美的典型。

13、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一些作品写出他们漂泊之苦,思乡之切,有的表现家中妻子的孤凄哀愁,抒发离愁别恨;还有出现一些感慨知音难遇、抱怨朋友无情的作品;都是抒情诗,从不同角度唱出了作者的苦闷心声,反映那个散发腐烂气息、找不到任何希望的时代的面貌。

艺术特色:其显著特点是由缘事到缘情的变化。

它的作者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从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运用各种方式抒发感情,创造浅近真挚而又深切感人的艺术精品;还善于采撷、提炼口语、俗语入诗,语言浅近自然,有典雅美,富于表现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