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内环境稳态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3、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维持。
人的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血浆是一个缓冲体系,存在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比如:血浆中乳酸过多可以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中和掉乳酸,维持酸碱平衡。
温度:37度左右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1、淋巴管堵塞,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困难,组织液增多2、局部代谢过于旺盛:组织液代谢废物增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3、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4、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5、肾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重点知识:1、内环境成分问题: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
呼吸酶是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脂肪酶是胰腺的外分泌腺细胞分泌到肠道中分解脂肪的酶,不属于内环境。
神经递质需要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所以是内环境成分;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是内环境成分,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是内环境成分。
载体是物质跨膜运输时的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无机盐离子如H+ Ca2+ 等是内环境成分。
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
2、内环境图示问题:若1234表示的是液体,则1是血浆2是组织液3是细胞内液4是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穿过5层生物膜10层磷脂分子层,5层磷脂双分子层,一层生物膜=两层磷脂分子(包括一层红细胞膜,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一层组织细胞膜。
若要被利用则再加上两层线粒体膜。
)氧气浓度大小关系:红细胞>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二氧化碳浓度大小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3、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经过内环境。
这个过程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参与,外界食物进入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和循环系统。
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需要经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排出尿素,无机盐等代谢废物需要经过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或者经过器官:皮肤。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成分和理化性质平衡,成分平衡如血糖平衡。
理化性质平衡如体温平衡、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5、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更不属于细胞外液.6、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所以细胞外液中成分最相近的为组织液和淋巴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不需大脑皮层参与(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反射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
(如望梅止渴)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内负外正产生原因:K+外流内正外负产生原因:Na+内流局部电流膜外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传导方式:以电信号或者是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导传导方向:双向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而不能反过来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传递过程: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穿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下丘脑:内分泌活动的枢纽(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五、大脑皮层功能;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高级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言语区:W(受损不能写字),V(受损看不懂文字),S(受损不能说话),H受损不能听懂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重点注意:1、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
2、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但兴奋传到下一个神经元不一定是兴奋还有可能是抑制,这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如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能量,能量由ATP直接提供。
4、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过程中的钾离子外流和钠离子内流过程中离子的运输为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
但是维持膜内钾离子多和维持膜外钠离子多即维持膜内外离子浓度差的过程为主动运输,需ATP供能。
5、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6、突触越多,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越慢。
7、突触后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8、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9,突触小体和突触共有的结构是突触前膜体液调节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激素调节是体液的一部分。
1、激素调节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2、激素的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但甲状腺激素本身不提供能量而是调节这个过程。
3、重要内分泌器官及其作用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促进生长发育,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蛋白质,多肽类不能口服:胰岛素(蛋白质),胰高血糖素(蛋白质),生长激素(蛋白质),抗利尿激素(多肽)固醇类:性激素和氨基酸衍生物类: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发挥作用。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促新陈代谢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促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4、激素调节实例血糖平衡调节血糖的来源: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2、肝糖原的分解3、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1、氧化分解2、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3、转化为非糖物质如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正常人的血糖:0.8-1.2g/l,或(80-120mg/dl)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血糖调节的过程: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神经调节途体液调节途径⑦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汗腺停止分泌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部分。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重点注意:1、下丘脑某些细胞既可以作为神经传导兴奋,又可以分泌激素,这些细胞成为神经分泌细胞,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具有可以传导兴奋、分泌激素、作为神经中枢、和作为感受器(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等功能。
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3、感受器: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
有神经单独调节:如血管,骨骼肌的收缩有体液单独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有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如肾上腺素的分泌。
写出寒冷时的一个反射弧:寒冷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骨骼肌战栗5、血糖平衡体温平衡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都属于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6、吃饭一小时内血糖上升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两小时后血糖下降恢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血糖进入细胞被氧化分解。
饭后5小时维持血糖的主要途径是肝糖原的分解。
7、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其分泌甲状腺激素。
若甲状腺激素过多则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性激素也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
胰岛素的分泌不存在分级调节但所有激素都存在反馈调节。
8、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而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9、切除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所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
大脖子病原因:缺碘,合成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甲状腺增生。
10、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11、外界环境变冷时,人体的产热=散热,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减少,体内酶活性不变。
12、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并促进三个去路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素主要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13、热量的主要来源: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产热的主要器官安静时肝脏,运动时骨骼肌。
寒冷时增加产热途径: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减少散热的途径:汗腺停止分泌、毛细血管收缩。
炎热时增加散热途径: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壁舒张。
免疫调节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胸腺、骨髓是免疫细胞产生成熟和集中部位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溶菌酶、抗体、淋巴因子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1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